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榮
藍天碧水是一個很直觀的提法,但從這里開始,我們應該深層次地理解生態文明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對我們每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對企業意味著什么。
半個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在聯合國及各個政府層面通過充分討論,已成為全世界公認的一項原則。有了這個原則,如何將其變成行動,是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任務。
在環境領域,政府、企業、社會分別扮演著不同角色,承擔著不同任務,但在認識層面并沒有形成共識。此外,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企業之間的合作互動,也沒有完全形成。談問題固然重要,但如何解決問題、應對挑戰,才是社會各方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企業應該如何切實履行社會責任?這首先要看企業家有沒有理念,能不能帶領企業以企業公民的身份和負責任的行動去履行自己的職責。
現在,很多企業家講了許多非常有影響力的話,但其實距離落實到企業行動上,還差得很遠。所以,要改變中國目前的狀態,不僅要制定法律,而且要真正履行法律;不僅要有法律,還要有法制社會。
環境問題始終和經濟、社會相聯系,三者缺一不可。現在有很多國家級的大型項目,還有很多知名企業家參與的項目,都沒有考慮整體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只是單純抓一個項目的發展。
企業家要身體力行,首先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者。2009年6月,我作為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特派CSR國際專家,在《WTO經濟導刊》任首席顧問,指導《WTO經濟導刊》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其中把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作為主要奮斗目標。
相較中國而言,歐盟已經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歐洲建立世界最活躍、最具競爭力經濟區戰略的一部分。
2001年,歐盟發表《歐洲企業社會責任框架綠皮書》,并于2002年建立了社會各界代表參加的“多方社會論壇”,此后在歐洲22國范圍內,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對話和信息交流機制。
GDP很重要,但是如何實現GDP,比GDP更重要。企業家如何參與社會活動,如何從研究、開發、生產到銷售的整個產品價值供應鏈上采取行動,必須有一個成套、完整的方案。
這個方案從哪里來?首先從價值觀上來。如果一個企業家沒有形成負責任的價值觀,沒有把這個價值觀轉換為一個企業實際的戰略和方案,變成員工實際的行動,那所有制定的目標都不可能落實。
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社會責任應與企業戰略相結合,建立先進的管理體系是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新機遇。
(本刊記者郭鐵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