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
(1.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江蘇 南京 210036;2.鎮江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蘇 鎮江 212000)
(1)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需求成倍增長
2007年,江蘇省環境監測任務包括水環境監測、環境空氣監測、噪聲監等17項例行監測任務,2012年,監測任務增加了生物和生態監測、農村環境監測以及環境監測質量考核等三大類任務,例行監測任務增加至29項,監測數據大幅增長。用公式(1)模擬江蘇省環境監測方案所布置的工作負荷:
×Pi×Xi
(1)
其中Fy表示水環境監測工作強度(點·次/年),Di表示某類型監測點數,Pi表示該類型點位的監測頻次、Xi表示監測項目,i表示例行監測等各類監測任務的數量,全省2007年至2012年工作強度變化情況如圖1。

圖1 江蘇全省2007~2012年監測數據增長統計
各地級市數據增長統計參見表1。
(2)耗材和儀器零售物價有較大增長。環境監測成本與分析試劑、耗材、機電儀器設備價格密切相關,可以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來進行比較,該指數是指是商品在流通過程中最后一個環節的價格,是工業、商業和其他零售企業向居民、機關單位出售消費品和辦公用品的價格,是反映市場物價變動情況的基本標志。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開發布資料(表2),2012年商品零售價格比2007年增長15.4%。

表1 各市環境監測數據增長統計表

表2 國家統計局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表
在2007年國家環保部測算的監測收費標準基礎上,進行模擬核算,基本思路如下:①環境監測業務費與監測任務成正比,任務量越大,所需費用越高;②業務費與監測站總人數成反比,監測人數越多,完成任務的監測成本越低;③業務費與監測工作的技術效率成反比,監測技術率越高,費用越低;④業務費與人均業務工作能力成反比,人員業務工作能力越高,相同工作量的業務消耗越低;⑤模擬測算標準取13個地級市的平均值。
業務公式如下:
指標解釋如下:K表示測算得出的江蘇省2012年業務費平均值;B表示2007年國家環境監測站標準規定的東部地區二級站年人均業務費標準;Gi表示2012年與基準年相比工作量的增長率;Ni表示2012年與基準年相比監測站實際參與環境監測的人員增長率;Pi表示2012年與基準年相比,由于社會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倍數;Qi表示2012年與基準年相比,各級環境監測站監測技術人員監測能力(通過認證的方法數量)增長倍數;i表示統計個數,從1到n(n=13);n表示江蘇省省轄市個數;m表示2012年與基準年相比,商品零售價格增長倍數。
根據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每年環境監測基本情況統計,人員增長率以各站實際在崗在職總人數統計,各地監測技術人員能力增長率以各地市監測站監測方法的增長率為依據。社會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監測工作效率增長率擬采用課題組開展的專家調研評估值(1.5)。模擬結果匯總于表3。

表3 江蘇省環境監測業務費模擬測算表
綜上所述,業務費新標準模擬為12.8萬元,與環境統計二級站平均的人均業務費為10.8萬元相比。考慮到各市經濟發展以及財政收入的增長,將國家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中“人均業務費”指標從7萬元/人.年提高至10.8~12.8萬元/人.年是可以接受的。
參考文獻:
[1]司蔚,黃麗萍,謝飛.江蘇省各級環境監測站創建國家標準化站的經驗及體會[J].中國環境監測,2005,21(4):1-2.
[2]柏仇勇,黃衛,姜勇.創新我國環境監測體制和機制的構想[J].中國環境監測,2007,23(6):1-2.
[3]國家統計局網站信息.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