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濤
摘要:水利工程是專門用于調配和控制自然界水資源,以達到除害興利目的一項重要工程。而生態水利工程是對傳統水利工程的延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建立起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始探尋兼顧兩者的方法,既解決水利工程的開發與使用,又從生態的角度保護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設計
近年來,水利工程的興建不斷滿足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特別在水資源的調配項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工程的全面開展,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水利工程設計中生態學原理運用的重要性。要想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就必須首先在水利工程設計時建立起生態水利工程理念,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一、生態水利工程的重要意義
當前,生態水利工程被諸多建筑學者、水利專家廣泛倡導,之所以生態水利工程如此受歡迎,不僅僅是由當前生態保護的情勢所迫,也是由于生態水利工程的意義重大,利國利民。從表面意義上來看,生態水利工程就是人類為實現水資源的再分配和較好利用而采取的生態化措施或行為,能夠更好地解決防洪問題,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穩定的水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旱災帶來的農作物損失等。事實上,生態水利工程的最大作用在于使水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運用,還實現了環境、經濟與生態的平衡協調發展,緩解了人、資源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除此之外,生態化水利工程還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和水利旅游景點,為我國經濟發展挖掘出新亮點。
二、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基本原則
我們知道,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是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其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水利工程“生態性”的發揮。筆者認為,在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才不會偏離這個“生態性”的軌道。
(一)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除了首先必須符合生態學原理外,還要遵循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安全性原則是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則之一,在設計過程中除了要確保工程設施的美觀、穩定、耐用以及適用外,還應注重工程整體的安全性。而經濟性原則則是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根本原則,設計時必須進行合理分析,達到經濟最優的目的。
(二)保持生物多樣性原則
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不僅涉及人類的利益,也涉及到有關生物群落的利益。人類要想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設生態水利工程,就必須尊重和保護工程范圍內生物的多樣性,尋求人與生物的共存空間,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不然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物種大量滅絕,就一定達不到“生態化”的目的。
(三)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與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本身就具有自組織的功能,部分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完全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找到與自己匹配的生存環境,這樣便可以支持起一個整個種群的繁衍。同樣依靠生態系統的自設計和自修復功能,可以尋找到生態水利工程的最佳切入點。
(四)整體性原則
在對生態水利工程進行設計時,不能忽視整體性原則。眾所周知,地球上的很多河流、水域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銜接、相互影響的。所以在設計時要綜合考慮相關河流、流域的情況,要全面地考慮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周邊影響,這樣才不至于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三、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思路探索
(一)要以生態(工程)水文學為基礎進行設計
要想做好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工作,就離不開生態水文學與生態工程水文學知識的運用。我們清楚,生態水利工程服務的行業十分廣泛,包括農、林、畜牧業以及原生態用水、生活用水等等。只有深入地明確水資源空間在生態目標中的規津才能科學的設計和建成生態水利工程。
(二)要有機結合環境工程進行合理設計
除了生態(工程)水文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理論和相關技術也是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重要依據,結合這一學科才能更好實現水資源科學配置的目標,保持生物的多樣性。舉個例子來說,黑龍江省的扎龍濕地辛冰工程近幾年雖然得到了補水,但是由于水源的水質不符合濕地水質的要求,造成生物銳減甚至消亡。面對這一嚴峻形勢,該地結合環境工程相關技術,建立了化解池及時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三)要及時控制影響工程生態目標的因素
影響工程生態目標的因素很多,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就容易擴散,形成一發不可收拾的不良局面。比如我國的三江濕地,降水是其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上游的來水位口受多重因素影響造成下游的撓力河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產生了諸多負面情況,導致下游的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所以筆者認為,在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中要注意及時控制影響工程生態目標的各種因素,將損失降到最低。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想使水利工程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就必須兼顧水利工程的“生態性”,積極結合水利工程相關理論成果和重要技術,不斷創新工程規劃設計理念,才能建設處更多生態友好的水利工程。
參考文獻
[1]董哲仁. 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J]. 水利學報,2004,10:1-6.
[2]周滋義. 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研究[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