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謝慧麗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 100016)
循證護理在腫瘤患者癌性疼痛護理中的應用
劉 靜,謝慧麗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 100016)
目的 探討糖尿病住院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的效果和方法。方法 選擇晚期腫瘤患者136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8例,對照組采用一般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程序。觀察2組患者疼痛治療以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結果 2組入院治療后疼痛均較入院前明顯緩解,其中觀察組入院7 d和14 d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護理干預后14 d 2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及總體健康上均有不同幅度的改善,但是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 循證護理是一種科學、規范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準確評估疼痛程度,加強心理護理、對癥護理、生活護理及健康教育,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腫瘤;疼痛;循證護理;并發癥;生活質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習工作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污染的加劇,導致人群疾病譜發生了重大改變,人群中腫瘤、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目前腫瘤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臨床死亡率占總體的20%以上,居死亡原因之首[1]。惡性腫瘤患者中,有 30%~50%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給患者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循證護理是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根據當前所獲得的最佳研究依據明智、準確、慎重的選擇應用,同時結合據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個體技能,充分體現患者的愿望、價值以及實際情況,制定出完善的護理方案。實施過程包括臨床提出問題-尋找實證-運用實證,從而達到為患者實施最佳護理的目的[2]。筆者將循證護理方法應用在腫瘤患者癌性疼痛護理中,觀察其對患者臨床情況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2月—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晚期腫瘤患者136例,其中男86例,女50例;年齡38~77(68.9±5.7)歲,病程0.5~5(3.3±1.2)a。病種包括惡性淋巴瘤、腦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直腸癌、肝癌、食管癌、肺癌、胃癌。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8例,2組患者平均年齡、性別構成比、病程、疾病種類、總體疼痛評分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程序,具體方法如下。
1.2.1 提出相關臨床問題 癌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心理、生理機能,導致其抑郁、焦慮以及自殺情緒增加。所以對于腫瘤癌痛患者的臨床護理我們提出了如下問題:①如何提高相關護理知識以及更新護理觀念;②怎樣進行患者的心理護理;③癌痛患者藥物治療的相關護理,特別是鎮痛效果差以及如何防治藥物治療相關并發癥問題;④癌痛患者飲食、營養護理。
1.2.2 查找文獻和循證依據 根據確定的護理問題,檢索相關文獻和專業書籍,對收集到的文獻,應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并與相關護理經驗、知識、患者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最后制定出特定的護理計劃。
1.2.3 心理護理 腫瘤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多次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在心理和生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和應激,絕大多數患者具有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多數時間表現出恐懼、易怒、絕望、煩躁,護理人員應當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紹所患疾病的病因、發展、治療手段以及方法,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鼓勵患者敘述自己的疼痛,增加患者相關知識,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及時解除心理障礙[3]。通過治療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說法,消除患者對疼痛治療存在的誤區,特別是藥物成癮、疾病不可治愈的問題,所以在給予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時特別要注重疼痛處理的重要性、控制藥物反應、預防和解除疼痛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識。臨床護理時還要注意爭取家屬的配合和理解,發揮家屬在患者治療中的積極作用,改善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4]。
1.2.4 準確認識、評估患者的疼痛 從上述疼痛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疼痛只是患者的主觀感覺,臨床缺乏具體有效的客觀指標。目前臨床最常用的疼痛評估方法有3種,包括自述評估法、生理評估法和行為評估法。其中自述評估法包括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數字疼痛分級法(NRS)、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5]。患者入院后常規進行疼痛評估,護理人員首先要相信患者疼痛是真實存在的,在護理單上詳細記錄,每天定時評估,如果VAS超過5分以上,則疼痛評估改為3次/d,同時通知醫生,遵醫囑給予處理。護士每天在醫療護理晨會交班上報告應用止痛藥物患者早晨的疼痛分值。
1.2.5 藥物治療護理 ①注重階梯給藥。1986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3階梯止痛法,第1階梯輕度疼痛給予非阿片類(非甾類抗炎藥)加減輔助止痛藥。第2階梯中度疼痛給予弱阿片類加減非甾類抗炎藥和輔助止痛藥。第3階梯重度疼痛給予阿片類加減非甾類抗炎藥和輔助止痛藥。臨床實施時要根據藥物的作用特點,結合藥理學、藥效學、藥物代謝動力學以及對患者疼痛評估結果,給予藥物治療[6]。②按療效給藥。每種藥物均有推薦劑量和安全劑量,特別是腫瘤患者疼痛原因復雜,個體差異大,所以臨床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給藥,使疼痛得到緩解的最低有效劑量就是正確的劑量。③按時給藥。以往錯誤的觀念是按需給藥,患者疼痛時才考慮給予藥物治療,現在這一觀點得到糾正,按時用藥治療,90%以上的腫瘤患者可以得到緩解。鎮痛藥物按照規律定時給予,而不是需要時才給,下一次用藥應在上次藥物藥效消失之前給予,要達到持續鎮痛的目的[7]。④根據藥物的特點實施合理給藥。每種藥物的作用機制和藥理學特點不同,所以臨床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特別是藥物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來調整種類和劑量。例如阿片類藥物容易導致便秘、惡心嘔吐,臨床要注意調節膳食,給予鎮吐、緩瀉和增加膳食纖維等。解熱鎮痛藥胃腸道刺激較強,注意飯后服用或者采用腸溶劑型。⑤口服給藥。患者選用鎮痛藥物時盡量采用口服方式,口服用藥具有創傷小、服用經濟、方便、可長期應用等特點。如果患者無法口服給藥則采用經皮無創性以及直腸給藥,然后才選擇輸液、介入等有創給藥或治療[8]。
1.2.6 飲食、環境方面護理 護理人員要細致、詳盡地給患者介紹飲食的注意事項,合理搭配膳食,防止便秘、腹瀉發生,適當增加粗纖維攝入,將患者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環境可以影響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環境質量的優劣和治療結果息息相關,房間每日進行定時通風,保持合適的室內溫度和濕度,根據患者喜好及病情需要為患者提供舒適的體位,病房設施最大程度的達到人性化。
1.3 觀察內容 ①觀察入院一段時間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改善情況,本研究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方法(VAS),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②觀察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作為調查工具,內容包括:生理功能(PF)、社會功能(S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精神健康(MH)、情感職能(RE)、活力(VD)、總體健康(GH)。

2.1 2組入院后疼痛情況比較 入院時2組VA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2組入院治療后疼痛均較入院前明顯緩解,其中觀察組入院7 d和14 d 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護理干預前后2組疼痛情況比較±s,分)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入院時比較,P<0.05。
2.2 2組入院后14 d生活質量評估情況比較 護理干預后14 d 2組在PF、RP、BP、MH、RE、GH均有不同幅度改善,但是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后生活質量改變情況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②與入院時比較,P<0.05。
全世界每年新增腫瘤患者有700萬以上,死于腫瘤的患者也達到500萬左右,國際疼痛研究會(IASP)將疼痛定義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以及潛在的、實際由組織損傷所導致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體驗。疼痛可以誘發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嚴重時影響機體的康復、增加手術并發癥、誘發焦慮以及抑郁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循征護理是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為證據、對患者實施最佳護理,是最新的醫學模式下護理實踐的工作模式,是未來護理發展的新趨勢。本研究通過將循證護理研究應用于腫瘤疼痛的護理,結果顯示患者疼痛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而且通過整體循證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均得到不同程度升高。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患者疼痛是常見、嚴重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臨床護理通過循證研究可以對癌癥疼痛患者及時準確的評估,及時有效的給與治療,使腫瘤疼痛患者能有一個舒適無痛的生活是醫護人員的職責。
[1] 蔡銀珠. 循證護理在腫瘤疼痛護理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08,6(32):2936
[2] 付玉,馬冬萍,韋怡. 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疼痛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12(15):1658-1658
[3] 余修華,鄭紅梅. 晚期腫瘤患者的疼痛護理[J]. 中國臨床護理,2012,4(3):245
[4] 李文艷,楊志華,亓芳迎,等. 循證護理在腫瘤疼痛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 現代腫瘤醫學,2006,14(11):1477
[5] 陳春賢,汪紅霞,林克如. 優質護理對腫瘤晚期患者疼痛的效果分析[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38-39
[6] 林楨,高莉蓉,陳盈. 對癌性疼痛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2):4
[7] 曾凱瑾. 惡性腫瘤疼痛治療障礙的護理干預[J]. 醫學信息,2012,25(2):362-363
[8] 李香社. 腫瘤疼痛的藥物治療[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22):2300-2301
10.3969/j.issn.1008-8849.2014.02.045
R473.73
B
1008-8849(2014)02-0211-02
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