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幾乎所有的恐龍于6 5 0 0萬年前滅絕時,有一種生物幸存了下來,那就是鳥。今天,有1萬種這樣的鳥類,是最具多樣性的四肢動物。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為什么鳥類能夠如此成功地延續:在其他恐龍消失之前,鳥的數量也開始減少。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布魯薩特說:“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工作。迄今,我們對恐龍的全身尺寸已經進行了最全面的分析。這項研究表明,鳥類不是突然變小,而是幾千萬年間的身體尺寸長期縮小的最后產物。”
一開始,恐龍的體型也很小。大約2.3億年前,體重也不過是1 0千克至3 5千克,如一只中型犬。但許多物種的體型很快飆升到牽引式掛車那么大,不到3 0 0 0萬年就達到1 0噸。后來,一些恐龍,比如強大的阿根廷龍,從鼻子到尾巴長到約3 5米,重量達9 0噸。
數百萬年以來,許多恐龍長得越來越大。為了確定恐龍尺寸在它們種族歷史上的變化,英國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羅杰· 本森帶領一個科研團隊,估算了4 2 6種不同物種的尺寸。
他們用恐龍石化的后腿骨骼的厚度來衡量其整體重量。該研究小組人員發現,雖然所有的恐龍群體在恐龍進化之初會迅速改變大小——主要是變大,但這種趨勢在大多數群體中有所放緩。在大多數情況下,大恐龍變大的速度放慢。唯一的例外是手盜龍,在一段長達1.7億年的時間里,不斷變得更大和更小。
該研究小組在在線期刊《PLoS Biology》上發表文章稱:6 5 0 0萬年以前,當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只有那些體重在1千克左右的手盜龍(或所謂的鳥)能夠生存下來。這可能是因為它們體重輕,能夠更容易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研究人員認為,較小的體形更容易適應更廣泛的棲息地,而其他恐龍受它們巨大的身體和大量糧食需求的拖累,根本無法做到。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路易斯· 恰佩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這種尺寸的減小對飛行演化至關重要。因為體型小的動物需要的能量少,飛行對體型小的動物來說更容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