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原
2013年一路高歌猛進的創業板,在2014年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困境。截至今年7月份,創業板總體維持高位震蕩的格局,創業板指數更是形成1570點為頭、1420點為雙肩、1200點為頸線的大型頭肩頂技術形態雛形,加之面臨著業績減速、估值泡沫、技術調整等多重負面因素困擾,創業板的后期走勢令人擔憂。
資金大量減持
據統計,創業板與中小板前十大市值的權重公司中,海康威視、蘇寧云商、歌爾聲學、樂視網、杰瑞股份、碧水源、大華股份、華誼兄弟等這些2013年的新興產業大牛股,今年年初以來的平均跌幅達到了28%。昔日創業板龍頭股的疲弱充分說明,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市值新興產業股風險釋放的過程仍未結束。
4月份以來,影響創業板轉入震蕩調整的負面因素逐漸積累,首先是創業板被密集減持。
盡管在2月份創業板指數創出新的歷史高點,市盈率一度重新回到了60倍以上的高位,但在存量資金博弈的大背景下,漲幅巨大的創業板繼續向上所面臨的壓力重重。7月初,創業板的成交額連續增加,一度超過360億元,不過創業板漲幅卻明顯放緩,高位滯漲明顯說明有資金在創業板高位減持。
事實上,與近期主板低市盈率上市公司被股東頻頻增持相反,4月以來,創業板公司的重要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頻繁。據統計,4月份創業板內被減持的公司為29家;進入5月份,有65家創業板公司被減持,占203家被減持公司的32%;6月份,共有97家創業板公司被重要股東減持。
其次,市場風格和投資主體面臨切換。回顧6月、7月以來的走勢,成長股大幅下跌,創業板指數調整明顯。在創業板指連續兩周殺跌、累積跌幅超過8%的同時,主板指數卻仍是穩中有升。汽車、電力、鋼鐵、機械、房地產等國企股表現相對較好。
業績增速降低
最后,創業板業績兌現壓力增大。盡管創業板中報預喜比例略高于一季度,但從已披露的創業板公司看,半年報業績增速平均約為23%左右,比一季度35%的增速低了10多個百分點。而創業板業績自2013年一季報以來,一直處于加速上升狀態,今年中報業績預增速度下滑,是連續5個季度加速后首次減速。此外,創業板今年中期業績首次出現虧損的上市公司數量亦有增加。中銀國際證券研報指出,創業板市值最大的前50家公司凈利潤增速從一季度的37%降至上半年的14.5%,二季度單季度盈利增長僅在2%左右,創業板股票的業績增速出現明顯放緩。考慮到創業板的整體估值依然在50倍之上,在整體業績回落下,創業板估值壓力釋放的需求提升。
就當前的市場來說,若以上所分析的因素還沒有消除,這種結構性調整行情還將持續。對于投資者來說,一方面要盡可能在事前規避半年報業績預期不佳的個股,尤其是股價和基本面已經出現嚴重背離的個股;另一方面,在半年報公布之后,要讀懂數據背后真實的變化,分辨出哪些是股價回歸價值的開始,哪些卻是利空兌現后的最后一跌。
從創業板的整體技術形態來看,較強的支撐點是1200點,前面有3次回調,均未能有效跌破該點位,如果創業板調整到該點位,或許有望結束中期調整。從中長期看,創業板中的高科技、信息消費、新能源、文化娛樂等一批高成長公司,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最大受益者。創業板經過充分調整、估值壓力得以釋放后,憑借成長性和想象空間,相信未來仍將是一片牛股頻出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