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陳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0)
張谷英村地理環境可以稱得上典型的山清水秀,張谷英整個村落被北面、東面與西面的三座山脈所圍繞,只有南部稍稍開口,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理位置相對隱蔽,有避世幽境的條件。兩條河流穿過村莊內部,分別是南北走向的渭溪河與東西走向的玉帶河,村莊主要分布在河流交匯的東北方向,東北角坐落了一座形似臥龍的山峰,名為“龍形山”。村莊的布局“背山面水”,取勢納氣,是中國傳統自然觀的突出表現,村莊在山水的環抱之中,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背山,使人感覺有依靠,不易受侵犯,增添安全感。面水,則視野開闊,水主財,有吉祥富貴之意。張谷英村在外部環境上充分做到對自然的尊重,順應天道,因地制宜,極力做到天、地、人的和諧相處,是以老莊思想為主導的意識形態的體現。
張谷英村位于山體圍繞的盆地之中,建筑群緊湊連接,屋宇之間連綿不絕,有二里之長。張谷英建筑群由當大門、上新屋、王家塅三大群體組成。整體村落占地五萬多平方米,大小房屋一千七百余間,天井兩百余個,巷道六十余條,堪稱規模宏大。村內房屋以方形布局為主,嚴謹周正,南北進深,東西延展,縱橫交錯,呈現一個“豐”字形結構。采用天井式的布局為框架為特色,高堂深院,由主堂和堂屋形成主要軸線,主堂一般由三到四進堂屋組合而成,在主堂的主軸上東西垂直伸出次軸線,次軸線上又由三到四個堂屋組成。主堂以及次軸線都由數個堂屋組合成各個單元。每個單元又是一個由天井、堂屋、廂房組成的單元,相互之間由巷道和橫廊溝通,它們既是連接貫通之處,又有分隔的作用。每一個單元都將堂屋逐漸升高,采用將地勢抬高的辦法。每一進堂屋也有不同功能,以最后一進為尊,中間設有神龕,用于供奉祖先,以保平安富貴。建筑主體的軸線起到統帥全局的作用,有了軸線,即有了主次內外的區分。主軸線上的房屋較寬大,堂屋兩側的正房和廂房分別為長輩及晚輩所居。
張谷英的建筑除了有明顯的軸線、方向以外、還是一種典型的向心性空間結構,這來源于中國傳統哲學觀的關于宇宙圖式的描繪。它形象的表達了一個空間是具有中心、方向、領域三元素的,對應于結構形式中的點、線、面。古人崇尚“中心”, “中心點”常對應于風水中的“穴”。張谷英建筑群位于三山包圍、玉帶環繞的盆地中,正是天人相交的結合之處。建筑作為村落環境中的片狀空間,是具有明顯封閉性的“面”,作為平面中的塊狀,占有絕對的重要地位。也構成了空間的主體部位。其邊界大到山川、樹林,小到圍墻、籬笆,都按照不同功能需求構成封閉空間。
張谷英村的建筑外觀質樸平淡,以普通硬山頂為主,是民居中經濟實用的一大類,風火山墻可以很好地做到對火災的抵御,防止火災的蔓延。房屋的材質雖顯得平淡無奇,但張谷英人善于因地制宜,他們就地取材,往往用花崗巖奠基,外墻用青磚平砌,磚頭的大小幾乎完全一致,大部分的清磚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但依舊輪廓清晰,完整堅固,其次,磚與磚之間的縫隙也清晰飽滿。屋頂用灰色青瓦,柱子一般用松、樟、楠木,以黑色為主,柱礎用白色花崗巖,與地面顏色材質形成統一整體。
以“天井式”的布局為整個平面框架是張谷英建筑群的顯著的建筑方式,這與南方氣候特點有著直接的關系。南方春夏季節潮濕,夏季悶熱,張谷英的天井為長方形,橫向長,縱向短,因此進風面廣,有很好的通風功能,減少濕熱之感。此外,天井還作為房屋采光的必要部件。由于張谷英建筑群采用橫向延展的布局,房間數量多,連接緊密,所以導致采光不良的問題。天井的出現不僅能使自然光線的射入,而且由于天井小,光線是通過墻面的反射而來的二次光,更為柔和,給人以平靜舒適之感。人們的生活起居都可圍繞著天井完成,古人就是通過天井尋求人、天、地的融會之處,天井將人的視線和思維引向蒼天,堂屋的祖位也正對天井,巧妙的結合了敬天與敬祖的思想行為,天、人、地三者也在視覺上形成直線,從而過渡到心理的認同感。大量天井的設計,使村落經歷了無數次洪水依然完好如初,也是張谷英建筑技術的杰出所在。
幽深曲折的巷道,被人們稱之為房屋的筋脈,也是村落形成的骨架。張谷英村內的巷道有一種半自然半理性的狀態。張谷英共有巷道六十余條,總長一千余米,最長的一條巷道長達七十余米,直通十個高堂。幽深曲折的巷道,既是軸線劃分、功能區分的界限,又是血脈親情的貫通,連接家族長幼的路徑,把各個房屋連接貫通。張家建筑有宏大的規模,屋宇連接緊密,而縱橫交錯的巷道不僅不會導致重大火災,反而能解決這一問題。這也與巷道的狹長的形態有關——當火災發生,村民可以用雙手和雙腳支撐在狹小的巷道的墻壁上,揭掉房頂的瓦片,這樣一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房屋中間頓時變出一道防火帶,火勢便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張谷英人正是發揮著自身的聰慧才使得家園數百年來堅不可摧,家族繁榮興盛。
結語:張谷英村是以血脈關系為紐帶聚居的典型民居。通過建筑的形制維系親情血脈,并且在建筑布局上也體現尊卑之禮,張幼秩序,內外之分。體現“禮制”的秩序,也成為中國傳統聚居空間形成的基礎。在當今強調高效率、重理性的生活環境中,人們更需要有親情聚集的人文環境的滋養,需要建立具有民族凝聚力的居住空間,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要保持對自然環境更尊重,更珍惜的態度以維護共有的家園,建立文明而充滿人性的溫馨家園。
[1] 郭謙.湘贛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 王其鈞.圖說中國古典建筑[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3]何林福,李望生.北方民居[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 柳肅.湖湘建筑[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