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善霞+++劉玉蘭
[摘要] 目的 通過對炎癥性腸病患者實施互動式健康教育,評價其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 納入113例炎癥性腸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57例和對照組56例,研究組在對照組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互動式健康教育。 結果出院前研究組全身癥狀、腸道癥狀和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出院后3個月研究組全身癥狀、腸道癥狀、情感能力、社會功能和IBDQ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出院前研究組疾病認知、藥物認知、行為認知和認知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出院后研究組依從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出院后3個月內研究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 結論 互動式健康教育能調動炎癥性腸病患者參與自身疾病治療和控制的主動性,改善癥狀和心理狀態,提高生存質量、認知和依從性,降低近期復發率。
[關鍵詞] 互動式健康教育;炎癥性腸病;生存質量;遵醫行為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16-0111-04
Effect of interactive health educ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LIAO Shanxia1 LIUYulan2
1.Department of Digestion Internal Medicine, Zhejiang Hospital, 310013,China; 2.Department of Digestion Internal Medicine,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e health educ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13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in 57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56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implemented the interactive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interven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systemic symptoms, bowel symptoms and total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before dischar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ystemic symptoms, bowel symptoms, emotional competence, social function and IBDQ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t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cognition of disease, drug, behavior and total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before dischar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compliance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fter dischar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currenc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t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Interactive health education can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of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rticipating i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their disease, improve the symptoms and mental stat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ognition and compliance, reduce the recent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Intera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Compliance behavior炎癥性腸病是一組以反復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種類型,病情反復、遷延難愈,治療后復發率較高,對患者心理、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方面造成嚴重影響[1]。堅持治療和改變生活行為對控制病情十分重要,但由于該病病程長,患者依從性較差,造成病情復發則更削弱對治療的信心而產生不良心理狀態和不遵醫行為,成為病情控制的難點。健康教育作為臨床治療的重要輔助補充,可在改善患者遵醫行為和生活行為中有所作為,以提高對炎癥性腸病的控制,降低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為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管理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本科室采用互動式健康教育進行干預,獲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炎癥性腸病患者113例,納入標準:①符合2008年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炎癥性腸病診斷[3]并且分型明確;②年齡18~75歲;③溝通能力正常,意識清晰,無精神疾病史;④自愿參與本次調查和研究。排除標準:①其他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的疾病;②合并其他腸道或肛腸疾病;③凝血功能異常;④半年內使用過抗抑郁或焦慮藥物。本研究納入的113例炎癥性腸病患者中潰瘍性結腸炎79例,克羅恩病34例,男52例,女61例,年齡21~75歲,平均(32.83±8.24)歲,隨機分為研究組57例和對照組56例,兩組的分型、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endprint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及健康教育,包括基礎護理、心理護理、疾病知識教育及飲食、運動指導等。研究組實施常規護理及互動式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與對照組相同,引入互動模式,包括面對面交流互動、意見卡互動、小課堂互動、出院后的電話或網絡互動。在平時查房時進行面對面交流互動,以結合個體疾病特征的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飲食調理、作息調整、生活行為改善等內容進行口頭講解,患者參與飲食、運動、作息、生活行為等調理方式的討論和制定;發放互動意見卡,由患者在每次健康教育后進行簽名確定,平時可將疑惑、困難、意見填寫在意見卡上,護士依此進行解釋、改進和完善護理方案和健康教育內容;每周開展兩次小課堂,系統性講解疾病、治療、并發癥預防、康復調理等知識,并留問答環節,解答患者疑問;出院前回收意見卡,發放隨訪卡,留患者電話、郵件或QQ定期進行隨訪互動,及時給予解疑釋惑并提醒患者復診時間和監督藥物治療和生活行為改善依從性,出院1個月內,每周1次,2~3個月每2周1次,患者有疑問可留聯系方式進行咨詢。
1.3研究方法
入院后干預前、出院前及出院后3個月采用炎癥性腸病問卷(IBDQ)進行生活質量評價,包括全身癥狀、腸道癥狀、情感能力、社會功能,共32個條目,總分32~224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Cronbachα系數為0.91[4]。出院前進行炎癥性腸病認知評價,包括疾病認知、藥物認知、行為認知,各20分,滿分60分,得分越高疾病認知情況越好[5]。出院后1個月進行依從性評價,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代表依從性越好[6];觀察出院后3個月復發率。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AS8.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獨立樣本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數據比較采用ANOVA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IBDQ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經干預后在出院前、出院后3個月全身癥狀、腸道癥狀、情感能力、社會功能和IBDQ總分均呈顯著增加趨勢;出院前研究組全身癥狀、腸道癥狀和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出院后3個月研究組全身癥狀、腸道癥狀、情感能力、社會功能和IBDQ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
2.2兩組干預后依從性和復發率比較
見表2。經干預后在出院前研究組疾病認知、藥物認知、行為認知和認知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出院后1個月隨訪,研究組遵醫囑依從性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出院后3個月內,研究組有11例復發,對照組有26例復發,研究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
3討論
目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控制活動期癥狀后,緩解期需要持續藥物治療,甚至需要終身用藥,成為患者的長期困擾。不良飲食習慣、緊張生活節奏、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都是誘發炎癥性腸病發作的危險因素,也是青年人高發的原因之一,而飲食、作息、情緒等行為調理有利于控制癥狀和減少發作[6]。因此,炎癥性腸病患者需要長期堅持藥物治療和調整生活行為方式,但如何讓患者自覺堅持則需要在臨床治療外對患者進行指導和管理。增加患者的參與度,讓患者獲得信息獲取、方案制定、監督治療等主動權,可以調動其對自身疾病的關注和治療的積極性。本科室將互動式健康教育模式運用于炎癥性腸病患者,設定了面對面交流互動、意見卡互動、小課堂互動、出院后的電話或網絡互動等多種互動模式,為患者提供知識支持、心理支持、行為支持和發表意見平臺,將醫院醫護人員作為獲取正確健康知識的來源,從而可以避免由于急于治愈而輕信虛假宣傳造成的身體損害[7]。
兩組干預前IBDQ評分結果表明,炎癥性腸病患者存在較重的全身癥狀、腸道癥狀,明顯的情感困擾和社會功能喪失,主要源于復發的腸道癥狀的身體痛苦和由此帶來的生活不便及便血等顯性癥狀引起的恐懼,且潰瘍性結腸炎存在一定的惡變幾率[8],可能加劇患者的恐懼和焦慮,大大降低整體的生活質量。
研究組護理人員可以充分利用住院時間及查房時間對患者進行面對面病情、心理了解,解答問題,疏導情緒,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的不同采用個性化的交流和知識教育方式,青年患者可加入流行應用語或青年人常用的交流方式進行講解,中老年患者則用更多的親切簡單易懂的表達進行解釋,增加親和力和接受度,同時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可以讓患者參與到自己疾病控制方案的制定,如飲食方式和習慣的改變、工作節奏和休息時間的調整、運動方式的選擇等,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由患者根據健康教育內容和生活行為改善的要求自主選擇,從而達到控制方案個體適應性的最大化,有利于患者堅持治療[9]。
以往的健康教育易受到護士主觀認知程度的影響而流于形式,無法發揮教育、指導、監督的作用,因此,引入患者意見卡的互動形式,對護士的健康教育行為設立監督環節,使健康教育內容和形式得到了規范,患者獲得的支持完整性也得到保障,同時通過增加患者參與度的方式,也增加其對自身疾病治療和控制的主動性和責任心[10]。健康小課堂是面對面宣教的深化,定期的小課堂為患者提供系統的和完整的疾病、藥物、預防并發癥、生活行為指導等知識,加強患者對炎癥性腸病的認知;集中教育還有利于患者間的交流,通過傾述和經驗分享,使患者得到情緒的宣泄,并從中獲得鼓勵[11];提問環節的一個問題的解答可以惠及全體參與者,從而擴大宣傳的力度和廣度。
出院前兩組IBDQ評分均得到提高,研究組全身癥狀、腸道癥狀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好,兩組情感能力、社會功能的差異并不顯著,其中兩組情感能力均得到明顯提高,而社會功能由于住院期間難以體現因此改善效果并未顯現。研究組出院前的疾病認知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患者對互動式健康教育內容的接受度更好,信息達到率更高,更利于對疾病的長期控制。
出院后的隨訪和互動是互動健康教育重要的緩解,需要醫護患三方的積極配合,使互動成為可持續的長期指導和督促,本科室采用電話或網絡的途徑進行,電話是傳統的隨訪方式,適宜中老年患者,通過電話的直接語言交流,詢問和傾聽患者需求和病情陳述,解答疑問,還可以給予心理護理和疏導,有利于中老年患者的心理安撫[12];網絡互動形式多樣,如QQ、微博、微信等,適宜青年患者,提供隨身的關注和提示,在其緊張忙碌的工作間隙利用其熟悉的交流方式進行隨訪,不僅可以加強管理監督的效果,甚至可能使之成為增進醫患關系的橋梁,增加對醫護的信任,提高遵醫行為[13]。
出院后1個月對照組依從性明顯低于研究組,出院后3個月對照組復發率明顯高于研究組,均表明研究組采用互動式健康教育使患者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研究組的生活質量也與對照組逐漸拉開距離,出院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全身癥狀、腸道癥狀、情感能力、社會功能和IBDQ總分明顯升高,并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原因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密切相關,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較好的發揮。
總之,互動式健康教育能調動炎癥性腸病患者參與自身疾病治療和控制的主動性,改善癥狀和心理狀態,提高生存質量、認知和依從性,降低近期復發率。
[參考文獻]
[1]Weizman AV,EAhn R, Thanabalan.Characterisation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and its impact on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2,35(3):342-349.
endprint
[2]Laura M Mackner,Robert M Bickmeier.Academic achievement, attendance, and school-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ediatr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JDBP,2012,33(2):106-111.
[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 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內科雜志,2008,47(1):73-79.
[4]朱迎,林征,丁霞芬,等.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量與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3, 28(6):490-493.
[5]Sack C,Phan VA,Grafton R,et al.A chronic care model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costs and healthcare utilisa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ournal of Crohn's & Colitis,2012,6(3):302-310.
[6]劉振邦,周薇,胡石奇,等. 炎癥性腸病患者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 中華全科醫學,2011,9(1):90-92.
[7]朱燕,王嵐,鄒靜,等. 護理干預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疾病知識水平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 18(15):1777-1780.
[8]Thomas N, Hyphantis Barbara Tomenson,Marina Bai.Psychological distress, somatization, and defense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quality of lif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ients[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10,55(3):724-732.
[9]向可菊,黃玉萍,鈕秀榮. 互動式健康教育在產科病房的應用[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2,34(9):930-931.
[10]李丹,雷建波,徐治波. 互動式健康教育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用的研究[J]. 國際呼吸雜志,2012, 32(11):820-823.
[11]曾尚校,張麗梅.醫患互動式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治療效果的影響[J]. 中國基層醫藥,2010,17(21):3013.
[12]高永健,錢家鳴,朱峰,等. 炎癥性腸病患者生存質量問卷調查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7):1974-1976.
[13]李如源,楊雪松,穆爾扎·別克,等. 炎癥性腸病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評價研究[J]. 中華消化雜志,2012,32(1):24-28.
(收稿日期:2013-10-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