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雍君
中國的環境現狀不只是問題般簡單,而是災難。土壤、水源、空氣、植被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人類有責任把它保護好。
改革開放至今已有30多年,經濟發展的速度驚人,環境惡化的程度同樣驚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定要處理好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比如,采用“自然契約”的形式,即人類可以和自然簽訂“契約”。
人們之間簽訂契約,統治者按照約定進行統治,產生了政治文明。如何處理好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人們不去違背自然契約,這將是政治契約之后的第二個契約。
同時,大規模的社會行動也會緩解環境災難的影響。如果每個公民有潛移默化的環境觀念,把環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良好的環境文化,或者是生態文明,就會對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于改善環境,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的環境災難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環境災難不僅表現在霧霾天上,而且還表現在土壤、水資源、植被等全方位的環境因素中。土壤重金屬污染通過食物鏈被人體吸收,植被正遭受過度砍伐等例子比比皆是。
第二,環境災難的演變速度極快。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造成的環境污染,比三千年歷史所累計的總和還多。30年是很短暫的一瞬間,如果未來還延續現在的發展思路,那么中華大地將不適合人類的生存。
第三,人類應該對目前的環境災難承擔責任,治理環境要采取全方位的對策。其中,需要完善立法、大規模的救助行動等措施。
環境作為公共資源,政府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也需要13億中國人共同的努力。所以,必須通過環境教育,讓公眾了解環境的現狀,從而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監督的氛圍,對環境保護責任人、企業形成壓力,規范他們的行為。
而且,富人承擔的責任比窮人要大,先富裕的群體大多數是以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為代價發展起來的,但窮人往往是環境災難最大的受害者。
環境與經濟的矛盾演變至今,政府和民眾應意識到,盡管對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代價到底是多少還存在一些學術上的爭議,但以環境和資源退化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這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公式。
未來,我國應該堅持環境保護優于經濟發展的思路。人類經濟發展中80%以上的原料直接取自自然環境,如果環境資源被糟蹋,國民健康狀況持續下滑,那么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又有什么意義?
(本刊記者陳沙沙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