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作用逐漸加深,作用力度以及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對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正有愈演愈烈之勢。。同時,環境的反作用也開始不斷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滲透到了方方面面。因此,人類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平相處。
關鍵字:地理環境;生態;協調發展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人類的生存與周圍環境是息息相關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作用逐漸加深,作用力度以及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尤其近些年來,對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正有愈演愈烈之勢。各種江河污染,工廠排污,屢見各種新聞媒體。另外,環境的反作用也在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氣溫驟變,季節的提前等。為此,大家有必要為現在,更為將來出一份力,盡一份心。
一、環境現狀與問題
工業革命時代,科學技術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經濟活動也很活躍,再加上人口數量也增加不少,人類對自然資源開發規模越來越大,從淺層到深層自然資源的開發;范圍也越來越廣,從高山再到深海;但是,這樣的開發利用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其中就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與赤潮等。
工業革命時代以來,人類為了創造新的生活環境和產品,燃燒了大量的煤、天然氣、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大量的礦物燃料伴隨而來的便是大量二氧化碳的產生,溫室效應隨之出現,氣溫逐漸上升,南極冰川開始融化,各地海水由于受熱而膨脹,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目前已有很多國家地區海岸線后退,甚至一些島嶼被淹沒。長此以往,專家預計截止到2100年,除了沿海城市以及沿岸低地會被淹沒,一些島國將從此消失,甚至會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導致洪澇災害和暴潮的加劇。
氯氟烴(CFCs)是一種化學物質,由人工合成的,也是臭氧層稀薄的主要殺手之一。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生產。1960之后全面應用到各領域。包括制作制冷劑、氣溶劑、發泡劑、化工溶劑等。此外,臭氧層的殺手還有氮氧化物和哈龍類物質,其中哈龍類物質,常常被用于滅火器中。破壞臭氧層的后果是很嚴重的:首先由于少了天然屏障,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會隨之增加,這無疑增加了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患病幾率,甚至包括一些免疫系統疾病。同時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海洋生物隨之減少。
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礦物燃料的燃燒,像煤、石油、天然氣等和汽車中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大氣污染也引起酸雨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化工廠排放的污染物中,很多都有含硫成分,這些污染物進入大氣層之后,就會遇到水汽,與之結合,從而生成了亞硫酸和硫酸物質,因此會使雨水中,測試PH值酸性增強,在落到地面形成降雨,即為酸雨。
酸雨有很多危害,它會使湖水酸化,魚、蝦的生產繁殖就受到影響;落到植物上邊會使葉片變黃;腐蝕建筑物和金屬設施;甚至在降雨后被土壤吸收,從而造成農作物的減產。我國受酸雨污染最嚴重的省份包括廣東、廣西、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浙江、江蘇等各大省份。
可見,當今環境問題以及上升成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二、環境問題的對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可持續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轉變生產觀念和消費方式,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手段,傳統的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是造成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的主要原因;同時,還要正確處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關系。我們必須樹立和諧發展的觀念,要明白人類只是食物鏈的上層,但是食物鏈的維系需要人類自己保護。一旦食物鏈遭到破壞,隨之而來就會消失幾個物種,進而食物鏈遭到進一步破壞,就像推到的多米諾骨牌。最終,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影響,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續發展要求調整三種行為,包括市場行為、政府行為和公眾行為三種。
市場行為調整主要有以下內容:實行科學管理;大力提倡全過程的清潔生產,逐步改變落后的末端治理;企業可將具體的環境行為標準納入員工考核、獎懲機制;策劃企業發展戰略等。
政府行為調整主要包括:加強監管排污企業,對排污指標嚴格把控,落實相關關法律;估算某區域的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制定排污指標;發展一些環保產業;完善相關環境稅費的征收;構建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
公眾行為調整主要有以下內容:用環保產品;提倡和鼓勵簡樸生活,不提倡過度包裝;普及環保知識,帶動全民參與環保活動;將環保貫徹到日常生活,比如垃圾分類,廢水循環利用,電池回收等。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處理生態環境問題的必由之路。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人類必須深刻認識到環境問題的本質,是人類活動的過度開發造成地球的承載負擔過重,從而自凈的能力無法續接而導致的。也就是說,改變當前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十分必須的,只有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人類的生存才能更加安心舒適持久。因此,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喬家君.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文地理研究進展及趨向分析[J].人文地理,2004,03:78-83+5.
[2]馮年華. 人文地理教學改革與創新教育[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1,04:102-106.
[3]張海鷹. 社會調查方法在人文地理野外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高師理科學刊,2011,06:105-108.
作者簡介:左湘萍 女 (1973-),山西省太原市人,工作單位: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山西師范大學地理專業, 研究方向: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