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重金屬污染、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問題,急需得到切實有效的改善。耕地、林地、水等農業資源到了該休養生息的階段,必須實現制度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農業資源要得到休養生息,政府必須要有配套措施,保證農民收入水平不降低。我們這一代人要承擔農業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代際傳承的歷史責任,留一些良田給子孫后代。
中國農科院農發所主任朱立志:
以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路徑方面要著重以科技創新提高水、農藥、化肥等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在發展目標上既要考慮可持續發展,還要考慮穩定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做到可持續發展不侵害農民利益。在發展步驟上要堅持穩中求進、科學規劃。如先保護污染嚴重的地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然后,有序推進。
既要謀劃地上的生產量,還要關注地下的生產力,要藏力于地、心有底氣,培肥地力,把農業的生產力藏在地下。應適當分區休養生息。如糧食主產區糧食減緩增產幅度,非主產區增加一點。另外,水生植物淀粉和山林植物淀粉的生產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山水林都能夠產生糧食油料,要有“立體糧食”的思路。
四川阿壩州委書記劉作明:
民族地區要立足生態發展特色產業
民族地區發展要立足生態,推進特色經濟產業發展。 城市群的發展,需要一個外部的生態環境作為支撐,被稱之為綠肺。在大區域范圍內,民族地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生態環境優良,是水源、空氣,以及氣候影響的重要因素。因此,民族地區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大力建設生態文明。 要圍繞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加大政策、資金和人才扶持力度,切實助推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民族地區的發展一定要立足地區本身,著力扶持特色產業,推進民族特色經濟發展,這樣才能和內地發展形成互補。
四川涼山州委副書記、州長羅涼清:
民族地區縣域經濟期待更多政策支持
縣域經濟是支撐全面、同步小康的關鍵,沒有縣域經濟實力的增強和良好的發展,全民小康、全面小康很難落到實處。必須依靠縣域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加快發展,才能解決農民脫貧致富的問題。而在加快發展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中,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在稅收上少取多予,幫助民族地區形成造血功能;在土地管理上實行差別化政策,解決發展用地;在土地流轉等改革中,加大土地質押等施行力度,讓農民能將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變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產業資本。
四川西昌市委書記李俊:
只有速度與質量并重,才能實現跨越發展
堅持既保當代人的生計,也保子孫后代的生計,既保現實發展空間,也保長遠發展空間。實現發展速度與質量的協調,這既是過去西昌的成功路徑,也是今后的發展準則。沒有一定的速度,也沒有質量,沒有質量的速度是無法持久的速度。在保持一定質量效益前提下,堅持速度優先的戰略取向,是西昌這樣一個少數民族的后發地區縮小同先發地區差距乃至追趕先發地區的唯一選擇。
四川美姑縣委書記曲木克古:
生態文明關乎未來大計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對于擁有獨特豐富生態資源的美姑來說,將深堅持生態立縣,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走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力爭建成省級生態縣和省級環境保護模范縣,使美姑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水源潔凈、氣候宜人。
四川會東縣委書記袁文林:
既要保持“穩”,又要確保“進”
今年,會東既面臨著許多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也有很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仍然艱巨復雜。分析制約縣域發展的瓶頸,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必須全面堅持。要解決相關的矛盾和問題,既要保持“穩”這個前提,保持發展速度的穩、保持發展政策的穩、保持發展環境的穩,又要確保“進”這個方向,在發展質量上求進、在結構調整上求進、在富民惠民上求進。
找準提前全面小康的差距,雙提雙增的工作目標必須矢志不移。對照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標,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提速增量、提質增效“雙提雙增”。重點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轉方式、調結構的有力抓手,通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互動推進新型工業化、聯動發展農業現代化、全面拉動社會消費、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四川鹽亭縣委書記陳朝先 :
金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命脈,兩者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當前,鹽亭正全力建設生態經濟強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良好、態勢強勁,無論是“兩化”互動加速推進、企業做大做強還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都離不開金融提供強有力支撐。各金融單位要牢固樹立“融入大局、融合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進一步強化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牢牢把握發展機遇,以更加有力的舉措,主動發揮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共同推動鹽亭經濟社會繁榮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