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鴻光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研究進展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逐漸成為臨床常見病之一,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慢性支氣管、肺部疾病、肺血管病變等病因,在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發展、減輕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綜述了最近幾年在現代醫學中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以中西醫結合為中心對其病機以及治療手段的研究進展。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為肺心病,是由于與肺相關組織、血管或者胸廓的損傷以及慢性病變所致肺組織發生病理性改變,由于肺的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增高,使右心心腔擴張、心肌肥大,常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臟病[2]。查閱資料可知[3],導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病因有:①慢性支氣管、肺部疾病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②嚴重的胸廓畸形;③肺血管病變;④其他神經肌肉疾病。而經過相關調查,我國絕大多數肺心病患者是在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基礎上發生的[4]。在現代醫學多元化因素越來越普遍,在現代醫學的前提下配合中西醫結合治療使得此病治療效果大幅度提升,特別是針對應用西醫相關治療無效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5]。現將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病因機制
病因: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病因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①慢性支氣管、肺部疾病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氣管哮喘、重癥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塵肺、間質性肺疾病等肺部組織病變均可導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其中COPD是引發我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最主要的病因;②嚴重的胸廓畸形累及肺組織病變:如嚴重的脊椎變形累及肺組織,脊椎結核是脊椎變形,胸廓成形術失誤以及嚴重的肥厚胸膜壓迫肺組織;③肺血管病變所致肺動脈高壓:如肺部血管血栓形成,特發性高血壓等;④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累及呼吸神經:如脊髓灰質炎累及肺部呼吸神經、肌營養不良累及呼吸肌病變和肥胖所致肺通氣不足,睡眠呼吸障礙等[6-8]。
機制:根據病因不同發病機制亦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肺動脈高壓:肺細小動脈痙攣、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肺血管病變,是引起肺動脈高壓的主要因素[9]。由于慢性肺損傷如阻塞性肺氣腫及其他病因使肺的呼吸功能發生障礙,從而引起缺氧、高碳酸血癥以及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酸中毒使得使肺細小動脈痙攣導致肺動脈壓升高,頸動脈竇和主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受到缺氧和高碳酸血癥的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分泌兒茶酚胺等縮血管物質,使肺血管收縮,使肺動脈高壓加劇;期反復發作的慢支及其周圍炎可累及鄰近肺細小動脈使得肺血管病變,由于肺血管管壁增厚、纖維化使得官腔狹窄或梗阻,從而導致肺循環阻力增大,進而引發肺動脈高壓;慢性缺氧刺激機體大量產生紅細胞,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高,使肺動脈壓增高。缺氧和高碳酸血癥興奮交感神經,使心排量增加,腎血流量減少,使水、鈉潴留,水與鈉的潴留可加大肺血流量,從而加重肺動脈高壓和心臟負荷。②右心室肥大和右心衰竭:由于肺組織損傷或病變使得肺循環阻力增加,從而引發肺動脈壓力升高,右心代償功發生右心室肥大。肺動脈壓升高晚期右心無法繼續代償,從而導致右心衰竭。③左心受累,肺心病患者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肥厚,其可累及全心肥厚[10-11]。
治療方法
西醫方面:在治療肺部疾病,改善肺心功能的基礎上,還要實時檢測并維持各個系統器官的功能。感染的控制,呼吸道的通暢治療,呼吸功能的改善,糾正酸堿平衡紊亂,改善缺氧條件和二氧化碳潴留現象,糾正心力衰竭。①積極控制肺部感染,感染是肺心病常見的并發癥,其可加重病情,加速心衰發生,因此控制感染是保證療效的中藥措施。在藥物敏感實驗后方可應用相應抗生素對感染病原菌進行治療。根據患者病情,以及痰培養所確定的病原菌選擇相應的抗生素。院外感染大多數以革蘭陽性菌為主,院內感染大多數以革蘭陰性菌為主,亦可選用廣譜抗菌藥。②改善呼吸:醫護人員應及時為患者做口腔清潔,清除口咽泌物,定時吸痰,或采用變換體位、用力咳嗽等方式進行排痰。病情嚴重者,應建立人工氣道,定期吸痰[12-14]。進行霧化除痰,同時應用擴張支氣管改善通氣的藥物。③改善缺氧條件和二氧化碳潴留,若體內的PaO2下降(<60mmHg)且不伴PaCO2升高可診斷為Ⅰ型呼吸衰竭,應給予高流量吸氧使PaO2回復到正常值8kPa(60mmHg)。需要注意的是吸高濃度氧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氧中毒。若體內的PaO2下降(<60mmHg)且伴有PaCO2升高可診斷為Ⅱ型呼吸衰竭,應予以患者低流量持續吸氧。同時應給予患者適量的呼吸興奮藥使患者呼吸加深加快,增加通氣量,呼吸興奮藥包括有可拉明、洛貝林、多沙普侖、都可喜等。并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及時做好記錄。必要時可應用機械通氣,應用呼吸機等器械;④糾正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查閱資料可知,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謝性酸中毒或代謝性堿中毒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見酸堿平衡紊亂的合并癥。電解質紊亂應連續監測,針對性治療。除對鉀、鈉、氯、鈣及鎂等電解質監測外,還重視低磷血癥問題,并及時補液補充相關離子,循序漸進,不可迅速糾酸糾堿。⑤控制心力衰竭,對嚴重患者可采取利尿、正性肌力藥物[15-18]。
中醫方面:肺心病的病理變化在于機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低下,邪氣侵襲人體,肺先受之,肺氣宣降失肅則咳。肺反復受邪氣,“肺傷日久必及于心”,因此痰飲留滯,日久正氣必衰,而進一步累及心失調。對于急性發作期:寒飲射肺,采用小青龍湯加減法,方劑為麻黃10g,干姜6g,桂枝10g,甘草6g,五味子5g,細辛3g,白芍10g,厚樸10g,杏仁10g,半夏10g;對于痰熱阻肺期,應清熱化痰,平喘止咳,采用麻杏石甘湯合清金化痰湯加減法,方劑為杏仁15g,貝母10g,黃岑15g,炙麻黃6g,桔梗15g,知母10g,生石膏30g,麥冬15g,甘草6g,茯苓10g,桑白皮15g,橘紅10g,瓜蔞皮15g,花粉15g;緩解期,應益肺補腎,活血化瘀,采用補氣活血丸加減法,方劑為黃氏30g,白術15g,山楂24g,黃岑10g,益母草24g,三七15g,丹參30g,仙靈脾15g,枸杞10g,法半夏10g。將其制成丸藥,每年6個月,每次服用10g,每天3次,連服3年以上。
討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動脈的慢性病變所致的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擴大,甚至發展為右心衰竭的疾病。臨床表現大多以反復咳喘、咳痰、水腫、紫紺等為特征。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急性發作在冬春季多見。本病多見于寒冷地區、高原地區、農村地區,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隨之增長,本病為長期慢性經過,逐步出現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損害的征象。按其功能的代償期與失代償期進行分述。肺、心功能代償期(包括緩解期)本期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出現咳嗽多痰,呼吸困難、心悸。肺、心功能失代償期(包括急性加重期)本期臨床主要表現為心功能不全而致呼吸衰竭為主,或有心力衰竭。西醫理論認為,患者長時間處于缺氧狀態,刺激機體產生大量紅細胞以代償,使血液粘滯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在無形之中增加了肺動脈壓,若肺的病理性病變以及肺部組織的損傷均可導致兒茶酚胺等縮血管物質或相關物質分泌導致肺動脈壓升高,從而使肺循環受阻,而是心負荷增大,右心腔變大,心肌肥厚以代償動脈血回流量,久之引發心衰。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發生為久病廢墟,機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低下,邪氣侵襲人體,肺先受之,肺氣宣降失肅則咳。肺反復受邪氣,“肺傷日久必及于心”,因此痰飲留滯,日久正氣必衰,而進一步累及心、脾、腎等相關器官。病變部位發生于肺,然后累及心,脾,腎等組織。西醫治療,立竿見影,卻只能治標不可治本,本癥可分為本虛標實,單純應用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且反復應用抗生素,可使機體耐藥并使免疫力降低,致使機體反復發病,且病情日益嚴重,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運用現代醫學技術進行綜合治療,國內大多數實驗均證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療效要優越于單純應用西醫治療或中醫治療。本次治療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藥治療,可有清熱化痰,平喘止咳,益肺補腎,活血化瘀之功效。通過采用中西醫結合,可達到標本兼職,扶正祛邪,在臨床上值得大范圍推廣[19-20]。
結論
經過眾多醫學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與討論,結果大同小異,治療原則基本相同,單方面的西醫治療或單方面的中醫調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西醫只能對癥治療,效果表面顯著,卻不能治本,單純中醫治療只能做調理之用,見效較慢不能及時滿足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標本兼職需要西醫治療為主以中醫治療為輔助,由表入里,標本兼治。多篇文獻相繼報道,在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發展、減輕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本和,楊一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心病60例[J].北方藥學,2011,8(1):97.
[2]李憲章,75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3):225.
[3]屈德會,韓維燕.燈盞花素結合西醫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0,6(6):42-43.
[4]葛俊豹.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心病療效體會[J].光明中醫,2013,28(3):569-570.
[5]么麗春.益氣活血化痰法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7):188-190.
[6]王阿娜,安永峰.淺談中西醫結合治療肺心病[J].光明中醫,2010,25(8):1469-1471.
[7]黎永超,莫建平,吳宗勁.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2):127-128.
[8]尹廣軍.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3,27(12):1634-1635.
[9]朱慶文,楊建宇,李彥知,等.近年來中醫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研究回顧[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9(18):150-152.
[10]杜林.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52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0,17(3):180-181.
[11]肖義萍.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42例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9):125-126.
[12]胡清華,羅玲,胡慧敏,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中西醫結合救治[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0,17(1):58-59.
[13]孫曉臣,洪斌,汪自龍,等.中西醫結合治療46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174-175.
[14]應茵,黃萍,羊波.中藥防治肺心病實驗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3(1):75-78.
[15]墻建軍.川芎嗪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0):1136-1138.
[16]杜書萍.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45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0):170-171.
[17]李薇.巰甲丙脯酸,川芎嗪聯合應用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衰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4(33):121-122.
[18]王桂芳,張萍.痰熱清注射液聯合左氧氟沙星治療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3,22(11):75.
[19]何忠紅,謝藝琴,魏旭群,等.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法聯合納洛酮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肺性腦病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1):1723-1724.
[20]杜愛香.低分子肝素鈣聯合舒血寧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2,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