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工作見成效與出經驗的辯證關系
鮮活的經驗源于生動而富有成效的實踐。對試點工作來講,見成效與出經驗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同等重要,不可偏廢。見成效是基礎,是前提,必須扎扎實實地抓好,不能糊弄、應付;出經驗是根本,是目的,必須對試點工作每個階段、每個環節上的做法認真地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和理論升華,使之系統化、理論化、規范化,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經驗。
(摘自《大眾日報》)
剎住“四風”慣性要下“猛藥”
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來不得半點虛功,要下“猛藥”。在前期良好開端的基礎上,要繼續擴大和鞏固成果,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建立長效機制,防止走過場、“一陣風”。以“發現問題是能力,掩蓋問題是失職,解決問題是政績”為標準,引導干部在工作中真正把功夫下在“實”字上,尤其要破除私心雜念,克服浮躁情緒,以求實為榮、以務實為本、以落實為責,使各項工作真正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 (摘自《貴州日報》)
不應冷落會后的批評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民主生活會成了嚴肅認真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平臺,起到了出出汗、紅紅臉、消消毒的作用。然而,有些人在民主生活會后卻認為闖關成功,把“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拋在腦后,工作中當起“老好人”。民主生活會上的批評只能是起點,不能是“終點”,決不能有開完民主生活會就“完事大吉”的心態,而是要實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常態化,要經常“扯扯袖子”“咬咬耳朵”。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整治“四風”重在“釜底抽薪”
“四風”問題產生的根源往往在于公權私用。所以,整治“四風”,“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在繼續對“四風”問題保持高壓態勢,堅持露頭就打、查處必嚴的同時,抓住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牛鼻子”,把該由社會、市場支配的權力還給社會、市場,把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限制在法規制度范圍內,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整治“四風”見真功、收實效。
(摘自《人民日報》)
多“解決” 少“解釋”
“解決”和“解釋”雖然只一字之差,卻折射出面對群眾訴求時領導干部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些領導干部對待群眾上訪、網民質疑、百姓提問沒有解決問題的態度,而是給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喜歡用“解釋”去應付工作中的難題,主要是因為“解釋”比“解決”容易,只用“嘴功”,不用“腳功”。誠然,群眾反映的某些問題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一時難以解決,“解釋”也是十分必要的,廣大群眾也能夠理解,但不能總把解釋當成工作的主要手段,而將解決問題變成了次要選擇。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在競爭中引入考核評價機制
競爭性選拔干部考試是“門檻”,考核評價才是“關鍵”。只有在任用前對干部進行考核評價,才能對干部準確定位。任用前,對筆試成績靠前者進行考核評價,重點考核評價擬提拔對象的工作實績、能力水平、廉潔自律、職業道德等,通過曬工作實績、評工作能力的方式讓組織多角度地了解干部,使干部考察不再缺乏數據支撐,讓平時工作實績突出、敢說敢做、不怕得罪人的老實人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并切實解決好競爭性選拔中“高分低能”“唯分取人”“人崗不適”等問題的發生。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對制度廉潔性“廢舊”與“立新” 的闡釋
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解決制度廉潔性問題,需要在“廢舊”與“立新”兩個環節上著力?!皬U舊”針對“存量”,就是對已有的制度特別是重要領域與關鍵崗位的制度進行廉潔評估,堅決廢除那些容易滋生腐敗、加劇腐敗、掩蓋腐敗、固化腐敗的制度。“立新”針對“增量”,就是對將出臺的改革制度進行廉潔評估,過濾掉那些先天不足或帶病的內容草案。 (摘自《人民日報》)
莫把選人當“選秀”
一些地方之所以把選人搞成“選秀”,根本問題是選人目標出現偏差,搞用人上的“政績工程”。把嚴肅的干部工作搞成選秀,不僅難以選準用好干部,還會沖擊黨管干部的原則,是對黨的事業不負責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黨管干部水平,更好地為黨選拔優秀人才。改革的每一項措施都應有利于而不是削弱黨的領導,有利于鞏固而不是動搖黨的執政地位。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打造圍剿腐敗的制度合力
首先,要使各項有反腐潛力或實踐證明反腐實效顯著的制度、政策、措施更加成熟、定型,實現“單槍命中”。其次,要使各項制度、政策、措施的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形成“四面合圍”。隨著住房信息聯網、不動產統一登記、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等政策措施的相繼出臺,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威力將大大增強。再次,要積極整合大量非專門反腐制度、政策、措施的附帶反腐功能,打造“外圍陣線”。
(摘自《學習時報》)
掌握化解班子內部矛盾的四個要點
一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加強集體領導。集體領導就是重大事情必須由會議研究決定,任何人不能逾越組織擅自做主;事務決策過程公開化、透明化,為群眾所了解。二是準確定位,樹立好權力觀。把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目標一致。三是疏導協調,及時消除隔閡。對在工作中出現的意見相悖情況,要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采取措施,疏導協調。四是互相幫助,注重“磨合”?!澳ァ本褪遣慌驴目呐雠?,不怕有分歧、有矛盾,就是把分歧、矛盾以適當的方式擺出來,商量研究,達成一致;“合”就是要有主動配合的意識。
(摘自《云南日報》)
保證制度穩定性要樹立民主觀念
對經過實踐和歷史檢驗,行之有效、切實管用的制度,一定要長期堅持,使之充分發揮作用。這就需要牢固樹立民主觀念:讓人民群眾參與到黨的建設中來,使人民群眾成為黨的建設的支持者、參與者、監督者;讓人民群眾參與到決策中來,真正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讓人民群眾參與到管理實踐中來,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參與管理實踐的基礎作用。 (摘自《解放軍報》)
為工作多架“后視鏡”
為工作架設“后視鏡”,倡導自主反思和相互交流。要求領導干部對工作細節的把握、方法措施的運用、工作效果以及群眾的反映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并通過自我檢查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同時,干部也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善于從群眾的態度變化、行為表現、言語交談等諸多方面細心解讀出自己在工作上的得與失。 (摘自《人民日報》)
干部考評謹防“相似性”
對干部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評價時,應個性鮮明,但少數地方在考評時卻經常出現“相似性評價”。相似性評價,是一種不深入調查研究的形式主義,是對干部本人不負責的表現。在考核干部時,要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經常性地與干部進行交談,對干部的言行舉止、能力高低、擅長短板、作風好壞都了如指掌。這樣,在評價干部時就能夠正確地總結出每個干部的優缺點,使干部揚長避短、警醒反思,達到考評的真正目的。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如何編好制度的籠子
進行制度設計時,要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原則。既要堵住“后門”,防止把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小集團”利益合法化;又要破解盲區,及時查漏補缺,完善既有的制度體系。要增強制度的有效供給,提高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防止出現制度設計不嚴密、前后不銜接、要求籠統等問題,加大對權力監督的制度創新。 (摘自《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領導干部如何看待
群眾的意見?
首先,黨員領導干部要真誠、虛心地傾聽群眾的意見。某些問題對黨員領導干部來講也許不足掛齒,但對一些群眾而言可能就是大問題。其次,黨員領導干部要從工作理念、態度、方式上轉變態度,杜絕自以為是、覺得群眾小題大做、把問題擱置一邊或推回到群眾那里的現象。最后,黨的組織要保護群眾的言論自由權,保護群眾提建議或意見的積極性。讓群眾能說心里話,讓黨員領導干部找到工作調整的方向。 (摘自《學習時報》)
領導干部要既當學生又當老師
當學生要真心實意,力避虛情假意。人民群眾是一切實踐的主體,領導干部只有首先做好群眾的學生,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在群眾面前,必須有求知的渴望,甘當學生,才能了解實情,才能在做決策、抓工作過程中不偏不倚。當老師要循循善誘,力戒生硬粗疏。在工作中不能好為人師、急于求成,要以教育、說服為主,注重解決各種困難,既耐心構建價值認同、統一群眾思想,又特別注重回應群眾關心的問題,真正達到化解矛盾、密切關系、凝聚力量的目的。 (摘自《解放軍報》)
踐行群眾路線 實現管理方式轉變
各級黨政領導肩負著社會管理的職責,許多黨政領導習慣于下命令、下指標式的“剛性管理”,以居高臨下的方式指揮群眾,造成群眾的反感。為此,黨政領導在踐行群眾路線中要培養親民作風,就必須通過制定公平、公正、科學的制度和政策,牢固樹立“服務為先”的理念,實現從“剛性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轉變,不斷完善領導方式方法,以平等姿態對待百姓,以務實、親民的作風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