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雅心
2014年5月的一個夏日,細雨霏霏。在綏化市第一中學對面的一間出租房里,筆者見到了16歲的肇東女孩韓雪瑩。
韓雪瑩戴著一副眼鏡,文靜中透著一股靈氣,燦爛的笑容猶如一道溫暖的陽光。如果不說,外人幾乎看不出她是個患有先天性耳聾的孩子。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從小學到初中,她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班級的第一名。
對于一個聽力存在障礙的孩子來說,能成為學習上的“常勝將軍”,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她是怎么做到的?
韓雪瑩明白了筆者的意思,“因——為——爸——爸!”盡管她發出的每個音節都不飽滿,但足以讓人聽懂。
韓雪瑩的爸爸叫韓躍龍,是肇東市的一名出租車司機,也是女兒在學校的同桌——從女兒踏入校門那天起,他就在女兒身邊充當“翻譯”,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畢業,一陪就是六年。
這是兩名特殊的“學生”,他們在用特殊的方式演繹著與命運抗爭的勵志故事。
1998年2月,韓躍龍和妻子井輝滿心歡喜地迎來了他們的女兒。像所有初為父母的夫妻一樣,看到孩子一天天長大,看到孩子那雙仿佛會說話的眼睛,心里就充滿了難言的幸福感。他們沒有想到,幸福的時光僅僅持續了七個月,一個殘酷的現實便悄然而至。
這之前,夫妻倆也曾注意到孩子對聲音的漠然,但并未太在意。當看到同月齡的孩子大多已經牙牙學語,而女兒仍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憑周圍有多大的聲音都無法吸引她的注意,兩口子心里沒底了。
他們一連去了幾家醫院,診斷結果一模一樣:孩子患有先天性神經性耳聾,以目前的醫療水平尚無法治愈。雖然此前已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但面對這樣的結果,夫妻倆從感情上還是無法接受。
依偎在韓躍龍懷里的女兒像小貓一樣安靜,她聽不見媽媽痛苦的哀嚎,她看不懂爸爸難過的表情。“爸爸媽媽幫你描繪這個世界。”韓躍龍低下頭,輕輕地親吻女兒的額頭。他下定決心,就算女兒沒有聽力,也要讓她像正常孩子一樣生活。
韓雪瑩四歲時,韓躍龍把她送到肇東市聾兒康復中心學習唇語。雖然她學會發出模糊的“爸——”“媽——”發音用了大半年時間,但韓躍龍仍然激動不已,“女兒很聰明,一定能學會說話。”真是天遂人愿,經過幾年的學習,韓雪瑩通過半看半猜,基本能領會別人說話的意思,也可以和爸爸媽媽進行簡單的交流。
轉眼,韓雪瑩到了上學的年齡。對于送孩子上哪種學校,韓躍龍的心中百般糾結:“如果送到聾啞學校,無疑會在孩子心里打下‘聾啞人的烙印;可如果送到正常學校,她能適應嗎?”
左思右想之后,韓躍龍決定放手一試。韓雪瑩九歲時,韓躍龍把已經在家接受了相當于小學三年級教育的女兒,直接送到肇東鐵路小學的四年級就讀。
一個有聽力障礙的孩子直接上了四年級,而且與她一起踏入校門的還有一個“同桌爸爸”,這事在校園成了一大新聞。
陪讀不是簡單的看護——韓躍龍坐在女兒身邊,要將老師的講課內容“翻譯”給女兒。他有自己的一套陪讀方式:課堂上,讓女兒盡力去“聽”課,實在聽不懂時才給些提示;課后,他要求女兒做到當天的學習內容必須當天消化,第二天要學的內容必須提前預習。
頑皮是孩子的天性,韓雪瑩也一樣。每當孩子有些漫不經心時,“同桌”便會提醒她注意。一次,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篇日記作業,韓雪瑩應付應付就交了。放學時,老師嚴肅地說:“下次寫作業一定要認真!”
“同桌”一聽,當即要求女兒重寫。天色漸暗,教室里只剩下父女二人。知道自己錯了的韓雪瑩一邊流淚一邊工工整整地重寫日記……打那以后,韓雪瑩對待學習再也不糊弄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韓雪瑩入學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試成績又成了學校的新聞:全班第一名!不僅如此,在之后的考試中,第一名的“寶座”就沒有旁落過。
韓雪瑩以優異成績從小學畢業后,升入肇東市第十一中學。學校領導被韓躍龍陪女兒上學的父愛所感動,破例讓他繼續以“同桌”的方式陪讀。
升入初中,學習難度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尤其是英語,成了韓雪瑩初中階段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學好英語,要聽、說、讀、寫樣樣過關,可韓雪瑩哪里接觸過這樣的口型和發音?
“爸爸相信,別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雖然這樣給女兒鼓勁,可韓躍龍還是有些底氣不足。高中學歷的他英語水平非常有限,要想當好女兒的陪讀,自己也必須從頭學起。
課堂上,韓躍龍全神貫注地聽課,不敢有絲毫走神兒。他知道,按照老師正常的講課速度,女兒靠讀老師的唇語無法全部理解,所以,他必須把重點內容盡量一字不落地記在本子上,放學后,再把當天的學習內容一句一句“翻譯”給女兒。
韓雪瑩小的時候,韓躍龍給她講過“螞蟻啃骨頭”的故事。而今,父女倆正是憑借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啃”下了英語,也“啃”下了難度遠超小學的初中數學和語文。
“上帝為你關上一道門,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韓雪瑩雖然聽力有障礙,但智力超群。初中第一次月考,韓雪瑩的英語成績竟拿到全班的最高分——117分;數學、語文、外語三科的總成績為331分,名列全班第一、全校第十。
初二,新開了物理課,陌生的術語讓韓雪瑩接受起來更為困難。韓躍龍就一遍一遍地講給她“聽”,一道題常常要講七八遍甚至十幾遍。懂事的韓雪瑩知道爸爸的苦心,不想讓爸爸失望,學習更加刻苦。一次,韓躍龍后半夜醒來,發現女兒房間的燈還亮著,以為孩子睡覺前忘關燈了,可過去一看,女兒還在捧著物理課本學習。
女兒的聰明、懂事、勤奮,給韓躍龍增添了無窮的力量,他在陪讀的路上辛苦著、快樂著、堅持著……
如同在暗夜里摸索前行的旅人渴望光明,沉浸在無聲世界里的韓雪瑩對有聲世界充滿向往。
2013年3月,當韓躍龍得知國家“陽光工程”中有聾兒康復的項目時,第一時間就提交了申請。
這種康復術是在耳部置入一個人造耳蝸,依靠電子芯片實現聲音的接收和傳導,這是讓韓雪瑩聽到聲音的絕好機會!但沒想到,壞消息也接踵而至。醫生告訴韓躍龍,這種康復術年紀越小效果越好,對韓雪瑩這么大的孩子怕是效果有限。
“請讓我女兒試試,她太需要聽聽這個有聲的世界了。”省殘聯的工作人員被這位執著的父親打動了。
手術安排在2013年4月19日。韓雪瑩興奮極了,“那個神奇的有聲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什么是有磁性的聲音?什么是悅耳的聲音?小鳥的叫聲、汽車的鳴笛,還有筆尖滑過紙面時發出的聲音都是什么樣的呢?對了,時間悄悄溜走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嗎?”麻藥漸漸起了作用,韓雪瑩“睡著”了,嘴角還盈著笑意。
手術后,韓雪瑩需要到綏化市進行長時間的康復訓練。此時,距離中考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即便手術前后耽誤了一個多月,可韓雪瑩仍以626分的優異成績被省重點高中肇東一中錄取。為了兼顧康復訓練和高中學業,韓躍龍在綏化市第一中學給女兒辦理了借讀手續。
“要上高中了,想不想換一個新同桌?”開學前,韓躍龍試探性地問女兒。他知道,高中學習會是一段更加艱難的“旅程”,可女兒長大了,應該讓她試著獨立面對困難、面對挑戰。
“爸爸,我不能一輩子依賴你,我想嘗試著一個人去讀書。”父女倆都笑了——心思不謀而合。
這是韓雪瑩第一次獨自走進課堂,沒有了“同桌”的陪伴,她感覺很無助。老師講課給她留下的只是或清楚或模糊的一個個片斷,不管她怎么努力,都不能把它們串聯成完整而清晰的內容。一堂課下來,當別的孩子輕松地跑出教室放松時,韓雪瑩卻要急急忙忙地找同學或老師請教問題。
放學后,看到在學校門口焦急等待的爸爸,韓雪瑩故作輕松地表示:“我能行!”
不知不覺中,一個學期結束了。韓雪瑩沮喪地拿著成績單遞給爸爸,她的成績排在全校500多名。“您最盼望的就是我能獨立,可是我卻沒做到……”韓雪瑩哭了,“但是,我要逐漸擺脫對爸爸的依賴,靠我自己做好!”她的眼神里透出一種倔強和堅強。
“這是你自己獨立取得的成績,很了不起,爸以你為驕傲!”韓躍龍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折翅的天使降落人間。他要幫助女兒在風雨中練就一雙堅強的翅膀,然后展翅高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