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經濟發展本身很復雜,環境也是個復雜的問題,兩個復雜的問題加起來更復雜,但簡而言之一句話,就是需要可持續發展。
為了守護身邊的藍天碧水,政府不應該再扮演經濟發展的主體,而應該以經濟環境、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三個環境建設為工作重心,保護碧水藍天才能有一個堅強的體制后盾。
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發展分三個階段,從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到最后的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大家公認中國目前處于第二階段,也就是邊污染邊治理的階段。我們努力的目標是第三階段,但這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才可以達到。我認為目前中國正好處于這兩個階段的轉換期。
當下我們探討保護生態環境、轉換可持續發展觀念,需要重視幾個層次的背景。
首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處理好生態環境與體制機制的改革有很大的關系,有好的體制機制,生態環境才能有好的落實的基礎;其次,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階段,正在從中等收入水平向高等收入水平轉變,這個轉變需要依托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與生態文明建設有很大的關系;最后,我國一直奉行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也到了應該反思的階段了,前一段時間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現在走的是邊污染邊治理的道路,未來走什么樣的道路,需要我們重新考慮。
目前保護生態環境,應該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政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作為社會來說,可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環境問題也許會放在第二位;但作為政府就不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為政府不是經濟發展的主體,發展經濟的主體是社會。政府應該以三個環境建設為中心,分別是經濟環境、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只有政府把三個環境建設作為工作重心,保護碧水藍天才能有一個堅強的體制后盾。
保護生態環境,還應該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將粗放的、環境不友好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的發展方式,來確保可持續發展。首先,發展的含義不能局限于經濟發展,要擴大為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這樣不僅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和質量保障,也有利于生態建設。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治理思路應該有所轉變。經濟發展過程本身是循環的過程,從生產、消費到回收利用,本身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但循環的不一定就經濟,不一定能賺到錢。聯合國提出,要使得循環經濟起到更好的效果,增加投入和革新技術是必由之路,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在資源利用方面,我們應該進一步做到資源利用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同時將減少使用資源、盡量綜合利用和盡量重復利用作為使用資源的守則,通過這樣的轉變,使身邊的藍天白云得以保留。
(本刊記者丁筱凈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