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生活
養氣血的學問
◎ 健康生活

我們都知道,養生就是養氣血。“氣血”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誤會了它。
在中醫學中,人的正常生理面色表示人體的氣血津液的充盈與臟腑的正常,比如精氣含于內,則容光發于外,面部顯現光明潤澤、紅黃隱隱。而在臨床上,中年人如果總是“紅光滿面”,很難看出本來的膚色,就要注意查一查自己的血壓了。如果血壓正常,需要考慮是否肝火旺盛。通常肝火旺盛的人易出現急躁、失眠、口干等一系列表現。
在中醫學中,“氣血”是“氣”與“血”兩個概念的組合。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某人身體一直非常好,氣色又好,但突然得暴病而亡,人們往往感到不可思議。其實,臉色好、氣色好、氣血正常,絕不代表臟腑無病,很可能這些“健康人”的某一個器官有先天或后天的疾患,只是暫時沒有顯現出來而已。
在中醫學中,“氣血”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我們日常口語中的“氣血”只是局部概念,說白了,在不少人的觀念中,僅是單指“血”。比如伏案工作久了會感覺頸痛、背痛,老年人常發生腰腿痛等等,從“氣血”角度講,是局部氣血不和、血瘀氣滯甚至血不養筋而造成肌肉萎縮,屬于局部小概念的“氣血”問題。局部的氣血概念,不能代表整體的氣血概念;局部氣血失調,也不能說總體健康出了大問題。
這是一個大誤區。僅以氣和血而言,在中醫學中涉及范圍較廣,名稱繁多,概念也不一樣,但是氣血與五臟六腑,與精、津液等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中醫經常講,精與血同病,氣與血同病,氣與津液同病,血與津液同病。這其中包含著更為復雜的病機。
虛癥在臨床上十分常見,老年多虛癥,久病多氣虛,其他如先天不足、煩勞過度、飲食不節、饑飽不調等,皆能導致虛癥。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
氣虛主要指肺脾氣虛,臨床表現為氣虛、氣短聲低、倦怠無力、面色晃白、頭暈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血虛包括心血虛與肝血虛,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指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
氣血兩虛者一般出現貧血、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婦女月經過多等,以氣虛證與血虛證并見為診斷依據。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脈弱等是氣虛的主要表現,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脈細等是血虛的主要表現。
氣血雙虛應氣血雙補,常用的方劑有八珍湯(四君子湯加四物湯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加黃芪、肉桂 ),人參養榮湯 (當歸、黨參、白芍、白術、茯苓、熟地、灸甘草、黃芪、肉桂、五味子、遠志、陳皮、生姜、大棗)等,相應膳食有韭汁紅糖飲,烏梅紅糖飲,黑木耳紅棗飲。
(摘自《〈本草綱目〉家用說明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