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濱,高楊,孫靜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心臟神經癥也叫心臟神經官能癥,以心悸,胸痛,胸悶、氣短、乏力為主要表現,常伴有頭暈、失眠、惡心、焦慮等癥狀。本病病因目前仍不明確,可能與家族遺傳或性格內向有關,主要是由于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焦慮或人際關系緊張產生精神創傷,大腦皮質受到強烈刺激,導致中樞神經功能失調,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造成心臟血管功能異常。
1.1 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內科手冊》[1]制定診斷標準。以心血管功能失調癥狀和神經癥為主,以心悸,胸痛,胸悶、氣短、乏力為主要表現,伴有頭暈、失眠、惡心、焦慮,經系統的心血管檢查找不到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
1.2 納入標準 1)年齡18~60周歲。2)經心臟彩超、心電圖、甲狀腺功能等相關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3)血常規、肝腎功能無嚴重異常。4)以心悸,胸痛,胸悶、氣短、乏力為主要表現,伴有頭暈、失眠、惡心、焦慮等癥狀。5)受試者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不符合入選標準者或符合排除標準者。2)觀察中自然脫離者。3)合并應用其他影響療效評價的藥物者。4)依從性差。5)失訪者。6)最終診斷不符合本證者。7)因妊娠等特殊原因中斷治療者。
1.4 中醫癥狀評分標準
1.4.1 胸痛 0分:無;1分:發作后經休息緩解,不影響日常生活;2分:發作后需要藥物治療,緩解后可恢復正常活動;3分:發作頻繁,影響正常生活。
1.4.2 胸悶 0分:無;1分:輕微胸悶;2分:胸悶明顯,有時嘆息樣呼吸;3分:胸悶如窒,嘆息不止。
1.4.3 心悸 0分:無;1分:偶發心悸,可自行緩解,不影響日常生活;2分:發作頻繁,癥狀明顯,尚可堅持工作、學習;3分:心中悸動不安,經常發作,持續時間較長,難以平靜,影響正常生活。
1.4.4 氣短 0分:無;1分:一般日常活動后氣短;2分:稍微日常活動后氣短;3分:平素不活動亦感氣短喘促。
1.4.5 乏力 0分:無;1分:氣力較差,可堅持日常工作及活動;2分:全身無力,勉強堅持工作;3分:氣力嚴重疲乏,難以堅持日常活動。
1.4.6 頭暈 0分:無;1分:略感頭暈,不影響正常生活;2分: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可以進行日常活動;3分:嚴重頭暈,不能站立,可以進行日常活動。
1.4.7 失眠 0分:無;1分:睡眠稍有減少;2分:時見失眠;3分:不能入睡。
1.4.8 惡心 0分:無;1分:偶有惡心;2分:時見惡心;3分:經常惡心。
1.4.9 焦慮 0分:無;1分:偶有焦慮;2分:遇事焦慮;3分:平日焦慮,不能自控。
1.5 一般資料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二科門診選取56例心臟神經癥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42例,年齡為28~56歲;病程6個月~8年;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養心湯,藥用:黃芪50g,酸棗仁30g,遠志、柏子仁各20g,人參、茯苓、茯神、當歸、半夏、川芎、五味子、甘草各15g,肉桂8g,每日1劑300ml,分兩次早飯前晚飯后溫服,在服用本藥期間禁止服用其他相關藥物。對照組常規給予倍他樂克12.5mg,每日2次口服;谷維素20mg,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B110mg,每日3次口服。
2.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
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癥狀積分降低90%以上。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癥狀積分降低7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中醫癥狀積分降低30%以上。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中醫癥狀積分降低30%以下。
2.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 17.0軟件包完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見表1,養心湯在臨床上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臨床癥狀改善總有效率分別為46.43%、28.57%、17.86%、92.86%,28.57%、17.86%、28.57%、75.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觀察,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反應。

表1 兩組中醫臨床癥狀的總療效比較[n(%)]
養心湯出自明代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類方·驚》:“主治心虛血少,驚惕不寧”。方中人參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功效。《神農本草經》:“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名目,開心益智”。黃芪有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之功效。《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茯苓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之功。《神農本草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五味子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功效。《醫林纂要》:“寧神,除煩渴,止吐衄,安夢寐”。柏子仁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之功效。《本草綱目》:“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酸棗仁有養心益肝,安神,斂汗之功效。《名醫別錄》:“主心煩不得眠,……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茯神有寧心安神之功效。《神農本草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遠志有安神益智,祛痰開竅,消散癰腫的功效。《名醫別錄》:“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當歸有補血調經 ,活血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本草綱目》:“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胃腸,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川芎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本草新編》:“川芎……血閉者能通,外感者能散,療頭風其神,止金瘡疼痛。”肉桂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引火歸元之功效。《神農本草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半夏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之功效。《名醫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甘草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之功效。《本草正》:“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助參芪成氣虛之功。”人參、黃芪、茯苓為君藥,有益氣健脾以助氣血生化之功,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茯神、遠志為臣藥以養心安神,當歸、川芎、肉桂、半夏溫中健脾以助氣血生化,甘草為使藥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全方益氣養血、寧心安神。
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發病與情志關系最為密切,或因情志不暢,憂郁過度,肝氣郁結,氣血不和;或因憂思過度,勞傷心脾;或因肝郁化火,擾亂心神;或因煩勞苦讀,損傷氣陰,心失所養而發病[3]。心臟神經癥的中醫病機主要是涉及虛實兩方面,氣、血、陰陽的虧虛,導致心臟氣血虧虛,心神失養貫穿疾病始終,故臨證以具有益氣養心安神功效的方藥治療該病[4],綜上所述,針對心臟神經癥,以中醫“整體觀念”為指導,以治病必求于本為原則,采用益氣養血、寧心安神的方法。養心湯臨證治療心臟神經癥,有效地緩解了患者心悸、胸痛、氣短、乏力等癥狀的發作程度、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可以有效的控制向器質性心臟病的轉化與發展。
[1]張啟宇.內科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9.
[3]蘇誠練,沈紹功.現代中醫心病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11.
[4]吳華慧,周亞濱.養心湯治療室性期前收縮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2,40(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