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培罡+顧金峰+潘華露+等
摘要: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模式,蘇州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通過園區面積、總產值等占全市農業的比例定量描述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以《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作為標桿,定量評價蘇州農業園區在蘇州市農業現代化和保護發展“四個百萬畝”進程中的貢獻。結果表明:按面積計算的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約為20%;農業園區對提高“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比重”“糧食單產”“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4項現代化指標的作用顯著,貢獻度接近20%或以上;農業園區對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 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重”“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等指標的作用不是很顯著,貢獻度在3.5%左右;此外,農業園區在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中的作用還非常有限,約為22%~23%,因此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關鍵詞:蘇州市;現代農業;農業現代化;農業園區
中圖分類號: F327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6-0474-04
收稿日期:2013-10-04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編號:201312808001Y);江蘇省蘇州市科技計劃項目(應用基礎研究計劃)(編號:510204)。
作者簡介:程培罡(1966—),男,江蘇蘇州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Tel:(0512)66098606; E-mail:chengpg0512@163.com。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到戰略性調整階段,農業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迫在眉睫,1996年江蘇省科技廳啟動了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創建工作,蘇州市的常熟市、昆山市、吳江區、吳縣市4個農業園區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示范園區,蘇州市首個國家級園區是成立于1998年的經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批準的蘇州西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了順應農業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需求,蘇州市啟動了現代農業園區實踐,至今已有近20年的發展歷史,在此期間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數量和規模急劇增加[1],有農業示范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產業開發區、生態農業園區等類型。現代農業園區在加快推進蘇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解蘇州農業園區的區化程度及其對農業現代化的貢獻,蘇州市科學技術局、蘇州市農業委員會和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立了相應課題組,對全市現代農業園區進行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本研究數據除另有說明外,均來自于課題組的調查。
1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評價
根據課題組的調查結果,截至2012年年底,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總數已有78個,總產值1 089 098萬元,耕地面積4.11萬hm2,水產養殖面積1.71萬hm2(表1)。本研究從投入、產出兩個層面,根據5個指標對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作出初步簡單判斷。
,從產出結果來看,蘇州現代農業園區的總產值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近33%;從投入來看,農業園區的農業就業人數約占全市農林牧漁業就業人數的45%;從耕地面積看,農業園區的耕地面積、水產養殖面積分別占全市耕地面積、水產養殖面積的18.47%、23.08%。也就是說農業園區以約20%的面積生產出了33%的總產值,這意味著現代農業園區的平均產值遠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如果按面積來衡量,蘇州農業園區的區化程度約為2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從財政投入來看,投入到農業園區的財政資金僅占全市農林水事務財政預算支出的約10%,這意味農業園區的財政投入偏少。在未來幾年,財政資金應逐步向現代農業園區集聚和傾斜,市(區)應建立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投向園區的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和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并確保總量逐步增加。
投入占比(%)全市農業3 377 20026.020 022.257.41786 205農業園區1 089 09832.2511.678 144.884.1118.471.7123.0872 0699.17注:全市農業統計數據來自《2012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和《蘇州統計年鑒》[3];園區統計數據來自相應課題組的調查結果。全市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耕地面積按園區總面積(不包括輻射區)減去水產養殖面積計算;全市農業財政投入是指市級財政預算中的農林水事務支出(萬元);農業園區財政投入是指園區基礎建設投資中政府投入的資金;全市農業與農業園區財政投入的統計口徑有所不同,但是不影響總體判斷。
《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意見》提出的“各市每年新建擴建1個萬畝以上現代農業園區,各市(區)每年新建1~2個千畝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要求建設新園區,預計新增園區面積1.2萬~1.3萬hm2(按張家港市、太倉市、常熟市、昆山市和吳江區每年新建666.7 hm2現代農業園區,除新區、工業園區和核心城區外,按其余各市、區每年新建 66.7~133.3 hm2 現代農業園區計算),“十二五”期末園區總面積(包括水產養殖面積)為7.53萬~7.67萬hm2,按面積計算的園區化程度約為25.4%~25.8%。
2農業園區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21世紀以來,蘇州市農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蘇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蘇發〔2011〕13號)指出:加快推進蘇州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確保到“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中央和江蘇省賦予蘇州市的崇高使命,也是蘇州市實現“兩個率先”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更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4]。
農業園區對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1)直接效應,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范載體,其本身就是區域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效模式,蘇州市委、市政府在《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蘇發〔2011〕13號)中明確指出:加快園區化發展……使農業園區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4];(2)間接效應,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現代農業科技的輻射源、連接市場與農戶的紐帶、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對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示范與推動作用,能夠推動和引導周邊地區的農業現代化。
2.1現代農業園區對蘇州農業現代化的直接貢獻
所謂直接貢獻是指現代農業園區本身對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的貢獻份額。本研究根據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就現代農業園區對蘇州市農業現代化的直接貢獻作出粗略判斷,相應的指標體系見表2。表2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部分)
(%)權重56755565園區實現值15 782.5428.022 140.947438.90100.090.0089.50全市實現值7 590.069.219 396.006534.01(2010年)86.863.69(2010年)96.312015年的目標值21.225 000.007080.0090.090.0095.00注:全市農業統計數據來自《2012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和《蘇州統計年鑒》[3];園區統計數據來自相應課題組的調查;2015年目標值來自蘇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4];其他部分數據來源于2012年10月1日的《蘇州日報》及2013兩會提案議案《拓寬融資渠道 強化金融對農業科技創新支撐》[5]。在《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中的單位面積總產值為糧食畝產(kg/667 m2),由于缺少該指標的統計值,因此用單位面積總產值(元/hm2)替代。
表2顯示,蘇州農業園區的單位面積總產值(元/hm2)約為全市平均單位面積總產值的2倍,從而大幅度提高了全市“糧食單產”指標值,貢獻度為31%。農業園區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比重約為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計算表明,農業園區對 “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比重” 指標的直接貢獻率為4.7百分點[以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這個指標為例說明直接貢獻率、貢獻度的計算方法:1.先計算出剔除農業園區后的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全市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園區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園區化程度)/(1-園區化程度);2.直接貢獻率=全市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剔除農業園區后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3.貢獻度=直接貢獻率/全市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100%。在計算過程中,園區化程度均按20%計算],貢獻度為51.1%。農業園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22 140.94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9 396.00元)近15%,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市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水平,貢獻度為3.5%。農業園區有39%的農戶參加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高出全市平均(34%)近5百分點。農業園區對“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重”指標直接貢獻了1.26百分點,貢獻度為3.7%。農業園區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指標直接貢獻了3.3百分點,貢獻度為3.8%。2012年,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74%,高于當年全市水平(65%)近10百分點,對提高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起到了很大作用。計算表明,農業園區對農業現代化指標“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直接貢獻率為2.25百分點,貢獻度為35%。2012年,現代農業園區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定個數高達639個,約占全市三品認定數(1 722)的1/3。據《蘇州日報》(2012年10月1日)報道,農業園區被認定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已達到2015年的目標值,遠高于全市平均值(63.69%),這直接拉高了農業現代化指標“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計算表明,農業園區對“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指標直接貢獻了137百分點,貢獻度為21.5%。
遺憾的是,園區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僅為89.5%,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6.31%),但是與2015年目標值的95%差距不大。其中可能原因有2個:一是在計算時,本研究采用的是簡單算術平均;二是園區填寫的問卷中,該指標數值缺失很多(21個)。因此89.5%的綜合利用率很可能低估了農業園區實際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根據以上分析,農業園區對提高“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比重”“糧食單產”“全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占耕地、水面的比重”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等4個現代化指標作用最為顯著,貢獻度接近20%或以上;對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 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重”“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等指標作用不是很顯著,貢獻度在3.5%左右。可能原因之一在于蘇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 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重”“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整體水平(基數)比較高。
2.2現代農業園區對蘇州農業現代化的間接貢獻
由上述研究可知,現代農業園區通過農業科技成果的示范與推廣應用、對周邊農民的技術培訓和社會服務來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根據課題組調查,2012年農業園區的輻射帶動規模達10.3萬hm2,輻射帶動農戶數1701萬戶(表3),培訓農民87 463人次。2012年輻射帶動區內農民的人均純收入19 900.34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 396元)。在三新推廣方面,蘇州農業園區自建園以來累計推廣應用新品種1 850個,推廣應用新技術645項,其中2012年推廣應用新品種 273個,推廣應用新技術172項。由此可見現代農業園區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農民培訓、農民收入增加等方面成效顯著,對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輻射帶動、示范推動作用。表3現代農業園區對蘇州市農業現代化的間接貢獻
3農業園區對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意義和貢獻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蘇州市委、市政府發布了《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蘇府〔2012〕254號)。實施意見指出,力爭用2~3年時間,確保農業“四個百萬畝”落實到位,使總面積不低于27.37萬hm2,其中優質水稻7.37萬hm2,特色水產6.67萬hm2,高效園藝6.67萬hm2(含3.33萬hm2蔬菜面積),生態林地6.67萬hm2[6]。
3.1農業園區對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意義
現代農業園區對于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包括農地資源的配置)取決于資源在各種用途中的比較效益。只有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才有可能從根本上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才有可能建立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市場機制,而不是僅僅依賴行政推動。要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就必須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實現規模化經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就在于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來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改善農業的綜合效益。
第二,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目的之一在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蘇州市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現代農業園區的特征和功能之一在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采用系統工程的手段,發揮系統整合功能,最大限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生態良性循環,進而實現廢物、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最終實現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林草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農產品安全性。
第三,現代農業園區通過經營管理機制創新,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業“四個百萬畝”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總而言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既是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有效舉措,又是重要路徑和工作抓手。《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集聚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優勢,著力建成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高的現代農業園區,鞏固已建成的各級現代農業園區……著力推進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建設,按規模化、生態化、科技化、產業化、合作化“五化”要求,建成一批千畝、萬畝現代漁業園區[6]”。
3.2農業園區對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貢獻
由于本調查僅涉及蘇州農業園區的主導產業,而不包括園區種植結構,因此本次調查無法提供糧食種植面積、蔬菜瓜果等園藝作物面積的具體數據,但是為了有個大致判斷,筆者對有關數據合并后進行了計算(表4)。
表4數據顯示,園區糧食作物種植、園藝作物面積和特色水產養殖在“四個百萬畝”中的比重約在22%,因此農業園區在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中的貢獻還是非常有限的,可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在未來的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與“四個百萬畝”農業產業布局落實相結合,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表4蘇州農業園區的糧食作物種植、園藝作物面積和
特色水產養殖在“四個百萬畝”中的比重
類別優質水稻、高效園藝、
生態林地合計(萬hm2)特色水產
(萬hm2)實施意見目標值20.706.67園區實現值4.541.85園區比重22.0022.80注:目標值來自《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6];園區實現值來自相應課題組的調查。園區實現值中的優質水稻、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合計數據中包含了棉、油種植面積,因此高估了相應的園區比重(22.0%);園區實現值中的特色水產數據指水產養殖面積,而不僅僅是特色水產,因此也高估了相應的園區比重(22.8%)。
4結論
近年來,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產業優勢不斷顯現,形成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農業園區,規模、數量、水平均處于全省領先地位。根據聯合課題組的調查數據,本研究對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及其對蘇州農業現代化、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貢獻進行了定量分析。
結果表明,如果按面積來衡量,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約為20%,根據蘇州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意見》所提出的要求,“十二五”期末按面積計算的園區化程度約為25.4%~25.8%。
以《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部分)作為參照,除園區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指標外,農業園區的農業現代化指標實現值均領先或遠遠領先于全市水平,這意味著農業園區對推進蘇州農業現代化具有顯著的直接作用。除此以外,農業園區通過示范與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開展技術培訓,提供社會化服務和帶動農民就業等方式,間接地促進了蘇州市農業現代化進程。
然而,蘇州農業園區在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中的貢獻還非常有限,約為22%~23%,改進的空間還很大,因此,在未來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與“四個百萬畝”農業產業布局落實相結合,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蘇州市農業委員會. 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意見[EB/OL]. (2012-09-27)[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bmfw_5950/snfw_6195/szxdnygh_6203/201212/t20121219_186628.shtml.
[2]蘇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 2012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3-04-16)[2013-08-28]. http://www.sztjj.gov.cn/Info_Detail.asp?id=19944.
[3]蘇州市統計局. 蘇州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120-156.
[4]蘇州市人民政府系統管理部.蘇州市人民政府公報第3期(總第123期)[EB/OL]. (2012-07-05)[2013-08-28]. http://www.szfzb.gov.cn/szzffz/infodetail/?infoid=c66d4d8d-5e06-42f6-bb00-96ed 4cc002db&categoryNum=008003.
[5]民盟蘇州市委. 拓寬融資渠道強化金融對農業科技創新支撐[EB/OL]. (2013-01-06)[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zt/2013lh_10679/taya_10691/201301/t20130106_190848.shtml.
[6]蘇州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 (2012-12-10)[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asite/show.asp?ID=71598.
3.1農業園區對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意義
現代農業園區對于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包括農地資源的配置)取決于資源在各種用途中的比較效益。只有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才有可能從根本上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才有可能建立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市場機制,而不是僅僅依賴行政推動。要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就必須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實現規模化經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就在于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來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改善農業的綜合效益。
第二,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目的之一在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蘇州市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現代農業園區的特征和功能之一在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采用系統工程的手段,發揮系統整合功能,最大限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生態良性循環,進而實現廢物、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最終實現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林草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農產品安全性。
第三,現代農業園區通過經營管理機制創新,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業“四個百萬畝”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總而言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既是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有效舉措,又是重要路徑和工作抓手。《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集聚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優勢,著力建成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高的現代農業園區,鞏固已建成的各級現代農業園區……著力推進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建設,按規模化、生態化、科技化、產業化、合作化“五化”要求,建成一批千畝、萬畝現代漁業園區[6]”。
3.2農業園區對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貢獻
由于本調查僅涉及蘇州農業園區的主導產業,而不包括園區種植結構,因此本次調查無法提供糧食種植面積、蔬菜瓜果等園藝作物面積的具體數據,但是為了有個大致判斷,筆者對有關數據合并后進行了計算(表4)。
表4數據顯示,園區糧食作物種植、園藝作物面積和特色水產養殖在“四個百萬畝”中的比重約在22%,因此農業園區在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中的貢獻還是非常有限的,可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在未來的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與“四個百萬畝”農業產業布局落實相結合,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表4蘇州農業園區的糧食作物種植、園藝作物面積和
特色水產養殖在“四個百萬畝”中的比重
類別優質水稻、高效園藝、
生態林地合計(萬hm2)特色水產
(萬hm2)實施意見目標值20.706.67園區實現值4.541.85園區比重22.0022.80注:目標值來自《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6];園區實現值來自相應課題組的調查。園區實現值中的優質水稻、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合計數據中包含了棉、油種植面積,因此高估了相應的園區比重(22.0%);園區實現值中的特色水產數據指水產養殖面積,而不僅僅是特色水產,因此也高估了相應的園區比重(22.8%)。
4結論
近年來,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產業優勢不斷顯現,形成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農業園區,規模、數量、水平均處于全省領先地位。根據聯合課題組的調查數據,本研究對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及其對蘇州農業現代化、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貢獻進行了定量分析。
結果表明,如果按面積來衡量,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約為20%,根據蘇州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意見》所提出的要求,“十二五”期末按面積計算的園區化程度約為25.4%~25.8%。
以《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部分)作為參照,除園區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指標外,農業園區的農業現代化指標實現值均領先或遠遠領先于全市水平,這意味著農業園區對推進蘇州農業現代化具有顯著的直接作用。除此以外,農業園區通過示范與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開展技術培訓,提供社會化服務和帶動農民就業等方式,間接地促進了蘇州市農業現代化進程。
然而,蘇州農業園區在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中的貢獻還非常有限,約為22%~23%,改進的空間還很大,因此,在未來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與“四個百萬畝”農業產業布局落實相結合,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蘇州市農業委員會. 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意見[EB/OL]. (2012-09-27)[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bmfw_5950/snfw_6195/szxdnygh_6203/201212/t20121219_186628.shtml.
[2]蘇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 2012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3-04-16)[2013-08-28]. http://www.sztjj.gov.cn/Info_Detail.asp?id=19944.
[3]蘇州市統計局. 蘇州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120-156.
[4]蘇州市人民政府系統管理部.蘇州市人民政府公報第3期(總第123期)[EB/OL]. (2012-07-05)[2013-08-28]. http://www.szfzb.gov.cn/szzffz/infodetail/?infoid=c66d4d8d-5e06-42f6-bb00-96ed 4cc002db&categoryNum=008003.
[5]民盟蘇州市委. 拓寬融資渠道強化金融對農業科技創新支撐[EB/OL]. (2013-01-06)[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zt/2013lh_10679/taya_10691/201301/t20130106_190848.shtml.
[6]蘇州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 (2012-12-10)[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asite/show.asp?ID=71598.
3.1農業園區對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意義
現代農業園區對于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包括農地資源的配置)取決于資源在各種用途中的比較效益。只有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才有可能從根本上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才有可能建立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市場機制,而不是僅僅依賴行政推動。要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就必須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實現規模化經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就在于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來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改善農業的綜合效益。
第二,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目的之一在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蘇州市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現代農業園區的特征和功能之一在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采用系統工程的手段,發揮系統整合功能,最大限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生態良性循環,進而實現廢物、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最終實現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林草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農產品安全性。
第三,現代農業園區通過經營管理機制創新,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利于全面提升農業“四個百萬畝”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總而言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既是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有效舉措,又是重要路徑和工作抓手。《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集聚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優勢,著力建成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高的現代農業園區,鞏固已建成的各級現代農業園區……著力推進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建設,按規模化、生態化、科技化、產業化、合作化“五化”要求,建成一批千畝、萬畝現代漁業園區[6]”。
3.2農業園區對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貢獻
由于本調查僅涉及蘇州農業園區的主導產業,而不包括園區種植結構,因此本次調查無法提供糧食種植面積、蔬菜瓜果等園藝作物面積的具體數據,但是為了有個大致判斷,筆者對有關數據合并后進行了計算(表4)。
表4數據顯示,園區糧食作物種植、園藝作物面積和特色水產養殖在“四個百萬畝”中的比重約在22%,因此農業園區在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中的貢獻還是非常有限的,可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在未來的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與“四個百萬畝”農業產業布局落實相結合,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表4蘇州農業園區的糧食作物種植、園藝作物面積和
特色水產養殖在“四個百萬畝”中的比重
類別優質水稻、高效園藝、
生態林地合計(萬hm2)特色水產
(萬hm2)實施意見目標值20.706.67園區實現值4.541.85園區比重22.0022.80注:目標值來自《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6];園區實現值來自相應課題組的調查。園區實現值中的優質水稻、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合計數據中包含了棉、油種植面積,因此高估了相應的園區比重(22.0%);園區實現值中的特色水產數據指水產養殖面積,而不僅僅是特色水產,因此也高估了相應的園區比重(22.8%)。
4結論
近年來,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產業優勢不斷顯現,形成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農業園區,規模、數量、水平均處于全省領先地位。根據聯合課題組的調查數據,本研究對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及其對蘇州農業現代化、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的貢獻進行了定量分析。
結果表明,如果按面積來衡量,蘇州農業園區化程度約為20%,根據蘇州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意見》所提出的要求,“十二五”期末按面積計算的園區化程度約為25.4%~25.8%。
以《蘇州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部分)作為參照,除園區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指標外,農業園區的農業現代化指標實現值均領先或遠遠領先于全市水平,這意味著農業園區對推進蘇州農業現代化具有顯著的直接作用。除此以外,農業園區通過示范與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開展技術培訓,提供社會化服務和帶動農民就業等方式,間接地促進了蘇州市農業現代化進程。
然而,蘇州農業園區在保護和發展“四個百萬畝”中的貢獻還非常有限,約為22%~23%,改進的空間還很大,因此,在未來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應與“四個百萬畝”農業產業布局落實相結合,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蘇州市農業委員會. 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意見[EB/OL]. (2012-09-27)[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bmfw_5950/snfw_6195/szxdnygh_6203/201212/t20121219_186628.shtml.
[2]蘇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 2012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3-04-16)[2013-08-28]. http://www.sztjj.gov.cn/Info_Detail.asp?id=19944.
[3]蘇州市統計局. 蘇州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120-156.
[4]蘇州市人民政府系統管理部.蘇州市人民政府公報第3期(總第123期)[EB/OL]. (2012-07-05)[2013-08-28]. http://www.szfzb.gov.cn/szzffz/infodetail/?infoid=c66d4d8d-5e06-42f6-bb00-96ed 4cc002db&categoryNum=008003.
[5]民盟蘇州市委. 拓寬融資渠道強化金融對農業科技創新支撐[EB/OL]. (2013-01-06)[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zt/2013lh_10679/taya_10691/201301/t20130106_190848.shtml.
[6]蘇州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 (2012-12-10)[2013-08-28]. http://www.suzhou.gov.cn/asite/show.asp?ID=7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