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
“山上種植,山下開農家樂”。這是河壩村的生動寫照。
河壩村是三江鎮的門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成都平原通向大小金川知名的茶馬古道必經之地,也是距離成都平原最近的嘉絨藏鄉,是漢、藏、羌民族文化和諧交融之地,藏族民眾占65%。
從成都前往三江鎮,在公路上遠遠便可望見“水鄉藏寨”的大牌坊。記者走進村里看到,村民居住的村寨是一座座藏羌風情院落,底層是餐飲、商鋪,樓上可居家,也可開旅店。
每逢假期,河壩村里隨處可以看到游客,他們大多從成都過來,帶著孩子,牽著小狗,來到三江鎮感受獨特的藏鄉風情。
“成都市民喜歡這里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都樂于到這里來度假、養老,有時候住兩三個月都不愿意走。”當地人自豪地說。
在三江鎮,有一個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藏家風情園,這是一個集“住房重建、旅游產業”于一體的災后重建項目。
藏家風情園里聚居著28戶人家。在汶川大地震之前,這些居民都住在高山上,從事農耕。地震后,他們從高山上搬遷下來,開始種植獼猴桃,辦起了農家樂。
劉代瓊就是這28戶人家中的一個。她為自己在藏家風情園的農家樂取名“惠援居”,惠援居”每年都能給她帶來好幾萬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劉代瓊還在閑暇時間種植了10多畝獼猴桃,每年也能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用她的話說: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
在藏家風情園的帶動之下,河壩村村民紛紛辦起了農家樂,主動建起了一座座融合了現代風格的藏族風情小樓,一座座別具風情的藏家寨子點綴在山間。河壩村的農家樂戶數由震前的50多戶增加至106戶,預計每年將帶來超過200萬元的收入。據了解,村上成立了民俗協會,統一管理全村106戶農家樂。
同時,該村已經成立了3個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產達到600萬斤。按每畝產值12000元,純利潤可達8000元。“全村235戶,少則年收入2至3萬,多則高達1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