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
(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東北戲劇小品作為一種幽默的舞臺藝術形式,已經成為各種晚會不可缺少的節目。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小品登陸央視春晚,逐漸取代了相聲在語言類節目中的統治地位,到了90年代,一批有代表性的東北小品演員躥紅,小品正式成為各種電視晚會的“主菜”。在經歷了巔峰的輝煌之后,觀眾的“笑點”越來越高,對小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而創作乏力、題材單一、笑料低俗等窘況,卻使小品難以完全滿足觀眾們的審美需求。于是,東北戲劇小品陷入了低谷。呈現出一種無以為繼的疲態。
東北是戲劇小品重鎮,不僅有眾多的小品演員,還有一股成熟的、頗具實力的小品創作力量。春晚效應將東北戲劇小品帶向全國,但同時也無形中讓小品藝術的表現形式走上了一條相對狹窄的道路。如今,許多人眼中的戲劇小品與搞笑畫上了等號,沒有足夠的笑料仿佛就不是小品。理解上的誤區,限制了戲劇小品的發展,也讓戲劇小品創作失掉了更豐富的元素,甚至遠離了生活本質。
東北三省的戲劇小品近幾年來以趙本山的作品為代表,包括趙本山團隊近年來興起的劉老根大舞臺專門的表演二人轉,這又是舞臺上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趙本山小品的表現夸張,而春晚的小品表現則更強調主題的時代化,一般都與這一年中熱門話題有關,與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有關,表現手段特別生活化,每一年都會從小品中出現一些流行的新詞,比如“不差錢兒”等。其他的戲劇小品表演風格比較固定化,如潘長江的音樂小品,黃宏的“情感”化小品,趙本山的“土老冒系列”、“忽悠系列”、“白云黑土系列”等等。
這些東北戲劇小品成為了春晚小品的主流,很多優秀的新人難以出現。東北戲劇小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白具有東北人特有的豪爽淳樸的風格,歇后語、俗語使用比較多。在現代社會壓力巨大的大環境下,無異于一縷清風,給人們帶來一種快樂。東北戲劇小品大多以農村生活和社會新現象為題材,再加入風趣幽默的元素,帶給人放松的視覺效果。
東北的方言具有質樸、實在、粗獷、直白的特點,另外還具有詼諧、幽默、俏皮的特征,這是東北語言在戲劇小品中的亮點和吸引力。另外,東北語言具有強烈的情感性,語速相對遲緩,語音、語氣較重,語調高低升降變化較為豐富,這都是東北小品情感外化的一種語言形式。觀眾可以通過小品演員的表演感受到純正的被演員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東北語言藝術。
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藝術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生活。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文化不斷交融,特別在“全球化”時代語境下,地域間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這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盡管如此,依賴地域語言興起的特定的藝術表現形式卻并未受到沖擊,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電視臺舉辦的一屆又一屆的電視小品大賽,使方言戲劇小品走進千家萬戶,深得觀眾喜愛。同時隨著各種文化節的舉辦,小品藝術也搬上了百姓的生活舞臺,這又為東北方言小品擴展了廣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東北小品未受挑戰反而更加欣欣向榮。
東北小品的發展前景是不容懷疑的,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寬闊的社會舞臺。但東北小品藝術也須講究人文內涵、文化品位和審美格調。即小品不能單純地給觀眾帶來愉悅和歡笑,應給觀眾以更多有益的思想啟迪和人生感悟;不能要給人們帶來視聽的快感,而且要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美感。笑是需要的,但僅止于笑而不知為何要笑,就不對了;快感也是需要的,但僅止于快感而不上升為心靈的美感,就不能達到審美境界提升的目的。
我們就有充足的理由要求東北戲劇小品堅持思想和藝術性的正確導向,堅持應有的人文內涵、文化品位和審美格調,盡可能地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在反映社會現象的同時,東北小品的創作和演出應力求風格多樣化,使之“小藝術豐富大生活”,讓觀眾在開心之余有所反思,有所反響。這樣東北戲劇小品才能沿著市場化、大眾化的道路乘勝前行,這樣才能深入民心,永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