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
(承德市文物局,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無論政權如何更迭,都以統一全國為mam目標和前提。在中國歷史的風云變幻中,多種多樣的民族和文化不斷沖突和融合,并最終演變成了建立在中華民族博大深遠、和而不同的獨特文化上的統一和諧社會。滿清民族文化源于宋朝、在清朝入關統一中國后發展極速發展,最終共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滿漢民族文化的融合早已從脫離了清朝懷柔政策和新中國優厚民族政策的影響,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的、自發的、大范圍的民族融合運動。在中國東北及北京周邊地區,滿漢民族語文化的融合早已達到了不分彼此的程度。曾經獨屬滿清皇族的行宮——避暑山莊早已沒有滿漢之分,成為吸引無數國人休閑度假的歷史文化勝地;漢語和普通話已成為各族人民溝通交流的最主要工具;穿著旗袍、坎肩早已不再是區分民族的主要依據;豬肉燉粉條、豆包、酸菜等曾經的滿族食品也早已成為漢族人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滿族先人的歷史可以追隨到遙遠的宋朝。那時,“半游牧”的滿族先人女真族就與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的漢族開始了爭奪土地、人口與財富的沖突和斗爭,有仇恨也有和睦,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也不斷沖擊交鋒,滿漢兩族就這樣此消彼長地進步發展著。
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兩位大學士參照蒙古文字母拼創滿文,俗稱老滿文。老滿文在清朝初年一直在八旗和漢人中強制使用,直到清末民國時期逐漸消亡。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將居住在中國東北的女真各部統一起來,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滿族自此形成。
1644年,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下進入山海關,攻占京師,清王朝開始了其在全國范圍內的統治。
清王朝成立后,各民族間的交往融合、尤其是滿漢融合空前活躍,超越了歷史上各朝各代。在中國北方,以滿族、漢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融合為核心,各個少數民族進行著大規模的別開生面的民族文化交流,尤其是作為統治者的滿族與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之間的滿漢民族文化沖突與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滿人從最初的剃發易服到后來的著漢裝、說漢話;從最初的信奉薩滿教、抵制漢族文化到后來的推崇孔子和儒家文化,滿族在不斷的融合中開始向更先進的漢族文化靠攏。而漢族人,從最初的“寧斷頭、不剃頭”到“穿坎肩著旗袍、放棄裹腳”,從最初的滿口之乎者也到后來偶爾的說說“埋汰”、“急眼”“斜乎”和“稀罕”。滿漢民族的不斷融合以漢文化主導地位的確立和滿漢人民的和諧相處而完美收宮。明末清初時,滿族以軍隊和智慧征服了漢族,而清朝建立后,漢族則以其悠久先進的文化征服了這個馬上民族。其實,滿漢民族文化的征服和融合過程,沒有所謂的勝利與失敗,因為兩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兩種文化也都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滿漢之間的不斷沖突和戰爭造成了兩族人口的不斷流動與遷移。滿族是一個人口只有二百萬,兵力只有十幾萬的少數民族政權。勝利入關后,八旗軍分兵把守遼闊的中國疆土,滿族人也逐漸開始與漢族人共同居住、生活,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滿人在與漢人雜居中逐漸吸收和順應了漢民族的文化習俗,漢族也同樣受到滿族的影響:滿族人開始喜歡上了漢族的門神,漢人中也開始喜歡上了滿人的滿洲窗;滿族婦女不裹腳,皇太極曾明令禁止裹足,于是,漢族也取消了裹腳的傳統陋習;滿人受益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漢人也從滿人那里學會了外科接骨術;滿族旗袍因能顯示婦女的曼妙身材而被漢族接受,它現已成為中華民族女性服裝代表而被世界所接受。滿漢雜居影響和改變了滿漢風俗習慣,滿漢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已經基本不分你我。
滿漢之間的民族融合一部分是統治者強制性的,如滿清政府成立之初,要求剃發易服,但更多的則是自然自發的,比如語言。滿人在建立之初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字與文化,并曾經為維持其特有文化而進行過不懈努力。清朝曾經強調漢人必須使用滿語,八旗操練必須使用滿語。但事與愿違,滿人自己的文化、語言和宗教在征服和統治漢人后竟自己逐漸消失。在長達200多年中的統治中,清朝統治者主動漢化,八旗子弟開始接受漢文化教育,官方文件用滿漢雙語發布。到清朝后期,漢語已成為主要通用語言,滿人也已經很少使用滿語。民國建立后幾乎所有的滿族人都放棄了滿語而使用漢語。
不僅語言文化上滿族人在不斷漢化,文化上滿族人也越來越推崇漢族文化。滿人和漢人一樣開始推崇孔子,科舉考試中也逐漸使用漢語作為考試用語。漢人的漢體詩和填詞成為了滿族文人的一大愛好,女真族元好問就是漢體詩寫作的名家,乾隆皇帝更是寫詩高手,僅漢文詩就寫了五萬余首,而滿人中能夠填詞的人也數不勝數,最著名當屬滿洲正黃旗的納蘭性德。漢族悠久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內涵一直吸引滿洲人以及其先人,漢文化也因更多滿人的加入而流光溢彩。
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清政府對滿漢文化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推行的方式,以最有利于國家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治理模式和思想文化來管理國家。順治、康熙、乾隆都非常推崇漢文化,讀漢書、寫漢字、重用漢臣。康熙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族文化,將漢語的傳統經典作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人的必修課。為休閑娛樂,乾隆在宮中常穿漢服,并愛好漢族民間的皮黃演唱藝術,曾通令徽班進京祝壽,由此形成了中國的國粹——京劇。
在清朝統治時期,政治上,清朝積極仿效漢族的官員任用和科舉制度;經濟上,積極推進滿漢居民大雜居,發展朝貢與馬市加強商貿往來,加快滿族由游牧民族向農業民族的轉變,促進滿漢的真正融合;文化上,清代中華民族文化鼎盛發展,清朝滿族皇帝和貴族好學漢文化,清代學者競相追隨,用情于書的風氣并推動整個中華學習文化、崇尚學問的風氣,《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分別在雍正、乾隆年間推出。
滿漢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意義不止在于其推進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更對中華各民族的和諧相處與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
作為中國歷史上統一中國的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元朝只統治了中國七十幾年,而滿清由于主動學習接受更先進的漢文化,得到了漢朝文人百姓的支持,清朝才得以統治中國長達200多年之久。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清朝經濟迅速發展。清政府獎勵墾荒、興修水利,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人口不斷激增。在國內安定統一的基礎上,清政府不斷開疆拓土,為形成和鞏固中國的地域和文化版圖積極貢獻力量,宛然成為了一個擁有一千三百余萬方公里的龐大的超級強國。
滿漢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是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沖撞與融合,其融合和共同發展充分說明了說明中華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國史是多民族共同融合發展的進步史。滿人曾向漢人開放權力,并在文化上融入漢族的傳統,滿就是漢,漢就是滿。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共同發展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共產黨創立和發展了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中華大地上一個空前的、各民族平等、團結的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正在日益顯示出其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
[1]滿漢文化融合中的傳播與交流 華淑蕊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