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春元 吳 剛 吳 澤 汪 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引言: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主要表現為類型多、頻率高、地域廣、損失大等。據不完全統計,近些年來,不包括地震在內的因地質災害而造成死亡的人數平均每年超過1000人,所帶來的直接經濟財產損失達數百億元[1]。
1.1 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地質災害存在于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質作用及人類活動而引起的。總體來說,地質災害的形成不但與當地的地形地貌、巖體類型、氣候條件有關,而且更重要的是與人類的工程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2]。
1.2 地質災害影響特點: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采空塌陷及泥石流。導致滑坡、崩塌產生的原因主要為:第一,地形地貌的影響;第二,地層巖性的影響;第三,地質構造的影響;第四,地表水及降雨的影響;第五,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采空塌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指地形地貌等,人為因素主要指人為的采空行為。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2.1 易發性分區: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主要是指依照地質災害是否容易產生而進行分區。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分區主要以地質災害的特征及分布狀況為基礎,對其評價主要考慮以下因素:地形地貌、地層巖性、降雨量、人類工程活動的強度。根據以上原則及影響因素,從易發性方面分區可將地質災害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及害非易發區四個區域。
2.2 危險性分區:對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分區主要是依據當地的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從危險性方面對地質災害進行分區主要考慮以下因素:地質災害的規模、密度及頻次、自然條件、地質條件、降雨量及人類工程活動強度等。根據以上方法及影響因素從危險性方面分區可將地質災害分為高危險區、中危險區、低危險區及無危險區四個區域。
針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措施有很多,如避讓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法律措施等,可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一般來說以避讓為主,輔以工程治理,同時加強監測,并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及法律措施。
3.1.1 抗滑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擋墻及抗滑樁,同時也是針對斜坡易發生滑坡災害區域而采取的一種常用的抗滑措施。另外,針對一些滑坡易發區或是高危險區可采取全面建立擋墻的方法以實施抗滑;3.1.2排水措施:水是導致滑坡及崩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斜坡地質災害所要采取的另一措施便是排水,排水措施包括地表排水及地下排水,地表水主要采取攔截及旁引的方法,地下水以減少空隙水壓力為主,但其施工技術要求高、程序復雜,因此排水措施主要研究地表排水;3.1.3減重與加載:減重與加載都是通過對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進行改變而起到防治的作用。減重措施主要用于滑坡后部主滑及牽引區域,注意計算滑坡推力及滑動面的推力。加載措施主要用于滑坡前部,利用填方壓腳的方法加大抗滑能力。
3.2.1 加強預測:針對正進行生產的煤礦特別是小煤礦,采取收集、調查、測量等方法了解其開采范圍、開采強度,分析其易引發地質災害的區域,查明其變形原因及規律,以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預測工作;3.2.2普及災害培訓:轉變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治災理念,將“發現和治理”轉變為“預測及防止”,采取評估、規劃及調查等方法,結合當地具體情況,以合理規劃煤礦的開采范圍及開采手段,并依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對相關企業征收相應的地質環境破壞費用;3.2.3綜合治理:針對已存在破壞的區域要進行綜合治理,如對房屋進行加固處理,建立排水設施、適當搬遷受影響較大的村莊、恢復植被等,同時要對該區域民眾的住宅、學校、醫院等進行整體規劃。
3.3.1 強化地質環境管理: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加強建設地質災害管理機構,并制定相應的地質環境管理要求及防治法規,同時根據各區域實際情況的不同制定適當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則;3.3.2加強監督管理:地質災害不僅嚴重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而且也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災害防治工作的進行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與幫助;3.3.3增強抗災意識:首先要發揮領導的帶頭作用,加強領導干部的抗災意識;其次要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危險區的群眾及監測人員的抗災意識,可適當針對地質災害的防治知識進行培訓;再次可利用媒體,如報刊、電視、廣播等宣傳、普及抗知識,以全面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
結束語:地質災害的產生不僅與自然地質作用有關,更重要的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針對地質災害必須做到嚴格控制、加強預防。在實際的工作當中不但要加強對地質環境的管理,而且還要加強監督管理,同時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抗災意識,以在地質災害產生之后能盡快實施民眾轉移,將損失降到最低,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對人類工程活動進行規范,從而從根本上減少地質災害的產生。
[1]王雁林,郝俊卿,趙法鎖.汶川地震陜西重災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探討[J].災害學.2011,26(04):35-39
[2]馬劍林,陳利瓊,韓軍偉.長距離天然氣管道地質災害風險區劃[J].管道技術與設備.2011,6(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