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梔梓
“政府如果讓你養豬,你養雞就對了。”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岳福洪痛批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違背市場規律過度干預經濟,造成一些行業產能過剩。
我相信,“不聽話”的替臺詞,誰都懂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養什么、種什么,應該由市場去調節,政府要做的并不是組織和號召,動員或強迫農民養什么、種什么,而是為農民自主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
然而,卻依然還有一些基層政府官員并沒有擺脫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思維,習慣于用行政干預、行政命令的方式方法指令、甚至勒令群眾養什么、種什么,有些官員好大喜功,動不動就大搞“連片開發”、“規模經營”,其實質是“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做給上級領導來看,以為個人升遷獲取“資本”、添加“籌碼”。
其結果是:政府讓你養豬,豬的產能就過剩了,市場價格下降,農民增產而不能增收,吃虧的是那些“聽話”的農民。而那些“不聽話”、跟政府“對著干”去養雞的農民,卻因為雞成了市場上的稀缺資源、緊俏商品價格上漲,會盈利多多,賺得盆滿缽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找市長不如找市場”,聽某些官員的“統一號令”,不如掌握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分析預測市場信息與動態,準確把握市場供需矛盾,應對市場變化情況,從而搶抓商機;而政府必須切實轉變職能,把農村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加強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落實惠農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帶領和服務農民“闖市場”上,尤其是基層政府官員要牢記宗旨,在服務人民群眾與個人升遷中找準最佳結合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