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
《2014年中國民生發展報告》將有一系列新的亮點,以民生中國夢為主體,列了7個中國夢,包括教育、收入、生態等。報告將于今年9月正式發布,我這里簡要介紹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
報告利用自主研發的一套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民生發展進行評價和排名,其中生態環境是重要指標。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民生的基本條件,碧水藍天是民生最基本的公共品。我國傳統思想中的生態文明,為今天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表明黨和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更加重視。
報告主要從3個方面對“生態中國夢”進行闡釋。首先,介紹生態環境現狀,民生的基本條件遭到破壞,長期的人類活動造成中國生態環境急劇退化;其次,實現生態環境中國夢,中國政府、社會、居民在行動;最后,協同治理,以構建生態中國夢。
環境危害近在眼前
近年來,國內環境問題頻發,社會各界愈發明顯地感受到,環境破壞帶來的危害近在眼前,這也促使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已經上升到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國土面積、人口總量、環境問題紛繁復雜的中國,作出任何一個改變都會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因此,短時間內,環境污染問題很難得到實質性解決。
報告列舉了社會四大環境污染問題,即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污染和噪音污染,以及環境污染對人的危害。
2003年到2014年的12年間,大多數的污染事件是水污染,地下水和自來水的污染更是直接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全國78條主要河流中有54條遭到污染,長江、珠江、松花江、黃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的城市河段污染超標,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滇池等河流湖泊被嚴重污染。
根據環保部3月14日發布的首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研究結果,我國有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超過20%的人處于用水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的狀態。
大氣污染自2013年后逐漸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議題。環境保護部6月4日公布了《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作為新環保法出臺后的首次發布,公報重點突出了大氣污染防治等內容。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形勢嚴峻,依據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74個新標準監測第一階段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僅為4.1%。
生活垃圾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固體廢物。我國目前的垃圾處理方式,對垃圾的循環使用還遠遠不夠;對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廢棄塑料及包裝物回收利用率不到10%;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也逐漸顯現。
在我國主要煤炭產區、煤化工、能源電力行業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與煤相關行業生產能力的大幅提高,當地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迅速增加,對大氣造成污染的同時,對土壤、地下水的污染更是長期的。
2013年以來,媒體頻繁曝出由廣場舞噪音帶來的糾紛。除此之外,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許多城市施工不斷,施工噪音也越來越多地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除了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外,長期的人類活動,造成中國生態環境急劇退化,如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嚴重的資源消耗給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且持續性更強,影響范圍更廣泛。
環境污染、資源耗竭、自然災害都從不同程度上破壞了中國夢的基礎。民生中國夢脫胎于中國夢,其基礎也是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因此,強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勢在必行。
社會各界在行動
我國政府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危害,有效保護民生發展環境,在大氣和水污染兩個領域啟動了相關法律法規,在治理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廢污染方面,以及生態保持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2014年,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撰文表示,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環保部今年將啟動10項改革工作。
其中包括,一是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二是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三是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四是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五是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六是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七是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八是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九是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國家環境資產核算方法體系研究;十是發展環保市場,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
我國將重拳強力治理大氣污染,重點領域是工業。此舉將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加快經濟轉型。防治大氣污染的重點區域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其中京津冀是重中之重。
公開污染源信息是環保的一項有力措施,既有利于消除公眾疑慮,促進信息對稱,又有利于促進環境領域的公眾參與。同時,公開污染源信息不僅是公開固廢污染源,也公開其他污染源。這種污染源的全面公開,在應對固廢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可以相互轉化的特點時,能夠充分作用,統一管理,責任到位。
呵護我們的藍天碧水,讓天更藍,山更青,水更清,空氣更潔凈,成為我們民生改善的最緊迫的任務。首先,政府要行動,要改變傳統的依靠資源消耗、依靠犧牲環境的生產方式,制定更嚴格的法律,讓GDP更綠色、更低碳、更環保。其次,社會要行動,樹立起呵護碧水藍天、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讓地球家園更美好。最后,要建立起一種節約資源、和諧自然、保護環境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起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共生的生態環境,不僅從大自然中索取,更要學會給大自然回報。
協同治理
報告分別從夯實制度基礎、加強投入力度、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和強化國際合作等4個方面,對協同治理、構建生態中國夢進行闡述。
在制度方面,生態環境治理需要政府政策和各政府部門協調一致。我國正在逐步完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體系,以應對逐漸嚴峻的環境危機。各地方要結合地區特點,有條理、有重點地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建設工作。在制度建設時,需要有前瞻性及區域間的合作。
隨著新型環境問題、突發環境問題的出現,責任的確定越來越關鍵。同時,網絡技術的普及,信息化、電子化的技術手段的應用,為中央統籌、地區協調提供了基礎。如《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目錄(第一批)》的發布,為信息傳播提供了途徑,也方便各地區對污染源進行管理和監控,一旦出現問題,能夠直接落實到個人,減少中間環節浪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能夠盡快采取補救措施。在投入力度上,中國對于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呈逐年遞增趨勢,而且增長速度逐漸加快。單從2012年來看,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為8253.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1.59%。
但目前還沒有明確農村等監管薄弱地區環境污染治理情況。此外,環境治理不僅需要投入金錢,還需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需要注意地區間的均衡、城鎮與農村的協調。
生態治理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外部性,在現有資源環境約束基礎上突破,需要很大的技術投入和政府間協力合作。同時,生態治理是國際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加強國際合作,爭取規則制定話語權,對我國提升國際影響力至關重要。因此,迫切需要我國政府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搭建協力治理的平臺。
(本刊記者胡飛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