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是經濟與社會發展走向現代化的普遍規律,重慶作為我國新興直轄市,兼有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的特點,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采取大都市圈+點軸式發展模式。本文綜合分析了重慶城市化發展現狀,希望可以推動重慶城市化進一步發展。
關鍵字:城市化 ;二元經濟結構 ;大都市圈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個邊緣學科,很多專業人士都在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研究城市化發展理論,城市化的研究角度差異使得城市化的概念界定眾說紛紜。本文采取的城市化定義是: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轉變為城市人口或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使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規模增大、比重提高的過程。城市化發展總體趨勢:“城市化一郊區化一逆城市化一城市復興”。
凱文·林奇很明確的提出:城市設計的關鍵,在于如何在空間安排上保證城市各種活動的交織。城市是由空間分布特性而決定的人類社會關系的表現形式。城市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影響因素也是包含方方面面,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改變城市化的進程,所以本文知識在綜合思考的層面來探討重慶城市化的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2年,重慶城市化率從1996的年29.5%提升到57.0%。(數據來自重慶統計年鑒2013)重慶城市化主要有一下幾大特點。
1、大都市圈+點軸式城市帶
以主城都市圈為中心,以長江、319線(渝懷鐵路)為發展軸,以沿線城市為節點,進行串珠式開發,逐步形成以重慶都市圈為中心,萬州、涪陵、黔江等城市為區域中心的網絡式城鎮體系。
2、城市二元經濟結構突出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
S=1-S1/S2
式中:S為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系數;S1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S2為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通常當S≥0.5時,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狀態;當0.2≤S<0.5,處于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過渡時期,當S<0.2,基本上完成了城鄉一體化的過程。(引自中國城市化質量研究,葉裕民-《中國軟科學》-2001-07-21)經計算可得出,重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很明顯。
3、城市化與工業發展不協調
重慶目前動力體系機制還不完善,重慶工業化發展道路特殊,工業結構畸形,合理性程度還不高,構成了現在重慶城市化滯后的客觀效果。依照日前重慶發展來看,第三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重慶城市化的后續動力,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調節重慶不和諧的動力體制。
整體來說,重慶城市化正處于加速期,三大經濟圈城市化差異相對較大。經計算,2013年都市發達經濟圈的城市化率是46.77%,渝西經濟走廊34.10%,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圈30.23%。
重慶的特殊地理風貌和歷史沿革,形成了現在的城市化格局,這種格局可以緩解交通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大,其未來的發展也必然按照多組團格局繼續推進,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城市化的質量,發展國際化大都市。
參考文獻:
[1]《重慶統計年鑒2013》
[2]曹小琳,李大華,洪紅.重慶城市化發展模式研究[J].2005.2
[3]李健英.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相關性的中外差異分析[J].南方經濟2002.8
[4]顧朝林.城市化的國際研究.城市規劃.2003年第6期
[5]王鴻舉.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05(9):34—35.
[6]李孝坤.重慶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J].商業時代,2007,(9):69—71.
[7]李仙娥,劉惠敏.國內外有關城市化模式的比較[J].唐都學刊,2003,(3):46—49.
[8]劉玉,馮健.中國區域城市化發展態勢及戰略選擇[J].地理研究,2008,27(1):45—54.
[9]楊一鳴。馬兵.重慶市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經濟論壇,2007(17):7—8.
[10]黃奇帆.在全市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報.2010(9)
作者簡介:趙悅(1993.3——),女,漢族,吉林省白城市人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讀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地理科學(教育)endprint
摘要:城市化是經濟與社會發展走向現代化的普遍規律,重慶作為我國新興直轄市,兼有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的特點,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采取大都市圈+點軸式發展模式。本文綜合分析了重慶城市化發展現狀,希望可以推動重慶城市化進一步發展。
關鍵字:城市化 ;二元經濟結構 ;大都市圈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個邊緣學科,很多專業人士都在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研究城市化發展理論,城市化的研究角度差異使得城市化的概念界定眾說紛紜。本文采取的城市化定義是: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轉變為城市人口或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使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規模增大、比重提高的過程。城市化發展總體趨勢:“城市化一郊區化一逆城市化一城市復興”。
凱文·林奇很明確的提出:城市設計的關鍵,在于如何在空間安排上保證城市各種活動的交織。城市是由空間分布特性而決定的人類社會關系的表現形式。城市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影響因素也是包含方方面面,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改變城市化的進程,所以本文知識在綜合思考的層面來探討重慶城市化的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2年,重慶城市化率從1996的年29.5%提升到57.0%。(數據來自重慶統計年鑒2013)重慶城市化主要有一下幾大特點。
1、大都市圈+點軸式城市帶
以主城都市圈為中心,以長江、319線(渝懷鐵路)為發展軸,以沿線城市為節點,進行串珠式開發,逐步形成以重慶都市圈為中心,萬州、涪陵、黔江等城市為區域中心的網絡式城鎮體系。
2、城市二元經濟結構突出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
S=1-S1/S2
式中:S為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系數;S1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S2為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通常當S≥0.5時,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狀態;當0.2≤S<0.5,處于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過渡時期,當S<0.2,基本上完成了城鄉一體化的過程。(引自中國城市化質量研究,葉裕民-《中國軟科學》-2001-07-21)經計算可得出,重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很明顯。
3、城市化與工業發展不協調
重慶目前動力體系機制還不完善,重慶工業化發展道路特殊,工業結構畸形,合理性程度還不高,構成了現在重慶城市化滯后的客觀效果。依照日前重慶發展來看,第三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重慶城市化的后續動力,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調節重慶不和諧的動力體制。
整體來說,重慶城市化正處于加速期,三大經濟圈城市化差異相對較大。經計算,2013年都市發達經濟圈的城市化率是46.77%,渝西經濟走廊34.10%,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圈30.23%。
重慶的特殊地理風貌和歷史沿革,形成了現在的城市化格局,這種格局可以緩解交通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大,其未來的發展也必然按照多組團格局繼續推進,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城市化的質量,發展國際化大都市。
參考文獻:
[1]《重慶統計年鑒2013》
[2]曹小琳,李大華,洪紅.重慶城市化發展模式研究[J].2005.2
[3]李健英.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相關性的中外差異分析[J].南方經濟2002.8
[4]顧朝林.城市化的國際研究.城市規劃.2003年第6期
[5]王鴻舉.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05(9):34—35.
[6]李孝坤.重慶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J].商業時代,2007,(9):69—71.
[7]李仙娥,劉惠敏.國內外有關城市化模式的比較[J].唐都學刊,2003,(3):46—49.
[8]劉玉,馮健.中國區域城市化發展態勢及戰略選擇[J].地理研究,2008,27(1):45—54.
[9]楊一鳴。馬兵.重慶市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經濟論壇,2007(17):7—8.
[10]黃奇帆.在全市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報.2010(9)
作者簡介:趙悅(1993.3——),女,漢族,吉林省白城市人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讀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地理科學(教育)endprint
摘要:城市化是經濟與社會發展走向現代化的普遍規律,重慶作為我國新興直轄市,兼有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的特點,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采取大都市圈+點軸式發展模式。本文綜合分析了重慶城市化發展現狀,希望可以推動重慶城市化進一步發展。
關鍵字:城市化 ;二元經濟結構 ;大都市圈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個邊緣學科,很多專業人士都在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研究城市化發展理論,城市化的研究角度差異使得城市化的概念界定眾說紛紜。本文采取的城市化定義是: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轉變為城市人口或農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使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規模增大、比重提高的過程。城市化發展總體趨勢:“城市化一郊區化一逆城市化一城市復興”。
凱文·林奇很明確的提出:城市設計的關鍵,在于如何在空間安排上保證城市各種活動的交織。城市是由空間分布特性而決定的人類社會關系的表現形式。城市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影響因素也是包含方方面面,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改變城市化的進程,所以本文知識在綜合思考的層面來探討重慶城市化的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2年,重慶城市化率從1996的年29.5%提升到57.0%。(數據來自重慶統計年鑒2013)重慶城市化主要有一下幾大特點。
1、大都市圈+點軸式城市帶
以主城都市圈為中心,以長江、319線(渝懷鐵路)為發展軸,以沿線城市為節點,進行串珠式開發,逐步形成以重慶都市圈為中心,萬州、涪陵、黔江等城市為區域中心的網絡式城鎮體系。
2、城市二元經濟結構突出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
S=1-S1/S2
式中:S為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系數;S1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S2為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通常當S≥0.5時,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狀態;當0.2≤S<0.5,處于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過渡時期,當S<0.2,基本上完成了城鄉一體化的過程。(引自中國城市化質量研究,葉裕民-《中國軟科學》-2001-07-21)經計算可得出,重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很明顯。
3、城市化與工業發展不協調
重慶目前動力體系機制還不完善,重慶工業化發展道路特殊,工業結構畸形,合理性程度還不高,構成了現在重慶城市化滯后的客觀效果。依照日前重慶發展來看,第三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重慶城市化的后續動力,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調節重慶不和諧的動力體制。
整體來說,重慶城市化正處于加速期,三大經濟圈城市化差異相對較大。經計算,2013年都市發達經濟圈的城市化率是46.77%,渝西經濟走廊34.10%,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圈30.23%。
重慶的特殊地理風貌和歷史沿革,形成了現在的城市化格局,這種格局可以緩解交通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大,其未來的發展也必然按照多組團格局繼續推進,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城市化的質量,發展國際化大都市。
參考文獻:
[1]《重慶統計年鑒2013》
[2]曹小琳,李大華,洪紅.重慶城市化發展模式研究[J].2005.2
[3]李健英.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相關性的中外差異分析[J].南方經濟2002.8
[4]顧朝林.城市化的國際研究.城市規劃.2003年第6期
[5]王鴻舉.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05(9):34—35.
[6]李孝坤.重慶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J].商業時代,2007,(9):69—71.
[7]李仙娥,劉惠敏.國內外有關城市化模式的比較[J].唐都學刊,2003,(3):46—49.
[8]劉玉,馮健.中國區域城市化發展態勢及戰略選擇[J].地理研究,2008,27(1):45—54.
[9]楊一鳴。馬兵.重慶市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經濟論壇,2007(17):7—8.
[10]黃奇帆.在全市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報.2010(9)
作者簡介:趙悅(1993.3——),女,漢族,吉林省白城市人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讀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地理科學(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