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偉紅+李冠喜
摘要:從定性、定量2個角度研究了連云港市鄉村旅游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論證了鄉村旅游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旅游的可行性。為了使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并呈現良性循環,結合實際提出3個方面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經濟;互促機制
中圖分類號: F323.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6-0456-03
收稿日期:2013-09-30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編號:2011SJD630027);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資助項目[編號:蘇教師(2012)39號]。
作者簡介:閆偉紅(1974—),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旅游規劃、旅游管理研究。E-mail:464918569@qq.com。
通信作者:李冠喜,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學與微生物學研究。E-mail:guanxili@163.com。連云港市位于江蘇省東北部,境內不僅有平原、海洋、高山、河湖、丘陵、灘涂等多種自然生態類型,而且四季分明,溫度適宜,風景名勝眾多,歷史文化濃厚,是中國49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鄉村旅游是連云港市旅游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蘇省乃至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典型。連云港市作為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典范,非常具有研究價值,2010年3月,連云港市鄉村旅游三年發展行動計劃啟動,該計劃以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為依托,堅持“以旅促農”“以旅助農”“以旅富農”的原則,按照“打響農業生態旅游品牌,加快建設沿海風情、都市農業、環湖水鄉、丘陵山區”的鄉村旅游格局定位,以規劃為引領,以資源整合為載體,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創新發展模式為手段,以期實現連云港的鄉村旅游向集中、集約、標準化、品牌化、現代化方向發展。鄉村旅游是旅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眾多國外學者已經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我國學者對鄉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的概念、鄉村旅游的需求、地方鄉村旅游的開發等方面[1],而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為了保持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良好持續發展,本研究從定性、定量2個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提出了互動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1研究方法
要具體衡量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進作用,就要針對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貢獻大小作定量分析,因此本研究在確定研究對象的基礎上,以產業的經濟貢獻為基準視角進行分析。基于評價指標的選用原則和可用資料的限制,選取3個指標作為構建鄉村旅游業經濟貢獻評價指標體系的因子:農民人均收入、需求收入彈性、鄉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2結果與分析
2.1鄉村旅游對農民收入的貢獻
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完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最顯而易見的指標就是農民人均收入。從21世紀開始,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均一直保持增長的態勢,本研究通過連云港市統計局的統計公報收集相關數據,采用Origin 8.6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與作圖,結果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2003—2011年連云港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呈持續增長趨勢,無論從絕對數還是從相對數來看,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幅度都超過往年;且2006年以后,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據資料統計,2006年連云港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80.55億元,同比增長242%,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并且從2006年起,連云港市的鄉村旅游得到發展并很快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以上結果表明,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2.2鄉村旅游對產業發展的貢獻
人們用需求收入彈性表示消費者對某種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Em=(ΔQ/Q)/(ΔI/I)。
式中:Em表示需求收入彈性系數,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需求量的變動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變動量。
在計算旅游需求收入彈性時,需要計算鄉村旅游收入增長率和人均GDP。由于沒有單獨統計農村地區人均GDP的指標,因此筆者查閱了《連云港市統計年鑒》(2003—2011年),以連云港市鄉鎮范圍的人均GDP代替農村人均GDP。雖然統計年鑒上的歷年鄉鎮范圍絕對值可能會與農村的實際值有出入,但由于人均GDP增加率是平均數,所以基本可以代表農村人均GDP水平。2003—2011年的需求收入彈性見表1。
通過計算發現,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收入彈性雖然呈現出波動性增長的態勢,但每年的數據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層次上(都超過了1),可以看出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明顯。鄉村旅游需求收入彈性大意味著市場機會大,由于旅游產品的增加能夠帶來更多的收入,而收入增加又可以投資旅游,從而能夠創造更大的需求,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由此可知,增加旅游消費能夠通過一個較大的乘數帶動經濟發展,從而對農村經濟產生一定的發展動力。
連云港市2003—2011年人均GDP增長率與鄉村旅游狀況
年份人均GDP增長率
(%)鄉村旅游收入
(萬元)增長率
(%)需求收入
彈性200310 30520045.811 1408.11.420056.712 25410.01.520069.814 41117.61.8200711.718 27326.82.3200812.123 81030.32.5200914.632 14335.02.4201013.845 00040.02.9201111.456 25025.02.2
2.3鄉村旅游的產業規模分析
本研究在計算鄉村旅游業的產業規模時,采用“旅游總收入占GDP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這也是目前國內學者普遍運用的一種方法,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見表2。國家旅游局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魏小安提出從需求角度用旅游產業增長值占GDP的比重來衡量旅游業的經濟影響力和產業地位,具有較強的科學性[3]。本研究用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代替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旅游產業的規模。一般認為,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本研究用產業收入占GDP的比重)時,則該產業為支柱型產業[4]。表2表明,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業均未達到當地支柱產業的標準,但是卻處于快速增長的態勢,前景不可低估,屬于潛力型產業。
云港市鄉村旅游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年份鄉村旅游收入
(萬元)GDP
(億元)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率(%)200310 30570.011.47200411 14073.931.51200512 25476.661.60200614 41187.011.66200718 27396.671.89200823 810113.492.10200932 143133.352.41201045 000153.352.93201156 250174.673.22
3結論與討論
3.1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旅游配套設施指的是在鄉村旅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所需的必要設施。在中共中央于2005年提出中國已經發展到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戰略階段之后,連云港市的各項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應完善相應設施設備,全方位、綜合性地開發各種鄉村旅游項目,實施一體化、聯合化、規模化經營管理,主要應注意這幾點:一是解決交通、通信、廁所、污水處理等基礎公共設施問題;二是推進旅游路網和鄉村旅游交通網絡建設,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規范完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的游客接待、信息咨詢、標志系統、停車場、汽車營地、風貌整治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三是大力發展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積極扶持有關單位和縣(區)開辦地方土特產旅游購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規模,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四是統一規劃和建設,通過大旅游的規劃和建設,實現城鄉之間資源和產品的優勢互補,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場,形成循環順暢、功能增強、競爭力強、綜合效益高的鄉村旅游系統。
3.2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旅游軟環境建設
旅游軟環境是指與鄉村旅游的發展相配套的上下游產業支持、制度規范、政府的政策支持、相關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資金支持、人才支持等。連云港市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村一級基層自治組織迅速發展,并形成了一個個運籌村莊發展全局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他們制定村莊旅游發展戰略,規范鄉村旅游競爭秩序,引導更大的農戶加入鄉村旅游,為接待戶提供免費的旅游知識及烹飪技能培訓。目前,雖然連云港市旅游軟環境建設中的人才引進及制度建設仍然困難重重,但逐漸壯大的農村經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獲得了更多的招徠人才、改進管理的機會。
3.3互促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能形成良好的互促關系,構成一種良性循環,但這種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從而影響其發展。為了使這種模式能夠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3.1建立利益反饋機制,協調相關利益者在鄉村旅游開發經營活動中,合理、公平地分配發展旅游帶來的收益,既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目標,又是實現鄉村旅游和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般情況下,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憑借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和傳統文化,而這些旅游資源恰恰是當地居民祖祖輩輩守護下來的,因而當地的旅游資源應該為鄉村全體居民所共有,當地居民理應從鄉村旅游資源的被利用中獲得利益。
旅游業早已褪去了無煙工業的光環,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鄉村旅游也不能例外,而且還會帶來物價上漲等社會成本的增加,這些都是由鄉村居民共同承擔的。此外,旅游還造成了道路擁擠、鄉村公共娛樂設施被游客占用等情況,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其他活動帶來了不便。如果鄉村居民付出了這些成本和不便以后,仍然不能從旅游收益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那么鄉村旅游開發不但沒有給他們帶來經濟利益,而且給他們本不富裕的生活造成了損害,這明顯是不公平的,也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從上述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發展鄉村旅游應該使當地鄉村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使鄉村中的貧困人口獲益,才能體現公平,并激勵當地居民自覺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這是鄉村旅游健康發展過程中所必需注意的要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實現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確旅游資源的產權地位,賦予當地居民為鄉村旅游資源的產權主體,使旅游資源產權能給當地居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第二,任何人利用鄉村旅游資源獲利都必須支付旅游資源使用費,鄉村居民通過旅游資源使用費的分配獲取利益,如果有外來投資者成立旅游開發經營企業,則當地的旅游資源應該折算成企業的股本,鄉村居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旅游經營和收益分配;第三,政府應該讓利于民,將旅游資源使用費的全部或絕大部分留給當地社區居民,政府主要從旅游經營的稅收中獲得利益。
3.3.2發展民俗特色,打造精品品牌鄉村旅游需要加強包裝推介,強化宣傳促銷,特別是要多推介一些鄉村休閑旅游線路和鄉村旅游節慶活動。要根據發展情況,及時對鄉村旅游線路進行豐富和優化,要根據鄉村旅游的資源特色和旅游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產品的整合開發,積極探索多種類型的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形成觀光農業、生態休閑、參與體驗和農俗文化等豐富多彩的產品體系。應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開展“鄉村旅游進社區”活動,積極為旅游點和市區及周邊地區的旅行社牽線搭橋,并在各類媒體上加強宣傳,指導鄉村旅游區進行產品包裝,宣傳推廣,拓展市場。
3.3.3制定標準,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應該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做到保護和開發并重;同時應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旅游者安全消費;應切實加強鄉村旅游區的管理,制定和健全鄉村旅游專項接待和服務質量標準,落實旅游服務質量監督制度,引導鄉村旅游區做到“方便、熱情、周到”的優質服務;應引導建立鄉村旅游行業協會,加強行業交流、行業自律。此外,應切實提升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水平,招聘、選調一批業務強、鉆勁足、能吃苦的專業人才充實鄉村旅游發展隊伍;實施“百名鄉村旅游人才”培訓計劃,重點培訓旅游型鎮村干部、鄉村旅游景點經營從業人員,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旅游業務能力和服務意識;組織相關旅游企業負責人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促進鄉村旅游的持續快速發展。
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它們之間的互促關系能否持續發展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隨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深入,鄉村旅游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農村經濟也會更具活力,兩者之間的互動將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但是二者如何進行互動,以及互動關系的可持續發展將會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點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德明,程久苗.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探析[J]. 人文地理,2005,20(3):84-87.
[2]連云港市旅游局. 2006港城旅游80.55億元收入囊中[EB/OL]. (2007-01-20)[2013-09-01]. http://www.lygmedia.com/2007-01/20/cms13322article.shtml.
[3]魏小安,厲新建. 旅游產業地位的統計視角思考[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5):1-6.
[4]魏衛,陳雪鈞. 旅游產業經濟貢獻綜合評析——以湖北省為例[J].
本研究在計算鄉村旅游業的產業規模時,采用“旅游總收入占GDP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這也是目前國內學者普遍運用的一種方法,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見表2。國家旅游局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魏小安提出從需求角度用旅游產業增長值占GDP的比重來衡量旅游業的經濟影響力和產業地位,具有較強的科學性[3]。本研究用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代替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旅游產業的規模。一般認為,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本研究用產業收入占GDP的比重)時,則該產業為支柱型產業[4]。表2表明,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業均未達到當地支柱產業的標準,但是卻處于快速增長的態勢,前景不可低估,屬于潛力型產業。
云港市鄉村旅游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年份鄉村旅游收入
(萬元)GDP
(億元)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率(%)200310 30570.011.47200411 14073.931.51200512 25476.661.60200614 41187.011.66200718 27396.671.89200823 810113.492.10200932 143133.352.41201045 000153.352.93201156 250174.673.22
3結論與討論
3.1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旅游配套設施指的是在鄉村旅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所需的必要設施。在中共中央于2005年提出中國已經發展到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戰略階段之后,連云港市的各項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應完善相應設施設備,全方位、綜合性地開發各種鄉村旅游項目,實施一體化、聯合化、規模化經營管理,主要應注意這幾點:一是解決交通、通信、廁所、污水處理等基礎公共設施問題;二是推進旅游路網和鄉村旅游交通網絡建設,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規范完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的游客接待、信息咨詢、標志系統、停車場、汽車營地、風貌整治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三是大力發展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積極扶持有關單位和縣(區)開辦地方土特產旅游購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規模,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四是統一規劃和建設,通過大旅游的規劃和建設,實現城鄉之間資源和產品的優勢互補,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場,形成循環順暢、功能增強、競爭力強、綜合效益高的鄉村旅游系統。
3.2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旅游軟環境建設
旅游軟環境是指與鄉村旅游的發展相配套的上下游產業支持、制度規范、政府的政策支持、相關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資金支持、人才支持等。連云港市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村一級基層自治組織迅速發展,并形成了一個個運籌村莊發展全局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他們制定村莊旅游發展戰略,規范鄉村旅游競爭秩序,引導更大的農戶加入鄉村旅游,為接待戶提供免費的旅游知識及烹飪技能培訓。目前,雖然連云港市旅游軟環境建設中的人才引進及制度建設仍然困難重重,但逐漸壯大的農村經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獲得了更多的招徠人才、改進管理的機會。
3.3互促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能形成良好的互促關系,構成一種良性循環,但這種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從而影響其發展。為了使這種模式能夠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3.1建立利益反饋機制,協調相關利益者在鄉村旅游開發經營活動中,合理、公平地分配發展旅游帶來的收益,既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目標,又是實現鄉村旅游和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般情況下,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憑借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和傳統文化,而這些旅游資源恰恰是當地居民祖祖輩輩守護下來的,因而當地的旅游資源應該為鄉村全體居民所共有,當地居民理應從鄉村旅游資源的被利用中獲得利益。
旅游業早已褪去了無煙工業的光環,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鄉村旅游也不能例外,而且還會帶來物價上漲等社會成本的增加,這些都是由鄉村居民共同承擔的。此外,旅游還造成了道路擁擠、鄉村公共娛樂設施被游客占用等情況,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其他活動帶來了不便。如果鄉村居民付出了這些成本和不便以后,仍然不能從旅游收益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那么鄉村旅游開發不但沒有給他們帶來經濟利益,而且給他們本不富裕的生活造成了損害,這明顯是不公平的,也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從上述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發展鄉村旅游應該使當地鄉村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使鄉村中的貧困人口獲益,才能體現公平,并激勵當地居民自覺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這是鄉村旅游健康發展過程中所必需注意的要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實現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確旅游資源的產權地位,賦予當地居民為鄉村旅游資源的產權主體,使旅游資源產權能給當地居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第二,任何人利用鄉村旅游資源獲利都必須支付旅游資源使用費,鄉村居民通過旅游資源使用費的分配獲取利益,如果有外來投資者成立旅游開發經營企業,則當地的旅游資源應該折算成企業的股本,鄉村居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旅游經營和收益分配;第三,政府應該讓利于民,將旅游資源使用費的全部或絕大部分留給當地社區居民,政府主要從旅游經營的稅收中獲得利益。
3.3.2發展民俗特色,打造精品品牌鄉村旅游需要加強包裝推介,強化宣傳促銷,特別是要多推介一些鄉村休閑旅游線路和鄉村旅游節慶活動。要根據發展情況,及時對鄉村旅游線路進行豐富和優化,要根據鄉村旅游的資源特色和旅游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產品的整合開發,積極探索多種類型的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形成觀光農業、生態休閑、參與體驗和農俗文化等豐富多彩的產品體系。應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開展“鄉村旅游進社區”活動,積極為旅游點和市區及周邊地區的旅行社牽線搭橋,并在各類媒體上加強宣傳,指導鄉村旅游區進行產品包裝,宣傳推廣,拓展市場。
3.3.3制定標準,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應該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做到保護和開發并重;同時應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旅游者安全消費;應切實加強鄉村旅游區的管理,制定和健全鄉村旅游專項接待和服務質量標準,落實旅游服務質量監督制度,引導鄉村旅游區做到“方便、熱情、周到”的優質服務;應引導建立鄉村旅游行業協會,加強行業交流、行業自律。此外,應切實提升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水平,招聘、選調一批業務強、鉆勁足、能吃苦的專業人才充實鄉村旅游發展隊伍;實施“百名鄉村旅游人才”培訓計劃,重點培訓旅游型鎮村干部、鄉村旅游景點經營從業人員,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旅游業務能力和服務意識;組織相關旅游企業負責人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促進鄉村旅游的持續快速發展。
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它們之間的互促關系能否持續發展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隨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深入,鄉村旅游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農村經濟也會更具活力,兩者之間的互動將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但是二者如何進行互動,以及互動關系的可持續發展將會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點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德明,程久苗.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探析[J]. 人文地理,2005,20(3):84-87.
[2]連云港市旅游局. 2006港城旅游80.55億元收入囊中[EB/OL]. (2007-01-20)[2013-09-01]. http://www.lygmedia.com/2007-01/20/cms13322article.shtml.
[3]魏小安,厲新建. 旅游產業地位的統計視角思考[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5):1-6.
[4]魏衛,陳雪鈞. 旅游產業經濟貢獻綜合評析——以湖北省為例[J].
本研究在計算鄉村旅游業的產業規模時,采用“旅游總收入占GDP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這也是目前國內學者普遍運用的一種方法,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見表2。國家旅游局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魏小安提出從需求角度用旅游產業增長值占GDP的比重來衡量旅游業的經濟影響力和產業地位,具有較強的科學性[3]。本研究用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代替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旅游產業的規模。一般認為,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本研究用產業收入占GDP的比重)時,則該產業為支柱型產業[4]。表2表明,連云港市鄉村旅游業均未達到當地支柱產業的標準,但是卻處于快速增長的態勢,前景不可低估,屬于潛力型產業。
云港市鄉村旅游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年份鄉村旅游收入
(萬元)GDP
(億元)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率(%)200310 30570.011.47200411 14073.931.51200512 25476.661.60200614 41187.011.66200718 27396.671.89200823 810113.492.10200932 143133.352.41201045 000153.352.93201156 250174.673.22
3結論與討論
3.1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旅游配套設施指的是在鄉村旅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所需的必要設施。在中共中央于2005年提出中國已經發展到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戰略階段之后,連云港市的各項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應完善相應設施設備,全方位、綜合性地開發各種鄉村旅游項目,實施一體化、聯合化、規模化經營管理,主要應注意這幾點:一是解決交通、通信、廁所、污水處理等基礎公共設施問題;二是推進旅游路網和鄉村旅游交通網絡建設,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規范完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的游客接待、信息咨詢、標志系統、停車場、汽車營地、風貌整治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三是大力發展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積極扶持有關單位和縣(區)開辦地方土特產旅游購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規模,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四是統一規劃和建設,通過大旅游的規劃和建設,實現城鄉之間資源和產品的優勢互補,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場,形成循環順暢、功能增強、競爭力強、綜合效益高的鄉村旅游系統。
3.2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旅游軟環境建設
旅游軟環境是指與鄉村旅游的發展相配套的上下游產業支持、制度規范、政府的政策支持、相關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資金支持、人才支持等。連云港市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村一級基層自治組織迅速發展,并形成了一個個運籌村莊發展全局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他們制定村莊旅游發展戰略,規范鄉村旅游競爭秩序,引導更大的農戶加入鄉村旅游,為接待戶提供免費的旅游知識及烹飪技能培訓。目前,雖然連云港市旅游軟環境建設中的人才引進及制度建設仍然困難重重,但逐漸壯大的農村經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獲得了更多的招徠人才、改進管理的機會。
3.3互促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能形成良好的互促關系,構成一種良性循環,但這種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從而影響其發展。為了使這種模式能夠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3.1建立利益反饋機制,協調相關利益者在鄉村旅游開發經營活動中,合理、公平地分配發展旅游帶來的收益,既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目標,又是實現鄉村旅游和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般情況下,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憑借當地的生態環境條件和傳統文化,而這些旅游資源恰恰是當地居民祖祖輩輩守護下來的,因而當地的旅游資源應該為鄉村全體居民所共有,當地居民理應從鄉村旅游資源的被利用中獲得利益。
旅游業早已褪去了無煙工業的光環,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鄉村旅游也不能例外,而且還會帶來物價上漲等社會成本的增加,這些都是由鄉村居民共同承擔的。此外,旅游還造成了道路擁擠、鄉村公共娛樂設施被游客占用等情況,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其他活動帶來了不便。如果鄉村居民付出了這些成本和不便以后,仍然不能從旅游收益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那么鄉村旅游開發不但沒有給他們帶來經濟利益,而且給他們本不富裕的生活造成了損害,這明顯是不公平的,也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從上述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發展鄉村旅游應該使當地鄉村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使鄉村中的貧困人口獲益,才能體現公平,并激勵當地居民自覺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這是鄉村旅游健康發展過程中所必需注意的要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實現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確旅游資源的產權地位,賦予當地居民為鄉村旅游資源的產權主體,使旅游資源產權能給當地居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第二,任何人利用鄉村旅游資源獲利都必須支付旅游資源使用費,鄉村居民通過旅游資源使用費的分配獲取利益,如果有外來投資者成立旅游開發經營企業,則當地的旅游資源應該折算成企業的股本,鄉村居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旅游經營和收益分配;第三,政府應該讓利于民,將旅游資源使用費的全部或絕大部分留給當地社區居民,政府主要從旅游經營的稅收中獲得利益。
3.3.2發展民俗特色,打造精品品牌鄉村旅游需要加強包裝推介,強化宣傳促銷,特別是要多推介一些鄉村休閑旅游線路和鄉村旅游節慶活動。要根據發展情況,及時對鄉村旅游線路進行豐富和優化,要根據鄉村旅游的資源特色和旅游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產品的整合開發,積極探索多種類型的特色鄉村旅游產品,形成觀光農業、生態休閑、參與體驗和農俗文化等豐富多彩的產品體系。應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開展“鄉村旅游進社區”活動,積極為旅游點和市區及周邊地區的旅行社牽線搭橋,并在各類媒體上加強宣傳,指導鄉村旅游區進行產品包裝,宣傳推廣,拓展市場。
3.3.3制定標準,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應該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做到保護和開發并重;同時應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旅游者安全消費;應切實加強鄉村旅游區的管理,制定和健全鄉村旅游專項接待和服務質量標準,落實旅游服務質量監督制度,引導鄉村旅游區做到“方便、熱情、周到”的優質服務;應引導建立鄉村旅游行業協會,加強行業交流、行業自律。此外,應切實提升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水平,招聘、選調一批業務強、鉆勁足、能吃苦的專業人才充實鄉村旅游發展隊伍;實施“百名鄉村旅游人才”培訓計劃,重點培訓旅游型鎮村干部、鄉村旅游景點經營從業人員,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旅游業務能力和服務意識;組織相關旅游企業負責人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促進鄉村旅游的持續快速發展。
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它們之間的互促關系能否持續發展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隨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深入,鄉村旅游的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農村經濟也會更具活力,兩者之間的互動將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但是二者如何進行互動,以及互動關系的可持續發展將會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點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德明,程久苗.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探析[J]. 人文地理,2005,20(3):84-87.
[2]連云港市旅游局. 2006港城旅游80.55億元收入囊中[EB/OL]. (2007-01-20)[2013-09-01]. http://www.lygmedia.com/2007-01/20/cms13322article.shtml.
[3]魏小安,厲新建. 旅游產業地位的統計視角思考[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5):1-6.
[4]魏衛,陳雪鈞. 旅游產業經濟貢獻綜合評析——以湖北省為例[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