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咸豐縣積極探索創新,大力推動村醫村教參與村級事務管理,較好地化解了村干部隊伍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明顯提升。
調查+選聘,下活“源頭”棋
調查摸底,掌握意愿。為摸清全縣村醫村教底數,掌握村醫村教本人意愿,評估村醫村教進“兩委”工作的可行性,咸豐縣組織調查組,通過實地走訪、座談討論、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全縣11個鄉鎮區的306名村醫和490名村教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了解。
暢通路徑,吸納人才。通過選舉、直接任命和聘請的方式將能力突出的村醫村教吸納進村“兩委”,并把愿意在村任職的村醫村教作為村級后備干部隊伍重點培養;同時,各鄉鎮區黨(工)委注重從村醫村教中選聘“第一書記”、推選村民代表、各級黨代表,拓寬了村醫村教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途徑。
創新方式,充分挖潛。對因工作原因不宜在村任職但愿意為村民服務的村醫村教,采取聘請擔當村級“民情信息收集員”、“農技政策宣傳員”、“出謀劃策參謀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等方式,充分發揮他們的職業優勢和能力特長。
教育+培訓,下活“提高”棋
強化集中培訓,做到全員覆蓋。定期舉辦村干部培訓班,對在村任職的村醫村教進行培訓,著重強化村醫村教參與村級事務的思想意識,不斷提高村醫村教服務管理能力。通過專題講座、以會代訓、學習考察等形式,對在村任職的村醫村教開展培訓,引導村醫村教民主、科學、依法決策,聯系實際抓工作、解難事。
創新方式方法,拓寬眼界視野。安排部分在農村一線工作、能力突出的優秀村醫村教在集中培訓時現身說法,重點介紹他們在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經驗。廣泛開展鄉鎮區黨政班子、有經驗有能力的老村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與在村任職的村醫村教結“對子”活動,在工作中幫扶、指導,傳授好的工作方法,創造好的工作條件,促其快速成長。
注重學用合一,確保落地生根。安排村級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實踐培訓,讓村醫村教融入村級發展,帶領群眾致富。定期組織農業、林業、財政、農經、衛生、文體等部門為在村任職的村醫村教進行涉農政策培訓,提高政策水平。對村醫村教開展農村信訪維穩知識講座,提高他們調處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
監管+評議,下活“考評”棋
考評內容科學化。對在村任職的村醫村教實行“績效掛鉤、以績定效”為主的績效管理機制,實行上級黨組織與衛生、教育部門雙向考核的工作領導機制。各鄉鎮黨委和主管部門重點考評在村任職村醫村教的政治信念、奉獻精神、組織協調和做群眾工作能力、履行崗位職責以及完成上級黨委政府交辦任務的情況。
考評方式程序化。堅持把“讓群眾滿意”作為考核標準和評比依據,每年年終組織一次考評。進入村“兩委”的黨員村醫村教每年向鄉鎮黨委和本村黨員群眾述職,確定年度考評“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等次并進行公示。
考評運用規范化。堅持考評結果與待遇掛鉤,并建立約束機制,從政治立場、工作態度、遵章守紀等方面加強監督管理,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工作機制,引導廣大村醫村教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勤政務實、干事創業。
激勵+保障,下活“長效”棋
情感激勵。各級黨組織對村醫村教在生活上關心,在工作上給予更多優惠條件,讓他們在服務農村發展的舞臺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人民群眾對村醫村教的深厚情感也吸引了村醫村教熱心參與村級事務。
政治激勵。對考核優秀的村醫村教,在評先表模、職稱評定、外出培訓等方面優先考慮。符合條件的,可參加鄉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考。
經濟激勵。參與村級管理的村醫村教,定為村定補干部的,享受村定補干部同等待遇;未定為定補干部的,縣財政按每人每年1000元專項工作經費的標準預算到鄉鎮,由鄉鎮根據其工作完成情況,采取誤工補貼方式發放。
截至目前,咸豐縣已有174名村醫村教進入了村“兩委”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其中任主職的有9人,任村“第一書記”的有25名,任村“兩委”委員的有165人,任村脫產干部的有28人,任各級黨代表的有28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