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
汶川、理縣、茂縣和北川是中國四大羌族聚居地,但秉承了羌族建筑的傳統與創新、實現了羌族建筑從“羌寨”到“羌城”再到“中國最美羌城”華麗轉身的,卻是水磨古鎮。
水磨古鎮位于汶川縣東南部,全鎮4025戶人,戶籍總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漢等多民族聚居地。岷江支流壽溪河畔,東連都江堰市,南與崇州市毗鄰,接壤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基地和三江鎮國家AAAA級生態旅游區,距離汶川縣城82公里。水磨古鎮歷史悠久,商代就享有“長壽之鄉”的美譽,稱老人村,后改名水磨至今。明代的古戲臺、清代的大夫弟……積淀厚重的歷史文化讓人感嘆。
順著國道213線一路前行,來到紫平鋪水庫和壽溪河交界處,從壽江大橋往左拐,用不了20分鐘,就到水磨古鎮了。呈現在眼前的是頗具羌族建筑特色的巨大黃泥碉樓,這就是水磨古鎮景區入口;碉樓上中國國家旅游局頒發的AAAA景區標志牌也赫然在目。穿越威嚴、大氣的古鎮城門,跨過順德大橋,就來到了羌碉廣場。廣場邊上矗立了一座最具羌族文化代表的筆挺建筑——碉樓,只見其上鑲滿碎小白石,“水磨羌城”四個紅色的大字耀眼奪目。
昔日:“小江南”變“污染重鎮”
家住水磨鎮老人村,73歲的姚向東見證了水磨鎮幾十年來的變遷。“如今,水磨鎮看天不扎眼了。”這位老人說,重建后的小鎮又變回了他年少時的那個小鎮。
自古以來,水磨鎮一直以農業為主。它依山傍水,曾被周邊一帶居民稱為“小江南”。姚向東所居住的老人村更是充滿傳奇。
這里與外界往來素少,但山水養人,村民大多健康長壽,年過八旬者仍是滿頭青絲。相傳,一名為范賢的外地人,下半生定居老人村,一直活到131歲才離世。
但是,這中間曾走過了20余年的彎路。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水磨鎮的山清水秀劃上了句號。由于地勢開闊,靠近都江堰,1985年這里被規劃成為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區——"5·12"汶川地震前,這個僅有18個行政村的偏遠小鎮,卻容納了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單從這些看似不太大的數字,我們已經不難想象出那時的水磨鎮的天空不會有多么的湛藍,流水不會有多么的清澈。當然,這也絕對不只是我的想象,而是水磨鎮的居民們都還清晰地記得那彌漫的黑煙與發臭的壽溪水。
工業發展形成規模后,鎮上煙囪林立,終日不斷排放的煙塵使天空陰霾密布,天生麗質的沿江小鎮滿是塵煙。煙塵的排放量十分驚人,姚向東曾聽說:“一家鐵合金廠曾投資建環保設備,專門收集工廠排放的粉塵。一天下來,設備所收集的粉塵達到4噸。”
如今:一副美麗的“水墨江南”畫
災后重建中,阿壩州為水磨擬定了工業外遷、“騰籠換鳥”的重建思路。一份關于社會、經濟統籌考慮的發展規劃正式提出,其將水磨鎮的發展定位確立為“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在廣東佛山市對口援建工作者的幫助下,重建后的水磨鎮已成為阿壩州的教育、文化和旅游發展區。
重生的水磨古鎮,傳統文化在這里延續,羌藏漢建筑風格在這里融合,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濃厚的鄉土風情、民族文化、人文景觀及校園風情交相輝映、和諧統一,春風閣、西羌匯、壽溪湖、禪壽老街、水磨羌城,一湖四區、六橋飛架……如詩如畫的美景,勾勒出濃厚歷史底蘊和鮮明文化魅力相結合的“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涅槃的水磨古鎮已成為鑲嵌在阿壩大地上的一顆耀眼明珠。2010年,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授予水磨鎮“全球災后重建最佳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