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要重點解決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問題,讓人十分期許。
多年來,每逢說要轉變機關作風、要創建文明窗口單位之時,領導動員報告繪聲繪色例舉病癥,電視問政也是犀利開篇,好似真的找到了病癥的源頭,要下猛藥根治了。可隨著時光的推移,才發現治理“三難”只是一個噱頭,讓人唏噓不已。這是病根之一。
只要稍加留意,不難發現所謂的“好單位”,多半是那些辦這證辦那證、辦這審批辦那審批的行政審批部門,或執法部門、行業壟斷經營部門。而這些部門,不少人往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是掛在墻上、喊在口中,卻沒有裝在內心。這是病根之二。
病根之三,那就是“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從部門或行業來說,辦事意味著收費、執法意味著罰款;從辦事個人來說,權力尋租,吃拿卡要屢禁不止,視國家法律與制度為兒戲。
與其說找出“三難”的病根是關鍵,不如說下猛藥根治更是關鍵。“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民而不擾民為本”,要從思想上,引導有關部門工作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權力觀;要從制度上,轉變政府職能,不該審批的堅決取締、不該收費的堅決取消;要從權力監督制約上,綜合運用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審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形式,監督與曝光并舉,還辦事的本來面目,讓門好進、臉好看、事好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