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6月25日發布審計公告,公布了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38個中央部門單位2013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審計結果。審計發現,仍有一些部門及所屬單位沒有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三公”經費超標、違規蓋樓和辦公用房超標、動用財政資金發“福利”等違反財經制度規定現象仍是主要問題。
7家央企違規超提超發工資福利11億,38個單位騙取棚戶區改造資金15.41億,住建部等13個部門下屬單位不當牟利近30億……審計公告的翔實披露,讓社會公眾大開眼界的同時,也產生了深刻的焦慮。
一些部門、單位在違規花錢、斂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要么以考察為名,集體公款出游;要么以福利為名,集體分肥財政資金;要么以部門權力,非法聚斂收費。在這些部門和單位,權力完全成了獲取私利的工具。其“群體性”腐敗、“有組織”違規、“集團式”牟利,已成公開的秘密,不再遮掩,也無需負責。
而且,這些年來幾乎形成了一個慣例,即,審計公告披露之后,確實會引發方方面面的高度關切,過不了多久,輿論就會沉寂下去。審計公告揭示出來的那些問題,有的部門、單位或有不咸不淡的回應,有的會拿出一些無傷大雅的整改措施,而更多的則是沉默,沒有任何下文,過去了也就過去了。
這樣的沉默,固然有權力的傲慢因素,不愿意、不習慣,或者不屑于在公共場所討論自家問題。但深層根源仍在于,問責缺失或者問責過于輕飄,并不足以對權力產生觸動。而一旦問責裝睡,則違規違紀的部門當然樂于縮起頭頸,不去直面公眾的質疑。因此,若想讓審計公告真正起到公共財政“看門人”的效用,還需要從制度層面強化問責。
其一,有必要完善細化行政問責的相關規定。既要對部門、單位“一把手”進行問責,給公眾一個交代,也應該對那些“集團式”群體腐敗現象,做出針對性的問責規定。改變那種“法不責眾”的思維,只講對錯,不論人數,一查到底,彰顯權威,而不是以隨機的問責增加一些部門的僥幸心理。
其二,不妨將審計公告的發布與部門的回應同步進行。在給那些違規的部門單位對質、解釋機會的同時,將所有的信息在一個公共平臺上攤開。將問題擺到桌面上,誰的責任誰領走。這樣,既可以擴大公開,體現責任對等,也可以改變目前只是上級對下級的問責路徑,強化人大、政協等對行政部門的問責。
說到底,行政問責應該納入法治軌道,設定明確、可操作的問責程序,以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和約束。凡事總是憑自覺,靠感化,決策于密室之內,不可能真正改變公共財政浪費乃至被貪腐的現象。
從這個意義上講,審計公告提供了審計數字,披露了腐敗問題,還只是行政監督的一部分,接下來的,應該是更為猛烈的問責風暴。據報道,截至今年5月31日,已有190名國企相關責任人被處理,其中廳局級干部32人。風暴已起,但還遠遠不夠,那些權力部門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