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晶 宋崇輝
陽春三月,走進位于武漢市江漢區民主一街的友誼青少年空間,一股青春洋溢的感覺撲面而來。色彩明亮的墻面上,有的貼滿了花花綠綠的孩子們的留言,有的展示著各種青少年文娛活動的照片。這歡聲笑語、豐富多彩的畫面背后,凝聚著“全國最美社工”、江漢區青少年空間副主任陳宇十余年的心血和付出。
盡管工資不高、沒有編制,陳宇卻認為自己很富有。她走近“三失”青少年(失學、失業、失管),為他們點燃希望的明燈;傾心幫扶腦癱患兒、自閉癥孩子、重癥患兒、農民工子女、孤殘青少年等特困家庭,播撒愛的陽光;創立“小腳丫走武漢”社會公益游活動,幫助弱勢群體青少年融入社會……
陳宇說,孩子們的笑容,是她幸福和力量的來源。
讓懵懂的孩子找到前進方向
2000年,為照顧愛人年邁的奶奶,畢業于湖北大學的陳宇,選擇了家門口的社區工作,開始了“孩子王”的生涯。
長堤社區是全省成立的第一家社區,面積小、基礎設施差。工作中,她發現社區孩子們放學后無處可去,要么扯皮打架,要么沉迷網吧,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天,陳宇剛做完社區廣播,突然發現門口圍著10來個歪著小腦袋的孩子,興奮地看著她,其中一個說:“明天是我媽媽的生日,我想為她唱首歌行嗎?”看著孩子們天真的臉龐,陳宇開心極了,這不就是一個引導孩子們的好機會嗎?
于是,她建起了“紅領巾廣播站”,讓孩子們自己采訪,輪流來當小主播,孩子們興趣高漲,一放學就往這里跑,連休息天都不落下,再顧不上扯皮打架、逛網吧了。
不到一年,“紅領巾廣播站”的投稿就有1000多份,還有28篇稿件榮獲國家、省市區獎項。“小廣播員”余晶欣更是捧回了“全國校園主持人金話筒獎”。如今,這群孩子有的考上了知名大學、有的在部隊立功受獎、有的成了設計師……
2007年,全國首批青少年空間建設試點工作在武漢市中心城區開展。陳宇通過全市公開招考,成為江漢區友誼青少年空間的一名專業社工。
當時的陳宇,還兼任好幾所學校的駐校社工。在一所中學,她接觸到了一名叫小靜的初一女生。小靜一頭短發,性格倔強,像個“假小子”一般,經常離家出走,是個讓老師頭疼的“問題學生”。陳宇經過多方了解,發現原來小靜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沒有正式工作的父親酗酒成性,六親不認。
陳宇心疼極了,她決心幫一幫這個可憐的孩子。經過多次上門做工作,小靜的父親不情不愿地來到了陳宇的青少年空間,參加陳宇設計的“親子環境課”。陳宇請小靜和父親調換角色相互扮演。在課堂上,小靜模仿起父親醉酒后的樣子,邊像瘋子樣摔東西邊流淚,傷心欲絕。臺下的父親無地自容,雙眼通紅地向陳宇保證:“我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在老師和陳宇多方的幫助下,小靜逐漸恢復了正常的學習生活,聰穎的她經過努力,去年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陳宇聯系愛心人士為她籌得學費,還幫她聯系了兩份兼職工作。現在,小靜常常給陳宇打電話:“陳老師,我以后還想讀博士、出國深造!”看著小靜的轉變,陳宇感慨萬千:“孩子們帶給我的正能量太多了,讓我覺得選擇專業社工的這條道路,很值得。”
帶迷失的孩子回歸正道
在工作中,陳宇深深地感受到,幫助一個人僅有一顆愛心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專業社會工作知識和技能,才能幫助更多的人有信心面對困難,有力量走出困境。
成為專業社工后的那段時間里,不管忙到多晚,陳宇每天都抽出2小時,閱讀專業書籍,撰寫工作筆記。2008年,她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全國中級社會工作師資格證考試,并成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特聘的社工專業實習督導。
2008年,陳宇前往香港青年空間掛職交流。她所在的天水圍社區,剛剛發生了一起媽媽將自己的12歲女兒及9歲兒子從24樓推下,隨后自己也跳樓身亡的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悲劇發生之后,整個社區的社工們行動起來,鋪開了一次全面的社區女性心理健康測試和輔導。常常是忙到了半夜12點之后,他們仍在開會討論。香港社工的細致、專業和敬業,令陳宇印象深刻。
而且,半夜回家的香港社工們,如果在路上發現了游蕩的青少年,一定會想方設法將他們帶回空間。社工們告訴陳宇:“我們這是在和黑社會搶孩子。如果這些孩子沒人管,黑社會就把他們拉去做馬仔。”
陳宇也深有體會。她就曾親眼見過,未成年的少女被社會上游手好閑的人拐帶,不上學去歌廳陪唱歌。為了瓦解少女的虛榮和義氣思想,陳宇找來許多有關少年心理的電影觀看研究,分析心理、逐個攻堅,把許多差點誤入歧途的女孩們勸回了家。
陳宇有個習慣,走在路上看到打扮怪異、半夜在街上游蕩的青少年,她都會主動上前搭話、詢問。很多“壞孩子”吐著煙圈,有時甚至挑釁地遞煙給她,她微笑搖頭,孩子很沖地說:“怎么,你怕死啊?”陳宇微笑答道:“是的,我怕死,你好勇敢啊。”過了一會,孩子自己就不好意思的把煙丟掉了。
“要幫助孩子,首先就要讓他接受你,信任你,做他的朋友。”陳宇不僅始終用善意面對孩子虛張聲勢的挑釁,而且從來都與孩子并排坐談。這樣,孩子沒有壓迫感和距離感。她的專業就體現在一個個微小的細節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用平等、真誠走進了一個個在別人看來“冥頑不靈”的心靈。
我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武漢大學周運清教授曾這樣評價她:“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常尊重別人。”
給缺愛的孩子帶回溫暖
采訪的當天下午,記者跟隨陳宇和一名志愿者,來到江漢區漢興街華安里社區的小華家中家訪。走進狹窄昏暗的小屋內,奶奶一見到她便露出笑容,陳宇熟門熟路地將給奶奶買的排骨和青菜放進了冰箱。倆人手拉手的坐下來,聊起了小華的學習。奶奶欣慰地說:“小華很聽話,晚上回來就做作業,還幫我做家務事。”
陳宇回憶起和小華最初的接觸,當時14歲的他沉迷網絡游戲,甚至夜不歸宿,他說:“我是渣子,誰都不要我,你不用幫我,我無藥可救了!”是什么讓這個孩子如此傷心、絕望?
到社區走訪后,陳宇了解到,小華2歲時父親去世,5歲時媽媽又離家出走,他只能和奶奶相依為命。生活的不幸、親情的缺失讓孩子自暴自棄,奶奶心急如焚又無可奈何。
陳宇下了決心,一定要解開他的心結。她帶小華一起參加陽光義賣,到同濟醫院為重病患兒愛心演出;在社區,一起幫助孤寡、空巢老人和殘障孩子……一次次活動中,小華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她費盡周折找到小華的媽媽,讓一家三口重享天倫之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小華慢慢變得開朗,重新回到了校園。
陳宇說:“表面上是問題學生,其實背后更多的是家庭原因。”為了給更多的青少年建立一個全面健康的家庭環境,陳宇在青少年空間設立“家長階梯課堂”QQ群、武漢市自閉癥家長群、家長魚骨論壇等,為上千名家長提供交流互助、情感支撐;定期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咨詢師等到社區舉辦“親子課堂”、“家庭藝術插花修養”、“社區道德講壇”等活動,為社區居民傳授親子交流藝術……
為了幫助更多的人,陳宇創立了“小腳丫走武漢”社會公益游活動,幫助弱勢群體青少年融入社會。每次,她都帶領著上百名青少年和家長,包括孤殘、農民工子女、自閉癥兒童,共同走訪了將軍故里紅安和天河機場、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大學等39個武漢標志性地點,讓孩子們走出去,享受難得的快樂。
這些年,陳宇和她的社工團隊共服務青少年72800多人次,發展青少年會員1835人,發展社會志愿者631人,完成社會工作個案輔導209例。她也獲得了“全國最美社工”、“武漢地區保護未成年人杰出公民”、“武漢市新長征突擊手”、“武漢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回首過去,陳宇說:“這14年里,我和很多孩子、家長一起哭過、笑過、感動過,面對他們的感謝和稱贊,我想說,正是與你們共同的成長,讓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感動,我愿意永遠走在社工這條清貧卻富有的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