作者簡介:柏永全(1972—),男,云南師宗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科技推廣工作。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5014002
1林權爭議的特點
師宗縣自2006年林權改革以來,林權爭議逐漸發展成為當前較為突出的問題。從受理情況看,具有以下特點。
1.1不確定性
林權爭議平時不易曝露,大家對權屬、界址、收益平時不太過問,一旦到了砍伐、造林時,這些問題才會曝露出來。
1.2復雜性
師宗縣受理的林權爭議問題,涉及集體與村民、村組之間、村民之間的利益矛盾,也有的是關于國有企業與農村集體、村組、村民之間的糾紛。這些糾紛主要涉及下列4個方面。
(1)界址糾紛。主要因為林權證表述不清晰、不嚴謹、不具體。如林權證對地標的表述多為山場、山脊、河流、路徑、山埂及地上物等,這樣的標志物隨處可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遷。同時,不同人對具體林權證上的四至界址存在不同理解,從而引發糾紛。如師宗縣龍慶鄉村民楊某與鄉林場林權糾紛,證上標明雙方以山腰松樹林為界址;多年后松樹已砍伐并種上油茶,加上原山場有部分油茶林,為此雙方為爭林地發生矛盾,先后經行政、司法程序,楊某仍然不服,多年來一直不斷信訪。
(2)一山多證糾紛。很多案件中,同一宗地,由于各村各組有不同的稱謂,在林業“三定”即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時被多人或多村組申報為自己的林地,造成一地多權屬的現象。
(3)無證山糾紛。部分林業三定時無人申請主張權屬的山林,現在當事人以土改、合作化等歷史時期曾經營,或以祖宗墓地等各種理由作為占有依據。
(4)山林流轉糾紛。即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通過行政手段或村組主張,曾以荒山拍賣、租賃、承包等方式流轉山林。而林改后農村村民要求自己決定山林分配方案,要求山林承包到戶等,引發糾紛。此外,還存在退耕還林、“三跨”案件、村民強占強用集體山林等糾紛。
1.3涉眾性
林權爭議問題大多涉及村組集體的利益,為此大多以集體訪、重復訪的形式出現。有的問題歷史久遠、有的屬“三跨”案件,調處難度非常大。師宗縣近年的林權爭議信訪案件,有相當部分涉及分成不合理、不到位而發生集體訪。
2林權爭議問題的成因
林權爭議問題的發生和演變,有歷史客觀的原因,但更多是因為工作上的紕漏、政策上的空白、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造成的。
2.1工作上的紕漏
1981年林業“三定”時對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的首次分離確權,絕大部分工作人員對如何開展林業“三定”工作缺乏經驗,加上時間緊、任務重、人力不足等條件的限制,在發證過程中,存在工作人員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行政不作為的現象,如有的外業勘界沒有按照勾圖的要求去完成,而是通過比劃或目測劃界的方式進行,甚至工作人員干脆將山權證發放給村干部自行填寫。最終導致山林山界不清、林權不清,有重登、漏登現象;且存在只造冊登記、填寫審批表而不發證,群眾不知情,原始檔案資料遺失等,使山林糾紛調處工作陷于被動。
2.2操作上的隨意
在過去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山林作為生產資料長期以來一直歸農村集體所有。當時林業粗放管理,投入大、生產周期長、見效慢、林業生產經濟效益差,村隊干部甚至村民都不太重視林業生產,時而出現未經社員(村民)同意村隊干部無償贈送、無償劃撥集體山林給他人的現象,為山林糾紛埋下隱患。另外,20世紀80、90年代掀起“消滅荒山”運動,對集體荒山林地流轉雖然已采取市場運作的方式,但流轉操作不規范,部分村組干部采取暗箱操作將村隊集體山林拍賣、租賃,并將收入留作村隊干部使用,很少或沒有分配給村民,群眾對此意見很大,要求收回集體山林重新發包,由此引發林權糾紛。
2.3政策上的欠缺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各級政府先后發動全民植樹造林消滅荒山,實行“誰開荒、誰種植、誰受益”的鼓勵性政策,鼓勵農村群眾參與造林綠化工作。在造林滅荒過程中,各級政府要求將農村農戶長期擱置的荒山林地由集體收回,發包給他人或集體組織造林,從而出現國鄉聯營農林場、鄉鎮農林場,村組集體在農戶責任山、承包山、自留山上造林,農戶在集體山上造林以及農戶之間交叉造林的復雜情況。由于政府未出臺過協調原林地使用者或林木所有者利益分成的有關政策規定,在交叉造林事實存在的情況下,林權糾紛頻頻發生。
2.4認識上的差距
有的群眾對法律法規和國家林業政策認識和理解不到位,有的村民林業“三定”時不積極配合鄉鎮確權工作,有的村民對政府頒發的林權證不重視、證件遺失,有的村民對承包山、責任山、自留山長期失管而返荒,有的村民任由其他農戶在自己的林地種植林木或開荒耕作,甚至對村集體收回其承包山林也未提出異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山林、土地資源蘊涵的經濟價值愈顯珍貴,山林經營收益凸現,林業政策趨于長期穩定的事實激發了群眾對山林資源強烈的產權需求,“寸土必爭、寸山不讓”成為農民產權需求的體現。
2.5調處上的難度
一方面調處工作力量不足,缺乏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調處經費沒有保障,與實際工作需要相差甚遠。另一方面有的村民存在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理”的思想,不斷到政府部門上訪,林權信訪問題越顯突出。
3對策與建議
林權爭議問題涉及農村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處理出現偏差,極易引起矛盾糾紛的激化,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林權改革的深化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妥善解決和及時化解林權爭議是我們一項義不容辭的工作和責任。
3.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林權爭議問題化解工作能否取得成效,關鍵在領導,核心在責任,重點在落實。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針對調處力量薄弱的實際情況,要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整合各職能部門的調解資源,組成聯合調處工作組,做好矛盾糾紛的聯合調處工作,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
3.2正確引導,廣泛宣傳
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大法規政策宣傳力度,尤其要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信訪條例》等有關法規政策,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引導他們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利益。
3.3夯實基礎,強化調處
規范調處工作,一是機構設立要規范化,不斷提高調處工作的規范化水平;二是人員素質要專業化,加強對調解工作人員培訓,使之懂得調解技能,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能戰斗的調處隊伍;三是調處經費一統化,各級政府要把調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專項資金,推動解決長期積累、久拖未決、難以劃分責任主體的林權信訪問題,特別是事關民生的“無頭案、釘子案、骨頭案”。
3.4加大力度,化解問題
以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努力減少林權爭議問題。對排查出來的突出矛盾糾紛,要堅持分類指導,認真匯總,建立臺賬,深入分析問題的性質和原因,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因案施策,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調處化解,力爭在最短的時間、用較低成本解決問題。對經過努力能夠解決的糾紛處理在激化之前;對個別暫時難以調解的疑難性糾紛案件,要做好解釋說服工作,建立與糾紛雙方經常聯系制度,隨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努力創造條件進行深入調處,盡量避免把疑難案件拖著放著不管;對已經調處但仍無法達成協議的,要引導當事人走其他途徑謀求解決;對堅持過高要求的,要通過法制教育等手段,做好心理疏導和情緒理順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麗琴.加強林權管理的建議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1(4).
[2] 胡繼平,楊君臨.當前林地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