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長足發展,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商品結構日益優化,出口市場日趨穩定。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商品結構不盡合理、順差過大、貿易摩擦不斷以及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提出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完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以及重視人才培養等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商品結構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6-0016-02
[作者簡介]許龍(1987-),男,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投資與貿易。
一、中國對外貿易現狀
(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對外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5097.7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6418.6億美元,增長了6倍。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的貿易統計,美國2012年的商品貿易總額比上年增加了3.5%,達到38629億美元。而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中國2012年的貿易總額為38671.2億美元,已經小幅超越美國(見表1)。
(二)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中國的貿易方式長期以加工貿易為主。在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近年來,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放緩,大宗產品、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加快。中國初級產品出口總額比重由2001年的9.8%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制成品由2001年的90.2%上升到2012年的95.1%。
(三)出口市場穩定
我國出口商品主要是流向美國、日本、歐盟、東盟、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歐盟、日本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出口市場較為集中。由表2可知2012年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出口增速最快,達到20.1%,與美國、俄羅斯、韓國的貿易增速略有上升,與歐盟的貿易增速略有下降。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貿易商品結構仍不夠合理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但總體仍然表現為貿易結構不合理,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以對美國出口為例,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紡織品、服裝等附加值較低的商品,且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比例不均衡,服務貿易發展落后,高附加值的服務產品出口較少,傳統的貨物貿易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這一現狀制約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順差過大
21世紀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在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增長的同時產生的巨額貿易順差也開始引起關注。2004年中國貿易順差為321億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2311億美元,是2004年的約7.1倍。貿易順差的增長趨勢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內外失衡,國內消費水平不足,產能相對過剩,過剩產品通過出口流向國外,而外匯大量流入導致外匯儲備規模急劇擴大進而影響中國貨幣市場的平衡。
(三)貿易摩擦不斷
截至2012年,中國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嚴重。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中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占全球的35%以上。除了數量上的增加,遭受到貿易摩擦商品的種類也不斷擴大,從紡織品、農產品、化工產品到半導體、機電產品在內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品多達4000多種。貿易摩擦的手段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性貿易壁壘。
(四)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失衡
現今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東部、南部整體比西部、北部發達的現狀。由于地理、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原因,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較早且交通便利,故吸引外資較多,對外貿易發展相對較快,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承擔主要的角色,而西部對外貿易與之差距較大(見表3)。
三、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建議
(一)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
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雖然已經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工業制成品的轉變。但總體來說,我國現階段的出口商品結構仍不夠合理,表現為出口的產品大多附加值較低。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全球化進程中來,我國的人力資源等相對優勢不斷降低。提高我國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技術水平,實現發展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實現主要出口粗加工、低附加值商品出口向精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是實現我國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進口方面,不僅要引進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還要大量引進專利和專有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但不能過于依賴引進技術,否則我國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容易受制于人。
(二)完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
完善對外貿易促進政策,提高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降低出口企業的相關風險。促進貿易與產業結合,建立出口增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加快進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大高新技術和先進加工制造設備的進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積極擴大海外市場,避免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從而有效避免因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及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
(三)重視專業人才培養
鑒于我國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要,企業應高度重視員工培訓體系的建設,加強員工對先進技術的學習,與高校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的系統培訓,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梁貞貞.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對策[J].科技故事博覽,2009(10).
[2] 胡乃文,殷獻民.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對策[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2).
[3] 胡曉穎.金融危機環境下中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9).
[4]裴長洪,盛逖.中國進出口貿易不平衡及其調整戰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7(4).
[5] 國家統計局.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秋季)[R].2013.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
[摘 要]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長足發展,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商品結構日益優化,出口市場日趨穩定。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商品結構不盡合理、順差過大、貿易摩擦不斷以及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提出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完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以及重視人才培養等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商品結構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6-0016-02
[作者簡介]許龍(1987-),男,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投資與貿易。
一、中國對外貿易現狀
(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對外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5097.7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6418.6億美元,增長了6倍。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的貿易統計,美國2012年的商品貿易總額比上年增加了3.5%,達到38629億美元。而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中國2012年的貿易總額為38671.2億美元,已經小幅超越美國(見表1)。
(二)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中國的貿易方式長期以加工貿易為主。在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近年來,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放緩,大宗產品、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加快。中國初級產品出口總額比重由2001年的9.8%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制成品由2001年的90.2%上升到2012年的95.1%。
(三)出口市場穩定
我國出口商品主要是流向美國、日本、歐盟、東盟、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歐盟、日本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出口市場較為集中。由表2可知2012年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出口增速最快,達到20.1%,與美國、俄羅斯、韓國的貿易增速略有上升,與歐盟的貿易增速略有下降。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貿易商品結構仍不夠合理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但總體仍然表現為貿易結構不合理,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以對美國出口為例,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紡織品、服裝等附加值較低的商品,且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比例不均衡,服務貿易發展落后,高附加值的服務產品出口較少,傳統的貨物貿易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這一現狀制約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順差過大
21世紀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在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增長的同時產生的巨額貿易順差也開始引起關注。2004年中國貿易順差為321億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2311億美元,是2004年的約7.1倍。貿易順差的增長趨勢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內外失衡,國內消費水平不足,產能相對過剩,過剩產品通過出口流向國外,而外匯大量流入導致外匯儲備規模急劇擴大進而影響中國貨幣市場的平衡。
(三)貿易摩擦不斷
截至2012年,中國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嚴重。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中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占全球的35%以上。除了數量上的增加,遭受到貿易摩擦商品的種類也不斷擴大,從紡織品、農產品、化工產品到半導體、機電產品在內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品多達4000多種。貿易摩擦的手段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性貿易壁壘。
(四)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失衡
現今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東部、南部整體比西部、北部發達的現狀。由于地理、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原因,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較早且交通便利,故吸引外資較多,對外貿易發展相對較快,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承擔主要的角色,而西部對外貿易與之差距較大(見表3)。
三、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建議
(一)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
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雖然已經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工業制成品的轉變。但總體來說,我國現階段的出口商品結構仍不夠合理,表現為出口的產品大多附加值較低。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全球化進程中來,我國的人力資源等相對優勢不斷降低。提高我國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技術水平,實現發展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實現主要出口粗加工、低附加值商品出口向精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是實現我國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進口方面,不僅要引進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還要大量引進專利和專有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但不能過于依賴引進技術,否則我國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容易受制于人。
(二)完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
完善對外貿易促進政策,提高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降低出口企業的相關風險。促進貿易與產業結合,建立出口增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加快進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大高新技術和先進加工制造設備的進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積極擴大海外市場,避免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從而有效避免因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及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
(三)重視專業人才培養
鑒于我國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要,企業應高度重視員工培訓體系的建設,加強員工對先進技術的學習,與高校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的系統培訓,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梁貞貞.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對策[J].科技故事博覽,2009(10).
[2] 胡乃文,殷獻民.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對策[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2).
[3] 胡曉穎.金融危機環境下中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9).
[4]裴長洪,盛逖.中國進出口貿易不平衡及其調整戰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7(4).
[5] 國家統計局.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秋季)[R].2013.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
[摘 要]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長足發展,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商品結構日益優化,出口市場日趨穩定。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商品結構不盡合理、順差過大、貿易摩擦不斷以及地區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提出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完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以及重視人才培養等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對外貿易;出口;商品結構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6-0016-02
[作者簡介]許龍(1987-),男,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投資與貿易。
一、中國對外貿易現狀
(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對外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對外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5097.7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6418.6億美元,增長了6倍。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的貿易統計,美國2012年的商品貿易總額比上年增加了3.5%,達到38629億美元。而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中國2012年的貿易總額為38671.2億美元,已經小幅超越美國(見表1)。
(二)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中國的貿易方式長期以加工貿易為主。在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近年來,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放緩,大宗產品、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加快。中國初級產品出口總額比重由2001年的9.8%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制成品由2001年的90.2%上升到2012年的95.1%。
(三)出口市場穩定
我國出口商品主要是流向美國、日本、歐盟、東盟、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歐盟、日本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出口市場較為集中。由表2可知2012年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出口增速最快,達到20.1%,與美國、俄羅斯、韓國的貿易增速略有上升,與歐盟的貿易增速略有下降。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貿易商品結構仍不夠合理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但總體仍然表現為貿易結構不合理,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以對美國出口為例,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紡織品、服裝等附加值較低的商品,且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比例不均衡,服務貿易發展落后,高附加值的服務產品出口較少,傳統的貨物貿易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這一現狀制約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順差過大
21世紀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在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增長的同時產生的巨額貿易順差也開始引起關注。2004年中國貿易順差為321億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2311億美元,是2004年的約7.1倍。貿易順差的增長趨勢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內外失衡,國內消費水平不足,產能相對過剩,過剩產品通過出口流向國外,而外匯大量流入導致外匯儲備規模急劇擴大進而影響中國貨幣市場的平衡。
(三)貿易摩擦不斷
截至2012年,中國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嚴重。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中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數量占全球的35%以上。除了數量上的增加,遭受到貿易摩擦商品的種類也不斷擴大,從紡織品、農產品、化工產品到半導體、機電產品在內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品多達4000多種。貿易摩擦的手段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性貿易壁壘。
(四)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失衡
現今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東部、南部整體比西部、北部發達的現狀。由于地理、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原因,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較早且交通便利,故吸引外資較多,對外貿易發展相對較快,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承擔主要的角色,而西部對外貿易與之差距較大(見表3)。
三、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建議
(一)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
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雖然已經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工業制成品的轉變。但總體來說,我國現階段的出口商品結構仍不夠合理,表現為出口的產品大多附加值較低。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全球化進程中來,我國的人力資源等相對優勢不斷降低。提高我國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技術水平,實現發展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實現主要出口粗加工、低附加值商品出口向精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是實現我國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進口方面,不僅要引進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還要大量引進專利和專有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但不能過于依賴引進技術,否則我國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容易受制于人。
(二)完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
完善對外貿易促進政策,提高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降低出口企業的相關風險。促進貿易與產業結合,建立出口增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加快進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大高新技術和先進加工制造設備的進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積極擴大海外市場,避免出口市場的過度集中,從而有效避免因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及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
(三)重視專業人才培養
鑒于我國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要,企業應高度重視員工培訓體系的建設,加強員工對先進技術的學習,與高校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的系統培訓,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梁貞貞.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對策[J].科技故事博覽,2009(10).
[2] 胡乃文,殷獻民.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對策[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2).
[3] 胡曉穎.金融危機環境下中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9).
[4]裴長洪,盛逖.中國進出口貿易不平衡及其調整戰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7(4).
[5] 國家統計局.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3年秋季)[R].2013.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