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顯示,在全球148個國家當中,東盟國家新加坡的競爭指數排在世界第二,馬來西亞也很靠前,排在第20多位。但相比之下,中國的高技術發展雖然很快,競爭指數卻并不十分靠前,只排在第29位。
“如果中國和東盟聯手進行科技合作,勢必會帶來很大的收益。”東盟秘書處科技處處長Alexander Lim說。從1991年中國表達與東盟合作的意愿以來,雙邊的經濟活動最為活躍,而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科技合作,合作領域包括人力資源的發展、科研,以及技術轉移,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技術轉移服務區域一體化發展
“技術轉移應該為人民服務,服務于經濟發展,服務于社會福祉。” Alexander Lim表示,“中國和東盟的人口加起來超過20億,占世界人口的28%,如果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能夠為人民服務,這對世界人口也是一個貢獻。”
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的說法也支持了這一觀點。“推進先進技術的轉移,可以幫助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創新區域的一體化發展。”萬鋼說。
然而,中國與東盟多國尋求科技合作的企業都不同程度的發現,雙方技術轉移面臨著一些瓶頸:企業相互間缺乏溝通渠道,彼此并不熟悉對方合作需求和供給,許多東盟國家企業期盼獲得先進適用技術,而一些擁有相關技術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則苦于尋找不到東盟國家合作伙伴。
為了能夠更好的服務地區間企業、機構的技術轉移和科技合作,自2004年第一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始,組委會就安排了先進技術展覽。經過十年來不斷的宣傳和推動,極大地推動了地區間的科技交流合作。
據了解,在歷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先進技術展中,中國與東盟國家客商開展了大量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產業的展示推介活動,簽約項目297項,簽約金額36.4億元。
但中國和東盟并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因此,在2012年的中國—東盟科技部長會議上,正式啟動了中國—東盟科技伙伴計劃。在2013年第1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構建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大網絡
在萬鋼看來,技術轉移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過去中國—東盟之間科技的合作往往是由政府間來確定合作的項目,而技術轉移搭建了一個大家可以共享的平臺,由企業、社會來確定技術轉移的內容和技術轉移的需求。”他說。
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現階段主要致力于加快建設覆蓋中國重點省市和東盟國家的一體化技術轉移協作網絡,專門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提供服務,溝通相互之間的技術需求與合作愿望,落實“一對一”對接交流。
據悉,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建設內容:一是構建由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重要技術轉移機構、配套服務機構組成的中國—東盟技術轉移協作網絡;二是建設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信息平臺;三是組織開展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技術轉移對接活動。
目前,已有11家中國技術轉移機構和17家東盟國家的技術轉移機構加入了協作網絡。專家指出,這一平臺將使得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先進適用技術,突破地域與國界限制進行轉移,并推動雙方科技合作從農業領域向高新技術領域拓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