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琳,張倩,孫遠征
(1.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一種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損害所致的癡呆,已成為在Alzheimer病(AD)之后第二常見的癡呆。國內外研究均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成逐漸增高的趨勢,嚴重影響著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研究表明[1-6],針刺治療血管性癡呆療效肯定,能夠明顯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近期癥狀。筆者于2011年9月~2013年3月采用頭穴叢刺為主治療血管性癡呆30例,并與服用尼莫地平片治療作為對照,以評價其對血管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情況。現報道如下。
60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均為2011年9月~2013年3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針灸科住院或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病情男性 女性 輕度 中度 重度治療組組別n 性別(n)年齡 病程30 17 13 63.6 ±7.2 8.54 ±1.87 20 7 3對照組30 19 11 64.5 ±7.4 7.79 ±2.13 18 8 4
符合2002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草案。即:1)癡呆符合DSM-IV-R的診斷標準;2)腦血管疾病的診斷符合臨床檢查可見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CT或MRI上有相應的責任病灶,可有/無卒中;3)癡呆發生于卒中后3個月內,認知障礙癥狀突然加重、或波動、或呈階梯樣逐漸進展。
根據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參照文獻[7]分輕、中、重度。1)輕度:文盲 MMSE評分為13~15分;小學文化程度MMSE評分為16~19分;中學及以上文化程度MMSE評分為20~23分。2)中度:文盲MMSE評分為5~12分;小學文化程度MMSE評分為8~15分;中學及以上文化程度MMSE評分為11~19分。3)重度:文盲MMSE評分≤4分;小學文化程度 MMSE評分≤7分;中學及以上文化程度MMSE評分≤10分。
符合上述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Hachinski缺血指數(HIS)≥7分;年齡45~70周歲;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合并有嚴重肝、腎、造血等系統嚴重原發病者,或合并有嚴重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病、腦炎、癲癇所致的認知功能障礙者。因顱內占位性病變、腦外傷等明確能夠造成認知功能損害的其他腦結構異常的病變。既往有精神病史,或精神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等不適合針刺治療者。
2.1 基礎治療 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常規治療(包括改善腦循環、控制腦水腫、保護腦細胞、調控血壓及對癥處置等)與護理。
2.2 治療組 以頭穴叢刺為主針刺治療。頭穴針刺部位:取神庭穴至囟會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線。體針取穴:懸鐘、太溪、太沖、合谷。操作:諸穴常規消毒后,選用0.30mm×40mm毫針(華佗牌),小幅度快速捻轉針體至得氣,每根針以200轉/min頻率捻轉1min,頭部腧穴在一個治療區內,同時刺3~5針,諸穴留針40min,留針期間,頭穴每隔10min以200轉/min頻率捻轉1min。
2.3 對照組 參照石學敏主編《針灸學》中“癡呆”針刺治療。取穴:風池,神庭透上星,四神聰透百會,印堂,懸鐘,太溪,太沖,合谷。操作:諸穴常規消毒后,選用0.30mm×40mm毫針(華佗牌),常規針刺,平補平瀉,留針40min。
2.4 療程
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6日為1個療程,休息1日,進行下1個療程的治療,共治療8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兩組于治療前、治療后分別進行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文獻[8]擬定,即采用尼莫地平法。顯效:療效指數≥20%;有效:療效指數≥12%;無效:療效指數<12%。
3.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完成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變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3.4 治療結果
3.4.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MMSE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同治療前比較均明顯改善,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治療組MMSE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均優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后比較,1)P <0.01;與對照組比較,2)P <0.05。
指數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21.32 ±2.18 25.24 ±3.261)2) 51.42 ±8.17 64.52 ±8.371)2)MMSE組別n 評分 Barthel對照組 30 20.75 ±2.31 23.32 ±3.151) 50.54 ±8.39 59.71 ±7.431)
3.4.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0%,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血管性癡呆(VD)是在Alzheimer病(AD)之后第二常見的癡呆。65歲以上人群中癡呆的患病率在5%左右,其中AD占全部癡呆的50%,VD占20%左右,AD合并VD占10%~20%。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表現包括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障礙及相關腦血管病的神經功能障礙。血管性癡呆被認為是唯一一種可預防的癡呆類型,早期積極防治具有可逆性。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血管性癡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癡呆癥狀或延緩癡呆進展方面表現出特色優勢。
中醫學中尚無“血管性癡呆”這一病名記載,但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學的“呆病”、“文癡”范疇[9-13]。與本病有關的癥狀認識散見于歷代醫籍中。早在《內經》中有類似癡呆癥狀的描述。如《靈樞·天年》言:“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古代文獻中有關“呆病”的最早記載見于先秦時期。如《左傳》言:“不慧,蓋世所謂白癡。”后世歷代醫家對本病證的論述頗多。《華佗神醫秘傳》首次提出“癡呆”病名、《資生經》載有“癡證”、《醫學正傳》曰:“愚癡”、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稱為“呆癡”、陳士鐸在《辯證錄》和《石室秘錄》中稱為“呆病”、《針灸大成》則分別以“癡呆”和“呆癡”謂之。中醫學認為,本病與心、肝、脾、腎功能失調相關,尤其與腎虛關系密切。其基本病機為腎虛髓虧,髓減腦消,痰濁、瘀血實邪痹阻腦絡,清竅失養,神機失用。血管性癡呆的病位在腦已形成共識。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以為腦海所在,凡五臟精華之津液,六腑清陽之精氣,皆上注入頭。因此,中醫學對“呆病”的治療重點放在腦腑,有關針刺治療以腦局部取穴為主,使針感直達病所,“氣至而有效”。用頭部腧穴治療疾病,自古有之。如《銅人》載:“頭臨泣,治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針灸學家于致順教授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傳統針灸理論,提出“針場”觀點,認為針具刺入頭部后,通過一定的手法操作,能夠產生“針場”,這個“場”不僅能夠直接作用于刺激直下大腦皮層,也能作用于其周圍,改善這些部位的病理狀況。“針場”學說可以在一定層面上解釋腧穴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的原因,“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是因為針場直接作用于疾病的部位;“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是針場通過傳導系統(經絡、神經等)作用于疾病部位的結果。采用于氏頭穴叢刺,并結合一定手法操作,能夠產生“針場”,將針刺產生的刺激效應能夠傳遞至額區直下額葉,從而改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使受抑制的腦神經細胞的興奮逆轉,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能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智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頭穴叢刺為主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頭穴叢刺為主針刺治療在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智能水平、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臨床療效顯著。
[1]趙宏,曹乃釗,劉志順,等.電針治療中重度血管性癡呆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4):8 -10.
[2]孫善斌,楊駿,張聞東,等.辨經刺井法及顳三針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4):207 -209.
[3]滕秀英,賴增嬌.電項針配合頭針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2):84 -86.
[4]張亞敏,孫華,陳素輝.針灸干預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8):65 -68.
[5]周薇,周仲瑜.頭針加體針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6):11 -14.
[6]周黎,李智杰,金海濤.補腎化痰法針刺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中醫證候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1):4-7.
[7]黃琳娜,安軍明,蘇同生,等.頭針治療血管性癡呆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79 -82.
[8]戎軍.頭針配合功能訓練對血管性癡呆患者認知障礙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3):173 -174.
[9]李滋平,閆曉燕.俞原配穴法針刺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4):227 -228.
[10]林翠茹,郭家奎,王立存,等.針刺治療多發性梗死性癡呆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7):467 -469.
[11]盛國濱,趙慶杰,郭加磊,等.頭針結合天智顆粒治療中風后癡呆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3,41(2):83 -84.
[12]趙志軒,徐穎.針刺治療血管性癡呆6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3,41(3):97 -98.
[13]曲姍姍,盧陽佳,黃泳,等.針灸治療血管性癡呆的機制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12):8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