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剛
(江蘇省常熟市昆承中學 江蘇常熟 215516)
由于中學學生具備一定層次的教育基礎,且個體正處于心智不斷發展健全、主觀判斷力不斷提升的成長期,對生命有一定的認知概念,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引入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實現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本文以初、高中體育教學為例,探析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引入生命教育的積極作用。
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下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學校和教師圍繞生命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身體教育、心理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1]。在體育教學中引入生命教育,可以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
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生命教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存在被體制所制約的可能性[2]。主要體現在:首先,教師的生命教育意識不高,體育教學停留在純粹的體育活動練習,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體育成績,忽視了技能學習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教育,降低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的積極性;其次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選擇性教學,將體育技能的教學做為課程的主要內容,重點練習中學生體育達標的測試項目及中高考的考試項目,對急救知識缺乏重視;最后是學校進行生命教育偏重理論,忽視情境創設的作用,學生對生命的珍貴性缺少直觀感受,降低了生命教學的效果。
根據中學體育新課標提出的學習目標,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的教學目的是實現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并在實際生活中發揮運動技能的作用,因此體育課程在內容設計上與生存技能之間存在密切聯系[3]。為實現中學體育新課標提出的學習目標,中學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以采用課程內容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關注課程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中學體育中的墊上前滾翻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認為這項體育運動過于簡單,沒有練習必要,學習積極性低。這時體育教師可以假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假設某學生在放學路上騎著自行車,意外與電動車或摩托車等交通工具相撞,學生順勢從自行車上摔出,這時如果能夠條件反射地作出前滾翻動作,可以有效減少落地時受到的身體傷害。因為前滾翻要求雙臂抱緊頭部,可以減少學生頭部與路面接觸時的沖撞力,而翻滾動作起到了落地緩沖的效果,減少摔出時的作用力對人體的傷害。”經教師的啟發,學生認識到墊上前滾翻練習的重要性,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又如在高中體育引體向上課程中,體育教師淡化其在期末考核中的重要性,通過結合生活實際的方式引起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如果在實際生活中遭遇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具備一定程度的臂力可以幫助我們高處避險,為等待救援創造條件。”在生命教育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有意識地把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生命教育引入體育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體育技能鍛煉與保護生命安全間的之內在聯系,進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為順應素質教育對提高中學生綜合能力和身心健康的要求,中學體育新課標的課程目標之一是使中學生了解并學會運用基本的體育健康知識。在中學生的校園及日常生活中,存在著遭遇意外受傷、中暑昏厥等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僅依靠醫護人員的專業救治易錯過救治的最佳時機,增加入院后進行治療的難度[4]。為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提高突發事件的救治效果,中學體育教學應提高應急救治知識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地位,重視對學生急救知識的傳授。
中學體育課程的實踐以課外授業為主要授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易因外界環境的變化出現意外情況,教師在采取急救措施之后,可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突發事件急救措施教學。例如在夏季進行室外體育教學時,學生出現中暑后昏厥的情況,教師應安撫周圍學生情緒,將昏厥者抬至通風、陰涼處,松解衣扣,采取平臥姿勢,并將頭部和肩部墊高,以濕毛巾蓋頭,等待校醫務處或120急救到來。昏厥學生被妥善安置之后,教師可適時向其他學生傳授中暑知識:“中暑的時候,人體會有頭痛、嘔吐或暈厥的表現,出現中暑情況時,若中暑程度較輕,中暑者意識清醒,可通過電風扇或飲用含鹽飲料降溫,情況較嚴重者,應立即將其帶至陰涼通風的地方,將頭、肩墊高,身體平躺,松解衣扣,以濕冷毛巾、冰袋等物品幫助降溫。中暑嚴重時可致人死亡,所以一旦發現中暑,應冷靜沉著,采用正確的急救措施進行及時救治,之后等待專業救護人員的到來。”通過適時傳授急救知識,將生命教學引入體育教育中,對學生進行了生存技能的教育,增加學生的急救知識,使學生掌握保護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
在生命教育視野下,通過創設災禍情境,學生可以在實際體驗的過程里將生命教育的成果內化到自己的思想中[5]。例如學校和體育教師可以采用模擬災害逃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并直觀感受災禍發生時的情境,使中學生在進行逃生演習的過程中加深對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體會,樹立并發展尊重生命的意識,達到生命教育的教學目的。
由于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較長,且隨著年齡增長,其自身思想、行為的不斷成熟,大部分初、高中生具備一定的組織性、紀律性和判斷力,針對這一群體進行地震避難演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演習在教室中進行,在演習前,體育教師講解避震方法和校園避震環境,交待各班級的疏散順序、疏散路線和安置區域,提醒學生在避震過程中要沉著冷靜、聽從指揮。廣播發出地震警報,演習開始,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室內避震:在教室避震時切忌盲目向外逃跑,應利用書包、衣物等身邊的工具保護頭部,雙手抱頭躲在課桌下。待一輪“震感”結束,聽從老師指揮有組織地向室外移動,避難目標設置在學校操場。在疏散過程中,教室應提醒學生注意秩序,避免推擠、踩踏現象的發生。到達操場后各班采取下蹲姿勢,預防地震再次發生。待廣播宣布演習結束,各班按秩序回到教室。通過創設災害情境,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避難活動,可以提高學生面對突發災害時互救和自救的能力,同時在經歷災害情境后加深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讓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真正內化于思想、踐行于行為,最終達到在生命教育視野下進行體育教學的目的。
在中學體育教學課程中引入生命教育,是順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方式。中學體育教育通過教學內容與實際運用的結合、重視急救知識的傳授以及突發災禍避難演習等方式,將生命教育引入到體育教學中,充實了中學體育教學的內容,提高了新課標下對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教學效果,達到了樹立、培養和發展中學生的生命意識,幫助其更好地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目的。
[1]林志宏.中學體育中對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學審視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3,8(65):83-84.
[2]王子樸,孫學明,李曉天.中、俄、日、韓學校體育生命安全教育比較[J].山東體育科技,2013,9(5):15-20.
[3]施加友.中學體育教學應重視生命體驗教育[J].當代體育科技,2014,14(1):41-42.
[4]戰明僑,柳青.中小學教師校園應急處置能力培訓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3,8(11):26-27.
[5]魯國斌,蔡春苗.學校體育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價值與途徑[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3,19(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