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峰 劉萍萍
(1.上海海事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1306; 2.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隨著“全面健身運動”在更大范圍上的開展,中國未來的社會體育事業必然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和市場前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盡快走出傳統體育人才培養的誤區,理清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的基本方向,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更多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體育發展的客觀需要。
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首次明確提出了量化指標,“十二五”體育產業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到“十二五”末期,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0.7%,從業人員超過400萬,體育產業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趨勢。但是,與我國社會體育產業高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素質的社會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嚴重缺乏,目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促進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的更好發展,必須重視體育開發、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制定科學的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戰略,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我國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
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10年內,大眾體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達總人口的40%左右”,并確立了每千人配備2~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標準。目前我國的體育人口總數已經順利完成這一目標,若按《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要求,我們目前最少需要70萬左右的體育指導員方面的專業人才。隨著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和全面健身計劃的進一步實施,我國社會體育人口的數量將會不斷上升,在2050年預計將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體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會達到50%~60%,體育人口數量達到7.5億人左右。以德國為例,目前德國的人口總數在8000萬左右,而社會體育工作者就有200萬人,基本達到每40人就有一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在市場需求和培養上的巨大缺口,迫切需要制定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長遠戰略和具體規劃。
目前,關于社會體育的定義還為未完全達成共識,但基本都會將社會體育理念為理解為大眾體育或群眾體育,這是與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相對而言的,而如果想對社會體育進行準確的定義和歸類,又是相對復雜的,因為它幾乎涵蓋了除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以外的所以與體育相關的行業,但是由于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時間較短,諸如老年體育、嬰幼兒體育、農村體育、鄉鎮體育、社區體育、家庭體育等概念都是近年來才引進或孕育出來的,因此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可能存在概念理解不清,人才結構不合理等方面的問題,缺乏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準確定位,容易導致體育專業人才在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上的相對落后或新生種類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缺失。
隨著我國社會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社會體育功能和價值的延伸,社會體育逐漸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對人才需求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化,需要社會培養出多方面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然而在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專業核心培養方向不明確的問題,很多高校或者教育者認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就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忽略了社會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據統計,在高校的應屆畢業生中,學生畢業后從事社會體育的只有30%左右,約40%的學生轉做學校體育教育工作,還有30%上下的畢業生選擇了其他行業,這也反映了我國社會體育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的脫節。由于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培養出來的社會體育人才就業渠道小、就業難度大,加上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社會體育市場需求存在偏差、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擇業標準過高等因素的影響,容易造成社會體育人才培養資源上的浪費,不利于社會體育產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
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為受教育者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一結構的方式。基于社會體育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種種弊端,教育部門以及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與創新。通過對社會體育專業創辦以來多年工作經驗的總結,高校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以下四種模式非常值得借鑒和推廣,特別是分流培養模式、綜合培養模式、訂單培養模式、“T”型人才培養模式等。總之,無論選擇哪種人才培養模式,都應當做到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專業素質為主干,這樣才能培養出集知識、素質、能力于一身并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型社會教育人才。
首先,我國的社會體育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人才的需求結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加上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不同地區社會體育項目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要求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一定要結合市場的需求和社會體育的發展需要確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充分結合本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特點,創辦特色化的專業課程體系。
其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忽視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大學生對社會期望值過高,而就業壓力卻在不斷增大,尤其是當學生缺乏對當前社會發展狀況的清醒認識的時候,容易出現社會體育人才就業難、失業易的問題,這無疑是我國社會體育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對此,教育部門在提高專業教育針對性的基礎上,要在學生就業前開展就業教育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建立與人才市場的溝通制度,及時將了解的市場需求信息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及時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動態。
最后,教育部門還可以加強同政府部門和社會部門的合作,構建“校企合作”教育平臺,積極爭取企業參與社會體育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從而使高校的社會體育課程的設置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實習崗位,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在社會體育專業的理論課教學中,要重點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力度,尤其是對于一些直觀性比較強的課程內容,教育工作者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提高理論知識量的整體輸出,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對教學中的經驗進行不斷的總結和推廣。同時,在技術課的教學上,教育工作者要加大教學設施的投入力度,可以通過先進的同步攝像法教學,對傳統落后的人體示范教法進行補充或替代,這樣有助于學習者更好的掌握正確動作,提高對體育項目的分辨能力。再者,教育部門要重視對社會體育人才考試評分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的系統調整,使得專業考試和人才評價更具合理性、公平性和科學性,能夠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綜合素質進行全面、系統的考核,實現社會體育人才教育與培養工作的不斷改進。此外,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素質,教育部門可以適當減少必修課程,提高選修課的授課比重,重視與邊緣學科的交叉滲透,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從而使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方案更能符合現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
[1]李蕾,胡振東.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實驗課程設置現狀分析與改革[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
[2]郭秀田,崔性赫,張寶華.黑龍江省體育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現狀與發展的研究[J].華章,2010(8).
[3]李平,劉雪光.新時期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趨勢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S2).
[4]周君華.社會需要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對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8).
[5]黃金容,戴朝.關于體育人才培養現狀及發展的思考[J].中國人才,2011(14).
[6]廖慧萍,陸元兆.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