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寧波(1966—),女,黑龍江寧安人,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5026002
1三亞鄉村旅游資源狀況
1.1生態環境資源
三亞是中國最南部的熱帶海濱旅游城市,空氣質量全國排名第一,是現代都市人推崇的氧吧。三亞面臨南海,境內海岸線長258.65km。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大東灣等大小港灣19個,有蜈支洲島、西瑁洲島等大小島嶼40個。三亞北有抱坡嶺,南有南邊嶺,東有虎豹嶺,綿延起伏的山嶺形成了眺望大海和城市景觀的天然觀景臺。三亞的紅樹林婀娜多姿,水鳥凌空飛翔,海中魚游蝦戲,生機盎然。三亞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5.7℃,全年日照時間長達2563h,座落在山、海之間的三亞市四季陽光明媚,素有“天然溫室”之稱。作為海南省的中心城市之一,三亞優美的環境、獨特的資源、濃郁的鄉村風情優勢十分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鄉村旅游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并成為三亞周邊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2非物質文化資源
三亞歷史悠久,古稱崖城。早在西漢就序列于中國版圖,因其遠離帝都、孤懸海外,人們形象地稱其為“天涯海角”。三亞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以黎、回、苗族為主,其中黎族人口有20余萬人,苗族3400余人,回族7800余人,其他少數民族400余人。各少數民族歷經千百年形成了包含農耕文化、漁文化、狩獵文化、飲食文化、婚喪嫁娶和多姿多彩的民間節慶活動等濃郁的民族習俗,反映出了人類早期生存的和諧的人文環境。另外,悠久的歷史傳說、名人逸事、精湛的手工技藝和古代軍事遺址這類資源成為廣大游客滿足好奇、求知心理的重要游覽目標。以上資源的唯一性、不可轉移性都豐富了以親近自然、修身養性、度假休閑、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的旅游過程。
2三亞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旅游項目產品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三亞的旅游項目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技術指導,旅游項目功能單一,項目開發多停留在海上運動層面,缺乏能滿足游客好奇、探新、求知心理的旅游項目。景區基礎設施外觀建設大同小異,景區建設還處在低水平開發階段。大多數旅游景點的建設處于自然發展狀態,在項目開發上缺乏與三亞其他旅游景點的交流互動。同時,有限的旅游項目也沒有體現出自己的特色,雷同現象嚴重。
2.2旅游地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部分旅游從業人員在長期的鄉村生活中形成了不文明的生活習慣,間接影響了旅游接待服務的質量。例如,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地吐檳榔汁、隨意罵臟話等。旅游地的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不高,缺少專業培訓,仍以農村生產活動方式服務游客,服務態度較差,服務整體水平有待全面提高。
2.3缺乏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政策
為發展生態旅游業,各地政府在道路建設、水電供應等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方面的資金和政策上實行優惠的扶持政策。但在環境保護方面,存在部分旅游景點為追求商業利益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現象。
2.4旅游企業缺乏競爭力
旅游企業多處于自由、不受約束的低水平的自然發展狀態,還未形成樹立品牌的知名旅游企業的良性發展道路。品牌旅游企業宣傳和促銷手段滯后,整體宣傳,缺少針對性,導致旅游企業缺乏競爭力。旅游企業熱衷于建設大項目,企業間合作有待加強。
3對策與建議
3.1科學規劃生態旅游產業總體布局
生態旅游產業指以生態旅游消費者為服務對象,為滿足和幫助實現其生態旅游活動的完整過程,提供基本或非基本物質和服務組合的企業的集合體。生態旅游不僅關注環境的可持續性,還強烈關注游客的滿意度和當地居民的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加強與交通運輸、信息、保險、休閑娛樂、文化、體育等產業的互動,加強生態旅游業與農林業的結合,以構建和完善生態旅游產業結構為宗旨,合理配置資源,充分發揮旅游業的關聯帶動效應,形成完善的生態旅游產業鏈和產業體系[1]。
3.2加強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
鄉村旅游商品還要有很強的鄉村氣息,這就要求旅游商品在開發中要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一方面來自于歷史傳統的繼承,另一方面來自于創新設計。一些地方的歷史傳統特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地方特色有所削弱,這就充分體系拿出創新設計的重要性。開發出獨特性強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商品,通過商品功能、造型、工藝、款式等方面的創新,通過規模、品牌、優質等市場戰略的實施,實現市場的認同[2]。
3.3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
只有加強旅游人才的培訓,才能促進休閑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否則休閑農業將長期處于初級階段,難以達到國外的先進水平。因此可以建立一個相關培訓部門或者依托當地的農業類高校,通過建立培訓班、科技學術會議、農業專題講座、研討會等各種形式,專門組織民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經營管理水平以及服務意識。同時,邀請一些既懂得農業生產,又懂得旅游產品的幵發、推廣、營銷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些復合型應用人才不僅要熟悉農業生產活動,了解農業科技知識,還要善于農業經營管理和旅游開發管理,并具備高素質,園林美學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區位經濟發展意識,能夠從景觀美學、生態設計學、歷史學等多角度設計規劃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將農業生產和觀光旅游結合起來,開發出集觀光性、參與性、知識性和趣味休閑于一體的休閑農業活動,吸引游客前來休閑度假,放松身心[3]。
3.4處理好生態資源環境稟賦與旅游地承載能力的關系
生態環境客觀上影響著旅游地接待游客的總量,在我國的各大旅游景點中,環境污染嚴重的總體趨勢未得到根本遏制。水污染、大氣污染和游客遺留的固體廢棄物污染十分突出,一些旅游地的生態環境收到嚴重破壞。因此要實現三亞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衡量旅游地生態資源環境的稟賦,還要考慮到旅游地的實際承載能力,并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實行旅游地的交通綠色出行以減少廢氣的排放量。從另一角度看,由于類型不同的生態旅游目的地旅游承載量差異甚大,不同的旅游活動形式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也不同,而且同一生態旅游區內也存在環境容量不同的區域。因此,對于內生型或原生型的地域生態系統應限制旅游活動的規模和開發強度,采取特殊的專項旅游開發方式;在人造文化型地域生態系統上,則應在旅游承載量的范圍內盡量滿足游客需要,開展規模適當的旅游活動;對于人工自然型地域生態旅游系統,則可考慮開展大眾化的生態旅游活動,并人為提高其旅游承載量[4]。
3.5加強旅游市場的宣傳力度
三亞的大型的旅游企業缺乏彼此間的互動,特別是在宣傳方面比較單一,甚至部分企業輕視營銷宣傳。失去了營銷宣傳,旅游產品的深層次開發就成了無水之源、無木之本。旅游者要體驗的是特色鮮明的旅游項目,而不是如出一轍的旅游項目復制品。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總體起步較晚。旅游企業管理者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不斷擴大市場空間,這就要求旅游企業管理者要重視營銷策略和方法,讓更多的人了解旅游企業,激發其旅游欲望,這樣人們才愿意來旅游。否則無論旅游企業擁有多么好的資源,沒有游客光顧注定不會成功。我國生態旅游項目的特色化、規范化、品牌化是今后三亞的生態旅游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這就需要我們創造一批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旅游企業,通過合作來保障三亞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4結語
海南三亞擁有游悠久歷史的鄉土文化,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尤其是那蔚藍恬靜的大海,更是讓那生活在鋼筋水泥里的現代都市人所向往的緩解心理壓力的“人間天堂”。在三亞旅游舒緩壓力的同時還可在天然的氧吧里吐故納新,三亞人民的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有利于現代都市人重新審視人性,珍視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合作。三亞生態旅游的可出續發展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受益,讓農民脫貧致富;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促進了鄉村整體文明的提高。顯而易見,促進三亞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了三亞市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葉文,蒙睿.生態旅游本土化:云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 陸素潔.如何開發鄉村旅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
[3] 田穎.海南省休閑農業發展研究[D].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