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明++赫連志巍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首先要具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縣域經濟發展起到質量監控和導向的作用,以確保實現縣域經濟的預期目標和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縣級政權作為調控的主體,地域特色明顯和功能齊全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主要包含城鎮經濟和農業經濟兩大類,是兩大類經濟在縣域的有機結合,具有地域性、農村性、層次性以及不平衡性等鮮明特征。當前,縣域經濟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構成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重要環節。然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首先要具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縣域經濟發展起到質量監控和導向的作用,以確保實現縣域經濟的預期目標和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
本著客觀反映我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為目標,從系統角度出發,多層次、分側面地構建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盡可能地涵蓋了當前縣域競爭力評價的成果和影響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文章先是采用問卷調查法調研可能影響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相關因素。共計發放120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111份,調查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2.5%,經匯總分析后初步確定了25項指標。接下來,邀請燕山大學和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區域經濟學專家對該25項指標進行打分。評分表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設計,請專家對每個評價指標進行打分(1-5分),分值越高代表該項指標對于測量相應屬性的重要程度越高。最后,相關專家確定了25項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對該25項指標的重要性排序后,建立了本文的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該評價體系共包含3項一級指標、9項二級指標和25項三級指標,主要從經濟發展能力、產業資源配置能力和城鎮化發展能力三方面來衡量縣域經濟發展競爭力。其中,經濟發展能力作為基礎的結果導向性指標,旨在衡量各縣(市)在某一階段內經濟增長和投資建設等方面情況,共包含經濟增長能力、經濟發展外向力和投資與開發能力三方面。三級指標在設計時選用正向指標,且多為時點性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指標為階段性指標;對于產業資源配置能力指標,旨在衡量各縣(市)三大產業產出及發展能力,包含三大產業產出能力、第三產業發展能力和產業發展支撐能力三方面,三級指標為正向指標;城鎮化發展能力指標旨在衡量各縣(市)當前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共包含居民生活水平、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以及教育和生活配套服務能力三方面,其三級指標同樣為正向指標和時點性指標。
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對策
基于上述縣域經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我國絕大多數縣(市)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三項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的發展對策。
農業產業化與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協同發展。隨著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縣域的工業、商業以及配套的服務業也會快速發展,因而推行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協同發展將成為今后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將縣域農業轉化為商品經濟,推行農貿直接結合,是低級形態的結合,并且農產品在波動的市場需求中極易處于不利的地位。通過制造加工企業將在流通中退出來的初級農產品,再一次加工增值之后重新進入流通領域,可以擴大市場需求,增強地區經濟增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協同發展有力地發揮了農業在縣域經濟中的基礎作用以及商業的融通作用,加快了縣域經濟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形式的轉化過程。
加快農村城鎮化,走城鄉經濟互融之路。社會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轉換是城鎮化的重要內涵,而不斷提高城鎮經濟實力,完善其功能以優化農村社會經濟結構是城鎮化的基本目標。加快發展城鎮化不僅可以吸納農村富余的勞動力,達到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民收入的目的,而且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整體發展水平,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
擴大縣域對外開放水平。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地區間的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且成為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趨勢。在這種背景下,擴大縣域開放水平,充分利用外資才能更好地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并且應從以下兩方面重點抓起。
一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職能應從管理型更多地朝服務型方向轉變。首先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地區經濟活力。既要加強思想觀念的轉變,又要強化制度改革,簡化政府服務企業的辦公程序,實行一條龍乃至一站式的服務;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確保對縣域經濟的有效投入,增強發展縣域經濟的驅動力。不同縣(市)可根據地區的資源優勢進行招商引資,大力打造地區特色產業鏈經濟;同時還應建立良好的優惠政策環境,加大對外商的吸引和扶持力度;此外,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也非常重要,應充分地發揮各類人才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作者宋曉明系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赫連志巍系經濟學博士,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