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據報道,2014年部分省市的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有所減少,公務員熱似乎在降溫。然而在民國初期,袁世凱執政時曾舉行過幾屆全國的“公務員考試”,著實火爆了一把。他們的“國考”主要是選拔縣知事,也就是縣長。
1914年針對當時縣知事任用良莠混雜,基層吏治日益敗壞的實際,民國政府決定在全國范圍內考選縣知事,以澄清基層吏治,加強中央集權,這項活動被稱為“縣知事試驗”。
民國政府非常重視這個“縣知事試驗”,專門制定了《知事試驗暫行條例》《知事任用暫行條例》等法規條例,組織了專門的考試委員會,在全國大舉宣傳,似有廣納賢才之勢。他們出臺了考試辦法,規定了報名條件,其中年齡規定必須年滿30周歲以上,對學歷也有詳盡要求。
整個知事試驗分四次考試:一、甄錄試,主考論文;二、第一試,考現行法令解釋、國家條約之大要;三、第二試,考地方行政之策問、設案之判斷、草擬文牘;四,口試,就地方民情風俗習慣及其經驗設為問答。考試實行層層淘汰制,各科以60分為及格,平均滿80分以上者為甲等,70分以上者為乙等,60分以上者為丙等,取甲乙等者依條例辦理任用,取列丙等者送入官吏講習所,畢業后根據成績再行分配。
民國政府公開召考“縣長”一事公開后,在當時可謂轟動至極,都想一試身手,謀個“七品芝麻官”光宗耀祖,最多的一屆報名者竟達到了一萬多人,和我們這些年的公務員考試比,也毫不遜色,這其中難免發生不少趣聞軼事。
嚴禁夾帶,仍有作弊者
眾所周知,“國考”事關每個考生的前途命運,考場紀律是相當嚴的。試題發下后,便有一警官舉個警示牌進來,上面寫著“嚴搜夾袋”四字,字大如斗。過一會兒,又有一監場委員進來說:“各位不要再有僥幸心理,昨天搜出了不少夾袋,被扣考至17人之多,諸君皆為有用之人材,千萬不可再有此等情事,自誤功名。如有夾袋,一經搜出,定行扣考,千萬留神。”
考生們開始伏案構思作答。忽然監場委員大呼:“此人有夾袋,速扣其卷,逐出之!”眾考生皆抬頭,愕然一看,是一個老先生,剛偷窺了一下小抄,就被監場一眼盯上。這位老先生還在微笑,像是不明白監場的意思,直到過來一個警官將他的卷子夾袋扣留,把他推搡出考場,老先生這才含淚而去。
另外一場考試,有一人拿到卷子后,從腰間取出一束紙抄,細字斜行,寫得密密麻麻。剛一拿出還沒來得及偷看,就被監場發現,于是來搜取。那人開始還強辯,說并非夾帶,手按著紙,不讓監場拿去。看到實在不行了,只得和顏悅色,連連作揖,向監場哀求饒恕一次。正當他作揖之時,進來了一警察說:“先生今且去,下次再來吧。”此公才失魂落魄而去。還有一人在廁所偷閱文稿,也被巡警搜獲扣考。此后眾考生都有所警畏,再也不敢犯了。
封閉式考試,其間管面包
每次考試,早晨五點多鐘,考生就陸續而來,都是乘人力車,年歲老少不一,衣服華樸各異,南腔北調并為一場,氣象迥別。六點多鐘開始入場,八點多鐘封門,題紙發下后,大家執筆作答。諸位考生在構思時,神態腔調迥異,哼哼嗡嗡,猶蚊子蒼蠅,還有吃吃作笑者,粗聲細氣,環繞考場。
突然,各種“好聲音”都停止了,原來到了11點供應面包來了。這些面包有一半夾糖,有一半夾肉,制法干凈,夾糖的吃起來甜美,夾肉的則肉僅一片,薄如紙片,比飯館冷葷碟中物還要玲瓏漂亮。面包吃完,則熱茶伺候。有大小解者,隨以巡警同去。
上述完畢,“好聲音”又開始,答卷結束后,考生魚貫而出,有警官收卷。一考生出場后,便大嚷:“真真苦惱死了,坐處也不寬;面包也不夠吃;要吃茶,沒有泡好;要小解,偏偏有個巡警跟班。”大家聽了,哄笑而去。
口試最后一關,問題五花八門
口試,應該是現在的面試,按照知事試驗章程,需要詢問地方人情風俗習慣。考試委員詢問時,也頗多趣語。有一位考生履歷紙上寫著供職禮部,考試委員卻問:“你曾供職學部么?”看來是故意的,防其有假冒。該考生答道:“非學部,乃禮部也。”另有一人,是宜興人,委員特問:“宜興出好陶器,近來陶器銷路如何?”該考生乃歷舉陶器情形以對。又有一位是常熟人,委員就問:“翁常熟(翁同龢)后人如何?”此君乃歷舉其家世及其后裔之狀況以對。看似無聊,實則是一次真刀實槍的考驗。
另外,口試還特別注重考生有沒有做官經歷。一考生入場后,有三個委員,高高在上,先由首席委員發問:“你做過議員?”那人說:“是。”諸委員均搖搖頭,又問:“你從前沒有做過官么?”那人答:“沒有。”諸委員又搖搖頭,又問:“你是何時由東洋畢業,及何時回國的?”那人答:“我是宣統三年畢業,當年七月回國的。”又問:“你在東洋共有幾年?”那人答:“六年。”又問:“你畢業回來,都做些甚么事?”那人答:“曾在南京做過參議員。”諸委員一聽還是參議員,不是他們想要的人,都搖著頭說:“問完了,請去吧。”那人失望而去。看似繁瑣,實則考問心切,選賢至真。
錄取重工作經歷,誘發抗議
第一屆知事試驗總榜揭曉后,參考的畢業生多,落第也多,而有地方工作經歷者大都被錄取了。這為什么呢?其實這是民國政府當時的考選宗旨,政府認為地方行政事務繁雜,沒有吏治經驗恐難勝任,于是在錄取時似乎偏向了有經驗的人,口試分都給得很高。本來前期的甄錄試、第一和第二試因為考試內容主要以法律試題為主,這使得畢業生們占了上風,然而口試卻來了個大翻盤。原來考委會在計算分數時,把前三試的平均分數再與口試的分數合并折半計算,使前者的優勢分給弱化了,后者口試分加強了,就出現了這個局面。
畢業生們看出了門道,于是參考的600多名畢業生憤慨上書考委會委員長,對民國政府如此錄取方式提出抗議。他們呼吁:政府須知學生遠道來京,其中大多是貧寒之士,典衣賣地才籌得路費來京應試,誰料盡受其騙。為此,請求政府大發慈悲,將工作經歷一項資格刪去,則寒士幸甚!全國學生幸甚!然而這次抗議也沒有多大的作用,最后還是不了了之。
民國初期的“縣知事試驗”從1914年到1915年,共舉行了4屆,當時全國共有1643個縣,參加考試及格者2805人,而保薦免試者卻達到了3492人,錄取總數為6297人,每縣平均錄取近4人。這次“縣知事試驗”,主要針對“縣長”這一職位進行專門公開考試選拔,是現代文官考試的首次嘗試,在中國選官制度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后來的政府乃至今天的公務員考試都提供了制度方面的借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