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送禮的習慣,但是過去送禮也有許多過份的講究,否則就是禮數不周。
1.不能送鐘表。鐘是終的諧音,給人送鐘,就等于盼著人死。
2.不能送鞋。鞋是邪的諧音,給人送鞋,就等于送去邪氣。
3.不能送傘。傘是散的諧音,若將傘作為禮物相送,將意味著日后分手或離散。
4.不能送梨和李子。梨和李子是離的諧音,送人這兩樣水果將意味著日后有分離的危險。
5.不能送蠟燭。蠟燭是祭祀亡人用的,故此,不能作為禮物送人。
6.不能送布娃娃。布娃娃屬于小人,久放家中容易招回邪靈,給家里帶來不安。
7.不能送人來歷不明的石頭。有些看似觀賞石,但是有說法認為,石頭容易附著邪靈,送給朋友不吉利。
端午節系長命鎖的來歷
長命鎖來源于古時的長命索。長命索,古稱“長命縷”,又稱“五色縷”,原是一種五色絲繩,為過端午節時的門戶飾物。后用于纏臂,以示辟邪。民間早有端午節掃五毒(蟾蜍、蜈蚣、蜥蜴、蝎子、蛇)的習俗,人們多于五月初五舉行各種辟惡除穢禳兇的儀式或活動,期盼不受五毒侵害,不使病魔纏身,向往長命百歲。系“五色縷”顯然也是人們表達美好愿望的方式,期盼健康長壽。因此,五色縷被稱為“長命縷”“長命索”。
其實,端午節系長命縷的習俗,在東漢時就有,只是在南北朝以前,這一風俗可能僅流行于今江漢地區。到了唐代,端午節系長命縷的風俗在全國各地盛行。宋代的宮廷有將長命縷賜百官的習慣。到了明代,據田藝衡《留青日札》記載,“長命縷”可能僅指嬰兒周歲時系在頭發上的五色絲繩,而“長命索”已作為專門的兒童頸飾,而且,不僅僅局限于端午節佩戴,已成為孩童的常佩頸飾。
火柴非“洋火”
近代中國,洋貨大量輸入,許多都被冠以“洋”字,與千家萬戶有著密切聯系的火柴則被稱為“洋火”。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火柴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
北宋的翰林學士陶穀曾經寫過一本《清異錄》的書,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夜中有急,苦于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
書中記載的名為“引光奴”“火寸”的東西,是用長不過寸許的杉木條制成的,上面涂有硫磺,可以用來引火。很顯然,從它的形制和功能來看,這與后來用磷制成的火柴大同小異,稱它是原始火柴是沒有問題的。此物出現之后,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在汴京等大城市有著很大市場,后來成為商品投放市場。
到了宋元之際,火柴的生產技術已經流傳到了其他城市。
在國外,直到16世紀才出現類似的硫磺制成的火柴。現代意義上的火柴則是英國人發明的,后來經瑞典人改造,成為只有在涂磷的表面才可以燃燒的安全火柴。這種火柴在清末傳入中國后,迅速在民間普及,從而讓人們產生了火柴是“洋貨”的假象。 (文/劉玉琪)
披“袈裟”為何露手臂
“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著裝,可僧人穿袈裟為何要露出一只胳膊?
相傳,有一名叫慧可的儒生,非常篤信佛教,對佛教祖師達摩的修煉之術十分傾慕,便追隨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修行佛法,并侍奉在達摩身旁。但達摩一直覺得慧可對佛法不夠虔誠,并且認為他修行的毅力不夠堅定。因此慧可一直都沒有得到達摩的真傳。
有一年冬天,達摩閉關修煉,慧可就一直站在外面等候。忽然,天上飄起鵝毛大雪,但慧可依然站在那里。第二天,達摩結束閉關狀態,看到慧可身上落滿雪花,像個雪人一樣站在那里,就問他為什么站在那里不走,慧可說自己很希望得到達摩的真傳,但達摩為了考驗慧可修佛的心意,故意說:“若你想得到真傳,須天降紅雪。”慧可聽到此話,想也不想便拔出刀,斬斷自己的左臂,地上的雪瞬間便被染紅。達摩深受感動,決定將佛法親自傳給慧可。
從此,為了紀念慧可為求真傳立雪斷臂的事跡,后人在少林寺建立了一座立雪亭,并且讓后來弟子穿袈裟時露出一條胳膊,以示對慧可的紀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