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 生
酸堿理論不靠譜
◎ 百 生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社會上開始流行“酸堿體質”理論:體液pH值在7.35~7.45之間的人為堿性體質,但這部分人只占總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體液pH值在7.35以下,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醫學上稱為酸性體質者。
浙江省腫瘤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宋靈蘭說,人體內的確有“酸”,并且來源非常復雜:1.人體自身分泌的消化液(胃酸),用來消化食材,并起到殺菌的作用;2.呼吸中有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這是體內酸的主要來源;3.肌肉運動后形成的乳酸。
這么多的酸性代謝物,是不是就意味著“百病叢生”了?這純屬無稽之談,因為身體內自有一套強大的酸堿平衡系統: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體內不可避免地產生含酸的代謝產物和含堿的代謝產物,人體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三大調節系統可以進行酸堿平衡,因此,正常生物體的血液pH值總是穩定在一定范圍之內。
人體血液的pH值保持在一個恒定的范圍(7.35~7.45),這本來就屬于堿性。如果因為腹瀉、腎衰竭等導致血液pH值降至7.2以下,就會致命,更別說pH值降至7以下了,酸性血液的人根本是無法存活的。而且,健康人的血液是堿性的,胃酸是酸性的,尿液是酸性的,腸液是堿性的。因此,“酸堿體質”毫無科學根據可言。
臨床上有酸中毒的現象,當人體體液pH值低于7.35 時,就會發生酸中毒。一些常見的腹瀉、腎衰竭等,確實會引起酸中毒。酸中毒與酸性體質絕對不是一回事,酸中毒屬于嚴重的疾病,需要第一時間就醫。
所謂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是在食物化學研究中應用的名詞。它是根據食物燃燒后所得的化學性質來分類。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消化、吸收等復雜的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代謝產物。這些產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
通俗地講,不論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變成了“酸性食物”。胃酸是強酸性的,含0.2%~0.4%的鹽酸,在它的作用下,食物都成了酸性。食物從胃進入腸道,被堿性的腸液中和,又成了“堿性食物”。所以說,盡管食物有酸堿之分,但是對人體來說,吃進去的東西并不能改變血液的pH值。(摘自《百歲養生》2014年第5期 圖/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