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伯雄


在我的藏品冊中,有一組數件昔日的棄物——冰棒包裝紙、糖果包裝紙、住宿報銷單、公共汽車票、長途運輸客票、火車時刻表和北京市地圖。
人的一生中,少不了外出私游和公干的機會,在旅途中接觸的吃、住、行等消耗類物品是常有的事情。作為愛好收藏的我,與眾不同的是對這些棄物,我都將它們精心收藏起來了。這組物品收藏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正值“文革”時期。時過境遷,這些昔日的物品,今天幾乎都成為了承載往事史料的“寶藏”。
貴一分錢的白糖冰棒
我一次出差到湖北襄樊,當時從長沙到襄樊沒有直達火車,要途經武漢再轉乘漢口開往襄樊的火車。那個時候既沒有高鐵,也沒有空調列車,全是清一色的硬座車廂。伏天坐火車,全靠廂頂上的幾臺搖頭電扇降溫,其難受之感可想而知。好在全程的旅途中,有兩次由列車員推車供應白糖冰棒。
當時是計劃經濟年代,白糖是限量的計劃物質,每位旅客只限買一根。雖然售價貴1分錢(冷飲店3分錢),但在悶熱的車廂中,卻成了人人都爭買的搶手貨,當然我也買了一根。由于全車廂的人都在吃冰棒,好像車廂里的溫度一下子降了幾度,周圍好似有一股清涼氣息的感覺,而這種氛圍的享受,只有經歷之人才有切身的體會。
吃完冰棒后,包裝紙隨之都丟了,我卻有點舍不得,理由是這張冰棒紙上的信息吸引了我。這張單色的蠟光紙上(圖1),不但印有“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毛主席語錄,還有7種水果圖案以及鐵路徽標、襄樊鐵路分局生活供應段冰凍廠等文字。這張冰棒包裝紙 設計構思精心,而且承載了當時鐵路系統內部經營機制的信息。
糖紙不忘毛主席語錄
這三張糖果包裝紙產自不同的三個廠家,真實地記載了它們在特殊時代的經歷。
第一張是上海文革食品廠(前身為上海食品一廠)生產的什錦糖果糖紙(圖2)。包裝紙上雖然沒有毛主席語錄,但大紅燈籠烘托了喜慶的氣氛,寓意著工農戰線上盛事頻頻,紅、藍、黃三色的構圖和文字,通過其廠名認定,是名符其實的“文革”期間產物。
第二張是北京人民食品廠(前身為北京市食品廠)生產的東方紅奶白糖糖紙(圖3)。該包裝紙上“東方紅”三字出自毛主席手書,構圖寓意新中國的經典歌曲《東方紅》之首句,不但設計到位,而且印刷精美。
第三張是天津市紅衛兵罐頭食品廠(前身為天津市罐頭食品廠)生產的奶油軟糖糖紙(圖4)。該包裝紙上不但有毛主席語錄“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的文字,而且還有一名手持《毛主席語錄》的產業工人構圖,最具時效的是標明了68-08,切入的時間是1968年8月,正好是毛澤東同志發表“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的最新指示。這一時期正好處于“文革”階段中,全國各地成立革命委員會,工人宣傳隊進駐各個領域。
花去一天半公差補助
這張住宿報銷單(圖5),是我1969年6月和單位老劉一道去湖北沔陽(現仙桃市)搞外調時留下的。因該單據是我經歷中遇到最特殊的,所以回單位報銷時,我硬是自掏腰包留下了一張。雖然報銷單據上的面額只有6角錢,卻花去了我一天半的公差補助費(當時國家規定,因公出差補助的標準是:省內2角,省外4角)。
住宿報銷單為普通書寫紙雙色兩面印刷,票單正面套紅印了毛主席語錄,在那個年代并不具有特殊性,而讓我花錢買(留)下它的原因,是因為該票據背面注意事項中的第1條文字很有意思——《凡住宿之旅客應每天自行按(注:應為“安”字)排時間學習毛主席著作》。那個時候,出差在外的人,除帶上洗漱用具和換洗衣服外,為緊跟形勢最多帶本《毛主席語錄》,有誰會帶上厚厚的毛主席著作呢?這一條實際上是不現實的,為什么策劃者把不現實的事項搬到單據上呢?是因為那個年代業余文化生活缺乏,住店旅客沒有任何娛樂活動,休閑時間學習毛主席著作,也應該是旅客自由的選擇。
最漂亮交通票一片紅
這三張交通費報銷票證也是我外出工作時留下的。“南京公共汽車長江大橋客票”(圖6),一片紅的設計圖案,具有時代特征,是當時全國最漂亮的公車票之一,類似于現在的紀念性車票。另外兩張運輸客票,一張是“四川省萬縣汽車運輸客票”(圖7),一張是“長江航運公司客票”(圖8),它們全都印有最高指示——毛主席語錄,特別是那張壹角面額的汽車客票,語錄的左側還印有毛澤東著軍裝頭像。
那些消逝的北京地名
經常出差外地的人,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坐火車是首選的交通工具,掌握有限的出行車次和時間,是外出之人必須的用品。這本《旅客列車時刻表》(圖9)是1969年9月1日實行的全國運行車次和時間,封面上還有一個“汽車方向盤”的標志。書中收錄了各省會城市和各大中轉站的汽車客運信息,售價1角5分。
1968年12月,我去了一趟北京辦事,花5分錢買了一份地圖。這份當時的二折式《北京市地圖》(圖10),正面是北京市街道圖,背面是北京市行政區域范圍。它真實記載了特殊時期北京市區當時的街路名和公園名。如:向東路、人民公社大街、工農兵大街等充滿時代色彩的街路名和公園名。雖然這些壽命不長的街路名已成為了歷史,但對研究那個年代北京街道地名的變遷。
筆者收藏的這組遺物,雖然不是些“珍罕寶貝”,卻也是見證歷史的一部分。它們不但承載了那一段特殊歲月的痕跡,而且是“文革”遺物中既普通又難尋的品種。對一名愛好收藏的人而言,留意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是收藏秘訣,時過境遷后最能呈現物以稀為貴。收藏界的先人有一句經典名言:“今天被拋去的棄物,多數是未來的文物”,就是這個道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