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新木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不僅“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也充分彰顯了新一屆黨中央集體的高度政治智慧。開始,有人認為《決定》對民眾極大期待的“反腐敗”、“反壟斷”、“政治改革”、“國退民進”、“貧富差別”等問題,缺少正面直書的尖銳提法,但仔細讀來慢慢體會,《決定》綿里藏針,柔中寓剛,充滿政治智慧。
《決定》里體現的極大的政治勇氣,表現在“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表現在“敢于啃硬骨頭,勇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這表明黨中央對改革的阻力、困難、復雜性、艱巨性,對既得利益已經固化的充分認識和科學判斷。
這一政治智慧,是對“小平經驗”的學習、繼承與創新。小平同志35年前,選擇“漁村辦特區”,選擇“農村改革破題”,選擇“不爭論、摸石頭”,選擇“先富到共富”……沒有使用任何“文革語言”、“打倒”、“砸爛”,但實踐后果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最深刻、最全面的革命。“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
《決定》里體現的極大的政治智慧,是改革的“五大倒逼機制”的路徑選擇。
經濟改革倒逼政治改革。人們一直認為中國的改革深化已遇到政治改革滯后的影響,只有政治改革有新突破,經濟改革才能繼續前行。但《決定》仍然繼續以經濟改革為重點、為新的突破口,來牽引全面的深化改革。這是因為經濟改革共識多,經濟改革目標清晰,經濟改革至深處自然而然地觸動、推動政治的改革,并動搖“舊政治”、“既得利益”的基礎。
民企倒逼國企改革。過去我們常在“國進民退、國退民進”中思考,在“破產、退出,做大做強”中選擇。《決定》選擇的是“摻沙子”,鼓勵民企進入國企,使國企成為“混合經濟”。這一選擇大大減少了改革的阻力,大大減少了現有優質經濟要素的流失,大大減小了改革的包袱和后遺癥,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留用了國企的部分優質資源,吸收了民企機制的活力,減輕了改革陣痛和震動,可以實現國企與民企雙贏。
市場倒逼政府改革。幾十年政府的改革曾選擇過“大、小政府”,“大部制”,“精兵簡政”,“高效化”,“問政、問責”,“選聘、任用改革”等等。有點效果,但難動真格。《決定》要求“緊緊圍繞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關系這一核心問題”來全面部署深化各領域的改革。這一路徑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這一路徑也抓住了政府改革的“命門”。只要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也將失去許多“傳統的權利”,這將倒逼政府成為有限的政府、有效的政府、良性的政府。
生態建設倒逼經濟轉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也提倡多年了,但實踐結果是轉型很難,地方利益剛性,地方政府GDP掛帥等,造成產能嚴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高耗能高污染局面難以扭轉。生態安全,水、空氣、食物安全已引起國人高度關注,防范生態危機已形成高度共識,近年各級政府在淘汰過剩產能、落后產能、設置生態門檻上均加大了力度。
開放倒逼改革。1978年對外開放,辦深圳特區,開放十四個沿海城市,是鄧小平用開放促改革的成功典范。2000年,中國入世,把中國的開放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也把中國的改革促進了一大步,促進了中國的許多制度與當代的國際的文明制度接軌。當下,在上海建中國自由貿易區,是新一輪開放的突破口,也是新一輪改革的突破口,是打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升級版,讓中國的許多運行的經濟制度更全面地與世界接軌。而且在設置自由貿易區時就提醒這一試驗與深圳特區不一樣,深圳特區分關內關外,是一個“特區”,而自由貿易區是可示范的,可復制的,制度創新是可廣泛實施的。于是全國已有許多省、市紛紛申請開辦自由貿易區。這種倒逼機制的“羊群效應”已經良性地形成。
在《決定》所體現的極大政治智慧之下,我們會欣喜地看到新中國新一輪全面的各領域的深刻改革會漸進地、有序地、阻力震動最小地成功推進。
(作者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