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
(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眾所周知,一部戲劇只有呈現在舞臺上,面對觀眾演出的時候,才能稱其為戲劇藝術。在戲劇藝術中,當然最根本的基礎離不開劇本,正所謂“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可是,只有劇本還遠遠不夠,那只能是戲劇文學。只有當劇本經過導演的舞臺處理,讓演員把劇中的人物(即角色)活生生地在觀眾面前刻畫出來,并與觀眾相互交流,引起觀眾共鳴的時候,才算完成了一部戲劇的創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演員個人表演技術是戲劇藝術的核心。”(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語)
無論古今中外,哪一種藝術流派都逃不出這一客觀法則。被國外稱之為梅(蘭芳)派的中國戲曲寫意戲劇體系也好,前蘇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戲劇體系也罷,還是德國的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的戲劇體系,無一例外都是靠演員的表演來完成戲劇藝術的。由此可見,演員在戲劇藝術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那么,演員又應如何在戲劇藝術中發揮重要作用呢?關鍵是完成角色創造。
要創造出有血有肉的活靈活現的角色(即劇中人物),首先要讀懂吃透劇本,在導演的幫助下對角色進行深入的分析,對角色所處的特殊環境、角色與角色相互間的關系、角色的性格特點等等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才能開始在舞臺上進行二度創作。創作就不是簡單的模仿,不同的演員因其各自的藝術修養、文化程度、生活經歷不同,對角色會有截然不同的認知與把握,也就是說,對同一個劇本中的同一個人物,不同的演員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把握,會有不同的表現方法,究竟孰優孰劣,就完全靠演員的功力了。
那么,什么是演員的功力?演員的功力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我想,演員的功力就是塑造角色的功夫和力度,也就是演員精湛的表演技巧,努力達到演員與角色的合二而一。當然,不同的戲劇流派對此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從現實主義的戲劇角度出發,這似乎是一條鐵的規律,勿庸置疑。對演員起碼的要求是要做到“形神兼備”,“形”即要接近角色的外部特征,包括身高、體態、相貌、肢體動作等;神強調內在的精神世界(神),即思維、情感、心態等諸方面與角色相處的環境、氛圍相一致。一個技巧高超的演員,應該也能夠做到“形神兼備”。從“形”上說,要做到“似”是很難的,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粒相同的砂子,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長相相同的人,即使是雙胞胎,經過仔細辨認,人們還是能夠把他們區分開來的。如果是演歷史人物或魔幻人物還好辦些,因為人們都沒見過他們,你把他演成啥樣就是啥樣。若是演現實中的人物就不太好辦了,特別是一個時期以來出現的“領袖熱”、“英模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這些領袖人物雖已辭世多年,但他們的音容笑貌依然縈繞在人們的腦海里,他們的各種照片隨處可見;任長霞、牛玉儒、孔繁森等英模人物的形象在電視上反復出現,人們早已熟記于心。你要在舞臺上再現他們,即便是那些特型演員自身條件再好,化妝師手段再高,也很難做到完全的“形似”。這時候,追求“神似”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看到過不少扮演毛澤東的演員,有的經過化妝,外形上的確很像,但往往是只具備一個空空的外表,眼神里缺乏毛澤東的睿智和深邃,能像唐國強那樣“神似”的就很是難能可貴了,他演的毛澤東得到了大多數觀眾的認可。
要想做到“形神兼備”離不開演員的深厚功力。表演功力的深厚,一是靠演員過硬的基本功訓練,包括形體訓練、塑形訓練、發聲訓練以及面部肌肉訓練等,有了這些,在創造角色時就能得心應手,利用手勢與聲音之間、聲音于字句之間、字句與思想之間、意志與行動之間的有機協調,通過心理力量與形體力量的完美結合,把角色刻畫得淋漓盡致。一個表演藝術高超的演員能夠做到:消除身體器官對心理作用的阻力,在內心沖動(神)到外部反應(形)之間的時間推移中得到自由,從而這種內心沖動就已成為外部的反應。二是靠演員不斷的藝術積累和文化修養。藝術積累來源于藝術實踐,文化修養的范疇則十分廣泛,一個優秀的演員知識要廣博,即便是名牌戲劇院校表演系的畢業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演出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有了這些,你才能在拿到一個劇本之后,對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在表演時有自己獨特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