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上海自貿區在第三方檢驗機構方面,推進監管制度的建章立制和先行先試,并研究在進出口工業產品的檢驗監管工作中,先行實施采信第三方檢測結果
上海自貿區掛牌后,隨著進出口貿易量的激增,對檢測服務的需求也將出現顯著增長。在上海自貿區掛牌前,在上海自貿區范圍內,僅外高橋保稅區擁有上海標檢一家專業檢測服務公司,供給能力嚴重不足。上海標檢的內部人士透露:“自貿區開放后,僅外高橋地區的檢測業務量就會激增,更不要說兼顧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保稅區了。”
對于外貿企業來說,隨著區內進出口貿易的激增,如何獲得便利的檢測服務,便成為企業關心的重中之重。事實上,在上海自貿區成立近一年之時,一方面,上海自貿區檢驗監管官方制定了一系列方便企業進出口檢驗的措施,另一方面,上海自貿區也將采信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的檢測結果,這意味著上海自貿區將開放進出口商品檢驗市場,企業必將由此獲得便利。
3~4個工作日縮短至1個
“快檢快放”便利化措施是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在自貿試驗區推出的首批措施之一。政策背后的精髓,是監管理念的轉變。具體來說,對企業進口產品實施以合格保證為基礎的評定程序,對出口產品推行“企業分類管理+產品風險監測+出口抽批放行”的監管模式。同時,對企業開放檢驗檢疫下屬實驗室檢測資源,符合條件的企業自建實驗室出具的檢驗報告,以及試點范圍內第三方檢驗機構出具的進出口產品檢驗結果,也予以采信。另外,還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出口免驗商品”等。據了解,上年12月,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經過綜合評審,確定19家自貿試驗區內企業成為“快檢快放”便捷化監管措施的受惠企業。
至2014年2月底,已有488批次、3794萬美元的進出口產品享受“快檢快放”便捷化措施。經初步統計,這些產品檢驗放行時間從原來的3~4個工作日縮短至1個工作日。
物流時間省25萬小時
“即查即放”,這是檢驗檢疫部門提升口岸效率的另一種全新查驗模式。目前,這項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現場查驗放行模式,已在自貿試驗區部分進出境集裝箱貨物查驗工作中試點成功。據悉,2014年檢驗檢疫部門將加速擴大應用范圍,在一線入境環節的進境集裝箱查驗工作中全面導入該模式,在二線進口環節的能效標識產品、民用商品入境驗證及部分消費類產品檢驗放行工作中逐步推行該模式,力爭實現自貿試驗區范圍內“貨到即查,查畢即放”。
檢驗檢疫工作人員做了計算:以上年自貿試驗區34.16萬批查驗業務量計算,如果全面實現“即查即放”,預計一年可為自貿試驗區企業節省物流時間合計25萬小時,為企業增加盈利空間1.27億元。
先行采信第三方檢測結果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近日宣布,將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率先試行第三方檢驗機構使用與監管新制度等一系列檢驗監管新政策,進一步提升上海自貿區對外開放程度和貿易便利化水平。今后,相關政府部門將通過自愿申請、社會公示和退出機制對上海自貿區第三方檢驗機構開展監督管理,通過監督抽查、能力驗證和比對試驗等手段,強化對被采信結果的第三方檢驗機構的事中監管和事后追責。
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一名內部人士說,2014年要在第三方檢驗機構方面,推進監管制度的建立,并研究在進出口工業產品的檢驗監管工作中,先行實施采信第三方檢測結果。這些進出口工業產品主要包括進口機動車輛、進口消費品或兒童用品等。據了解,上年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牽頭的第三方檢驗機構管理課題,目前已經有研究成果出來。這種國際通行的做法,將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施行。不過,目前還沒有第三方檢驗機構被政府認定可采信。
開放自貿區商品檢驗市場
目前已有多家檢測企業提交了進駐自貿區的申請,由于檢測用精密儀器的布置調試通常需要數月,因此進駐自貿區的檢測企業名單有望很快確定。據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國內外檢驗鑒定機構開放了進出口商品檢驗檢測市場。截至2013年底,上海地區獲國家質檢總局行政許可的第三方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共有68家,數量位居全國首位,2012年的營業收入達61億元,占全國總額的41%。
但是,原來的審批條件要求“投資者應當是以第三方身份依法在國內專門從事檢驗鑒定業務3年以上的獨立機構”。這條規定使得部分國內新興的檢驗檢測機構和自然人都“望而卻步”。
為方便企業在自貿區內進行進出口貿易,《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行政許可特殊程序》放寬了審批條件,包括自然人及從事內貿檢驗鑒定業務不滿3年的機構,均可在自貿區內申請設立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自受理申請至完成初審的流程也主動縮短了15個工作日,極大地方便了申請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