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慈婷
《洛麗塔》是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代表作品。作品中絕大多數的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文章通過對主要人物亨伯特、洛麗塔的命運主線展開分析,在失衡的人格,悲劇的人生中詮釋悲劇發生的背景以及更深層次的原因。該小說淡化了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是非,虛構了一個理想中的情愛世界,展現出一段似乎與道德無關的悲情故事。本文就從男女主人公生活的遭遇中來分析他們的人格悲劇。
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是為特立獨行的文學大師,一生著作頗豐,但真正奠定他文學大家地位的卻是備受爭議的小說《洛麗塔》,《洛麗塔》以其怪異的創作風格,超凡的敘述角度,在國際文壇上大獲贊譽。該小說曾被列為二戰以來影響世界的“百部作品之一”。《洛麗塔》主要描寫繼父與繼女之間的“不倫之戀”,因而也一度遭禁。人們對它的評論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文明的發展,人們開始重新的審視這部備受爭議的作品。但是經過時間的洗禮,其文學價值大放異彩。在作品中作者建構的世界中,命運捉弄了亨伯特、洛麗塔等人,他們以愛情的名義做出超出理性的瘋狂行為將自己推向悲劇的結局。
《洛麗塔》作為一部畸形之戀的不朽之作,發表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作品主要描寫一個中年男子對一個12歲的“性感少女”的迷戀。并最終在瘋狂的迷亂中付出生命的亂倫故事,這個令人唏噓不已的故事承載不了當地社會對道德的期望值,也承載不了主人公亨伯特與洛麗塔的感情與生命的重量。因此,悲劇的結尾是其必然的結局。納博科夫用男主人公在生命最后時刻的自述建構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出了一廂情愿意亂情迷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命運悲劇。納博科夫認為這部虛幻的小說不需要用道德進行探究和評價。
《洛麗塔》又稱《白人鰥夫的自白》,主要的內容是男主人翁亨伯特用自述的方式在獄中寫下的懺悔錄,他在彌留人間的50多天時間里用第一人稱追憶了他整個人生的歷程,亨伯特出生在歐洲的一個富裕家庭,早年喪母,在眾人的寵愛下長大,因為童年時愛情的經歷,使他成了一個不折不扣心理變態的“戀童癖”,對9到14歲的少女尤為的迷戀。再后來,在美國的房東家里,他一廂情愿愛上了房東12歲的少女。為了接近這位美麗的性感少女,亨伯特違心娶了迷戀他的黑茲夫人,成為了洛麗塔的繼父。黑茲夫人死于一場意外后,12歲的洛麗塔與繼父相依為命,亨伯特如愿以償的以監護人的身份帶著洛麗塔驅車游走美國。亨伯特壓抑著內心的焦躁的欲望在一直設想猥瑣洛麗塔,但最終卻在洛麗塔的引誘下在“著魔獵人”旅館如愿以償。后來洛麗塔同另外一個男子出走,亨伯特瘋狂的尋找無果后放棄了。直到三年之后,亨伯特收到洛麗塔的來信,兩人才有機會見一面,此時的洛麗塔以身懷六甲,并且婉拒了亨伯特重新生活的請求。失望之余的亨伯特槍殺了當年誘惑洛麗塔的仇人,最終一人被殺,一人被毀。
洛麗塔悲劇的命運是令人惋惜的,但是這樣的結尾最能讓所有一切違背道德、違背發展規律的現象最終歸于平淡。女主翁洛麗塔是文中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因為她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別人強加到自己身上的。
在洛麗塔成長過程中,我們看出太多不符合洛麗塔生活的經歷在她的身上悄然無息的發生著。單親家庭長大的她,有著屬于那個時代特有的叛逆痕跡。12歲的年紀,被繼父盯上。在游走美國的過程中,想要借助奎迪離開惡魔的繼父,卻被奎迪逼迫拍色情電影。她的悲劇命運可以說是被人從一個火坑推到另外一個火坑中。對于洛麗塔的悲劇來說,亨伯特是直接造成洛麗塔悲劇的主要原因,而實際來說,她的悲劇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
1.家庭因素
單親家庭的長大的洛麗塔對父親的理解是空白的,年幼的她只能通過幻想去填充她內心渴求的父愛。且常常把虛幻的父愛與現實母親的自私相對比,久而久之使得母女關系惡化。盲目的渴望得到父愛使得洛麗塔做出許多錯誤的判斷和幼稚的決定。亨伯特的出現滿足了她對父親的幻想,因此,她總是無時無刻的想方設法的想要引起亨伯特的注意,亨伯特的儒雅和紳士滿足了洛麗塔對父親所有的幻想。但是她并不知道這個儒雅的父親形象是個戀童癖,而且早已無法自拔的愛上了自己。可以說,洛麗塔的悲劇離不開她的家庭原因,父愛的缺失造成了洛麗塔性格的缺陷,缺陷的人格使得年幼的洛麗塔辨別倫理和道德,因此,家庭的因素造就了洛麗塔的悲劇。
2.社會的因素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后的美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大量的商品被投放到市場,傳媒的發展特別是電視、電影對美國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崇尚物質、貪圖享樂、物質至上、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極大的影響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生活在那個年代下的洛麗塔不可免俗的深受那個時代的影響,12歲的年紀正處于性格養成的時期,作為那個時代年輕人的代表,她一味的追求物質的享受,而父愛形象的亨伯特能夠滿足她一切的物質要求,并且12歲的洛麗塔的意識根本辨別不了性愛意味著什么,因此她甘心情愿的與之媾合。并且對于當時的美國,教育機構只是按照照抄照搬理論,忽視了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的培養。作品中,孩子們去參加夏令營便是對美國教育有利的控訴。從這部分可以看出,洛麗塔命運的悲劇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由她自己錯誤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造成的。
洛麗塔的生命中,雖有被人捧到天上的寵愛,但是這種違背倫理的愛壓抑著洛麗塔,讓她漸漸明白的意識充滿著煎熬和道德的拷問。一再遇人不淑,使得她最后尋得歸宿后卻因難產而喪失年輕的生命,應該說,難產對洛麗塔來說只是一個死亡的手段,違背倫理道德只有回歸死亡,一切才能回歸本源。
1.強加的愛情
在洛麗塔的意識里,亨伯特是充當的父親的角色,亨伯特的學識、儒雅紳士都滿足了洛麗塔對父親的幻想,可是幻想的父親給予洛麗塔的不是親情而是愛情。思想淺薄的洛麗塔并沒有意識到這種亂倫的關系,而是用性獲得物質的滿足和亨伯特的關愛。隨著漫游美國,她開始逐漸意識到這種不堪的亂倫關系并試圖想要逃離,此時的洛麗塔面對的是內心的矛盾掙扎與道德的拷問,在不撲朔迷離的感情世界中,她無處安身立命,只是受人擺布。在這段茍且偷生的日子里,她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愛情軟禁著。并且這不倫之戀的愛情把她推向命運的悲劇。
2.自愿的愛情
奎迪是洛麗塔短暫一生中唯一愛過的男人,在奎迪的幫助下,洛麗塔成功的逃離的亨伯特。奎迪的儒雅使得洛麗塔著迷,不同的是,她對奎迪的是愛情,她本以為能夠與奎迪重獲新生。但是奎迪營救洛麗塔是一個陰謀,奎迪只是用洛麗塔去拍情色電影。在拒絕了奎迪后,奎迪也拒絕了她。洛麗塔從此以后一無所有,飽嘗了人間的艱辛與痛苦。如果把亨伯特占有和奎迪的利用稱之為愛情的話,這兩種愛情是有本質區別的,亨伯特占有的愛情是洛麗塔憎恨的愛情,而對于奎迪來說,這個變態的男人是洛麗塔短暫一生最愛的男人,即便是奎迪玩弄了她,拋棄了她,可是洛麗塔還依然愛著他。這單戀的愛情是自愿的,但是也是這自愿的愛情把洛麗塔從一個深淵推向另外一個深淵。
性格的養成與自身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亨伯特性格的形成離不開其兒時經歷。亨伯特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環境養成了他想要得到一切的性格,而這種生活在他13歲時發生了變化,亨伯特在13歲時與安娜貝爾戀愛了,他一直想要得到安娜貝爾,奈何沒有時機,經過兩次失敗的性經歷又遭遇安娜貝爾猝死后,他受盡了打擊。此時的打擊并非完全來自于他年少的愛情,更多的是他沒能及時得到他想要的性欲,正是這種慘敗的愛情經歷造成了他扭曲的愛情觀,也造成了命運的悲劇。
“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從文中的第一句話便交代了亨伯特對12歲少女的如癡如醉的迷戀。事實上亨伯特對洛麗塔的那種變態的邪惡情欲來自于他年少時失敗的性經歷。在讀者看來,亨伯特在他與安娜貝爾戀愛中,亨伯特就是一個旁觀者,看不出二人的感情,看到的只是兩位年少的少年對性的好奇,但事實上,在與安娜貝爾的戀愛經歷,使得亨伯特終身都飽受這種痛苦,這些兒時的經歷使得給亨伯特以后的人生有了陰影。從文中便可以看到:“盡管我看上去很有男子氣概,但實際上卻非常膽怯。一想到要碰上什么非常下流不快的事,我的浪漫的心靈就變得冰冷粘濕,不住顫抖。那些下流的海怪”。與安娜貝爾的遺憾中,使得亨伯特養成了“戀童癖”的嗜好,并且也是這種不合乎道德、不合乎倫理的愛情觀造成了他悲劇命運的結局,同時這種畸形的性格也把一個無辜的少女推向悲劇的命運。
亨伯特的性格常常怪誕的讓人捉摸不透,表現出來的便是他的情緒常常極度緊張,究其根源與他幼年時的性經歷有關,同時也正是這些心理陰影和內心的壓抑才使得成年之后的亨伯特為什么會有戀童癖的嗜好了,亨伯特完美的夢想被現實打破之后彌留的陰影時時刻刻纏繞著他,并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他這種陰影在腦海中一遍遍的增強,并最終把這種幻想付諸于行動,最終也造成了他悲劇的人生。
道德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妄想逾越道德之上。不倫之戀在是不被當時正統的社會道德所接受,因此,其悲劇的結局是必然的。童年的經歷使得亨伯特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但是也正是這條不歸路讓眾多無辜的人也受盡折磨。
結束婚姻的亨伯特去美國繼承遺產,想要開始新的生活,但是他未料到的是生活的拐角處總是“驚喜”,在寄居的黑茲夫人家里,他看到了房東12歲的女兒,并且無法自拔的愛上了這個小魔女。“那是一個同樣的孩子——同樣的少女,同樣的蜜蜂樣的肩膀,同樣像綢子一樣柔嫩的脊背,同樣的一頭栗色長發”。“帶著敬畏與喜悅,我又看見她可愛緊繃的小腹,我的嘴剛剛還停在上面,還有那不曾承受的小屁股”。從亨伯特的自言自語中可以看出他對9到14少女的迷戀是真摯的,并且這種毫無克制的愛戀已經達到了變態的程度,他自己常常幻想著猥褻洛麗塔,但卻又經受著無盡的煎熬。在外人看來,他有著正當的職業,幽默健談、儒雅紳士,是一位德才兼備的紳士,事實上,他內心對小女孩的迷戀使他變得焦躁與不安。為了接近洛麗塔和掩蓋自己的怪癖,他違心的娶了黑茲夫人。在成為洛麗塔的繼父后,他并沒有如愿以償的接近自己的小魔女,在內心極度的焦慮中他強壓自己的病態行為。黑茲夫人的意外死亡,讓亨伯特重新燃起了接近洛麗塔的希望。可以說,在從夏令營中接走洛麗塔游走美國的這段時間內亨伯特是享受的、迷戀的、但同時也是縱容的。內心的壓抑終于在車站旅館內得到釋放,但是亨伯特卻又在旅途中受盡了煎熬。在漂泊中,他用金錢控制洛麗塔,同時輾轉在各個旅館來逃避人的注意,他對所有的人都編制謊言,在這種無望的戀愛中讀者看到了亨伯特為尋求自己的精神戀愛而苦苦掙扎的軟弱與無奈。他違背道德的畸戀行為在激起憤慨的同時也讓人徒增憐憫,即使讀者看到了違背世俗的不倫之戀,但是亨伯特的無助、脆弱、敏感讓人不忍指責。但是無論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愛多么真摯與深情,但是這種亂倫之戀本質上是絕望的,這種絕望不僅來自社會道德的不容、洛麗塔的反抗,更來自于亨伯特內心小魔女的定義,他無法控制洛麗塔的成長,同時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占有的并不是洛麗塔而是他內心的創造物。此時的亨伯特是罪惡的,他為了滿足內心齷齪的戀童癖欲望,而毀掉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的一生。這種不被社會大眾接受的畸戀,只有最終回歸死亡才能讓一切回歸原點,因此,亨伯特的悲劇結局是必然的。
綜上所述: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用畸戀向人們昭示道德意義下的正統思想,同時也從男女主人公的悲劇結局中來窺探人的成長與性格的關系。亨伯特在畸形的思想下愛錯了對象,洛麗塔則在無知與輕浮中斷送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中不倫之戀的背后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傷感與對命運深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