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霞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081)
毽球運動是我國一項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體育活動,毽球運動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產物,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對毽球運動的社會價值及制約其發展的因素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和發展提供借鑒,有助于推動我國傳統體育項目的良性發展。
毽球的物質文化價值體現在運動器材、比賽設備、運動裝備等方面,這些物質形態事物的出現都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另外,毽球的這種物質文化價值可以轉變為經濟價值,因為物質文化產物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被消耗,通過生產—消費—生產這樣一個循環鏈,毽球的物質文化價值就轉變為經濟價值,發展體育產業是建立與社會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體育改革的重大舉措[1]。
精神文化是人類的文化形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對象化,包括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社會意識諸形態[2]。毽球運動作為一項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它是一種以儒家‘天人合一’和‘氣一元論’為哲學基礎,以保健性、表演性為基本模式,以崇尚禮讓、寬厚、平和為價值取向的體育形態”[3]如今,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盛行,毽球的精神文化就體現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心理轉變方面。
參與或者觀看毽球表演、毽球比賽是人們愉悅身心的方法之一,它把競賽與取勝作為一個過程,而把強身健體、休閑娛樂和社交作為重要目的[4]。在觀看毽球表演或者重大的比賽過程中,往往會看到表演著或者是比賽參與者踢出許多的高難度動作,這些動作都具有很高的技巧性以及觀賞性。可謂讓人賞心悅目、驚嘆不已。毽球運動就是利用身體語言來表現一種直觀的動態的美,而對于觀賞者而言,精彩的表演和激烈的高水平的比賽無疑是一場視覺享受,讓人忘卻疲憊與煩躁,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在這些視覺享受中人們在驚嘆之余還對這一項民族傳統體育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現已有許多的研究證明,有規律的、適度的身體活動,是使“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的重要手段[5]。任何一項體育運動的練習時間通常要堅持30min以上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而相對其它一般運動,由于自身的運動特點,毽球運動更容易使人長期堅持下來。長期堅持進行毽球運動,可以提高心肌的收縮能力、增大心輸出量使心率減緩,起到“節約”作用,從而提高心血管機能,對預防心臟疾病有良好的作用。同時,堅持毽球運動還可以提高肌肉的有氧耐力、肌肉爆發力、肌肉的協調能力及柔韌性、增大關節的運動幅度、增大關節的穩固性、提高關節的靈活性、促進骨代謝、改善骨的結構與功能。
民族傳統體育的自身發展使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不再是那種僅僅滿足健身、娛樂、休閑等需要的一般體育,而是肩負政治、經濟、體育、情感和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現代民族傳統體育[6]。參與毽球運動的過程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創新改變毽球運動的一般組織或者運動形式來滿足自身的切實需求,人們在改變毽球運動的組織形式、參與方式、動作技術等方面的過程中培養了自身的創新意識。競技性質的毽球運動,優勝劣汰的比賽規則是永遠不變。對于勝利的參與者,成功所帶來的愉悅會激發他們再接再厲的心理,使他們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這種奮斗心理是現代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質。而對于失敗的參與者,在失敗過程中學會應對挫折、直面失敗,因此培養他們樂觀積極的心態和越挫越勇的堅定意志。集體的毽球表演或者集體項目的毽球比賽,在要求個人的動作技術的質量的同時,團隊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決定著表演或者比賽的成功與否。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人們的社交能力就得到培養,使人們學會如何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消除隔閡,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沖擊。以競技為價值取向西方體育文化與中國以儒家思想為哲學基礎、以崇尚禮讓、寬厚、平和為價值取向的傳統體育文化相矛盾,而這種矛盾的最終結果是以競技體育為主要內容的奧林匹克運動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西方體育項目自出現以來就具有競技性的特點,而以自娛自樂的游戲方式出現的毽球運動在當今社會這種以競技體育為主導的潮流中處于一個“瓶頸”狀態。如今,學校體育開設的體育項目絕大部分是西方的競技體育項目。卻很少學校會開設像毽球運動的體育項目。至此,在一代代的人不斷接受西方體育為主要內容的教育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體育文化的毽球等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運動被選擇性的淘汰了。當然,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體育全球化是必然會發生的事,當代體育全球化是一種以西方體育為標志的全球化。但是拋棄本土特色來迎合這種體育全球化則是不可取的,只有保持民族特色,認同本土傳統體育文化的核心價值才是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生存發展之道。
2.2.1 缺乏專業人才
通過對眾多大型比賽的走訪調查發現,各毽球支代表對的教練員大多都是從足球或者其他競技項目轉過來的[7],當代體育崇尚的是一種“更高更快更強”的西方競技體育理念,這就表明毽球運動如果要在國內或者國外得到發展的話,就必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朝著競技性的方向有所發展,而在沒有專業教練員的組織系統、科學訓練這樣的情況下,培養高水平的毽球運動員、提高毽球運動的競技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2.2.2 社會推廣困難
很多人對毽球運動的理解大多是淺層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種體育文化對我國民族多元化的影響,在社會群體中沒有形成民族認同感。也因為毽球運動對基本功的要求相對較高,需要長時間的基本功訓練才能有扎實的基本功,所以不易被大眾所接受。毽球比賽要求是在羽毛球場地上進行,而毽球本身的重量較輕,又容易受風速的影響,所以一般要求在室內的羽毛球場地進行毽球比賽或者訓練。所以,開展毽球比賽或者訓練的成本就增加了,而國家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少。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導致了毽球運動的群眾基礎薄弱以及社會推廣困難。
2.2.3大型毽球比賽設有“門檻”
例如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地方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參賽運動員資格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少數民族公民。這就限制了多數民族——漢族運動員的參賽資格,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國家,限制人數最多的漢族人們參加少數民族運動會就意味著漢族人們失去了深入了解、體會、學習毽球運動與毽球文化的機會。在毽球運動推廣、普及困難的狀況下,限制漢族運動員參賽是不合理的。
在高校、中小學開設毽球課,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學習毽球運動的氛圍之中,促進毽球運動的普及、發展。組織高校教練員、體育專業教師進行培訓,授受與毽球運動訓練相關的體能訓練及技、戰術運用的相關知識。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或者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設置毽球專選,發展毽球運動的競技水平,培養高水平的教練員,而這些教練員或者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利用他們的一技之長促進毽球運動的發展。
加強地區交流對于促進毽球運動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地區與地區交流的過程中博采眾長,互相借鑒,尋找一條與地區經濟社會相適應的毽球發展之路。有著“毽球城”之稱的丹東就是一個值得學習和借鑒毽球發展的城市,丹東的毽球運動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相關部門可以組織不同地區學習、借鑒學習丹東毽球運動發展模式的活動,積極尋求適合自己地區的發展之路。也可以組織在毽球運動發展處在“瓶頸”狀況的不同地區進行交流、總結經驗,同創出路,共謀發展。
作為一項古老的運動項目,毽球運動需要借助傳媒的力量進行宣傳推廣,特別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推廣,才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收到更好的效果[8]。當今社會,信息科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傳媒的精心策劃與宣傳,可以讓更多的人更加形象、具體、深入地了解毽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參與毽球運動的好處,增進社會關注,擴大毽球運動的群眾基礎,從而起到社會推廣作用。
毽球運動時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多樣性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每一個國民都有責任和義務擴大毽球運動的發展空間,另外,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要求毽球運動要在批判繼承基礎上創新發展,以順應時代的潮流以及社會進步的需要。在體育全球化的進程中,政府應當鼓勵國民應該支持毽球運動的發展,積極應對挑戰,抓住發展機遇。
[1]李宗浩,毛振明,周愛光.體育人文社會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
[2]許蘇民.文化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5.
[3]王崗,王鐵新.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3.
[4]謝成超,黃山鷹.毽球的體育文化探究[J].中華文化,2011(4).
[5]王步標,黃超文.體適能與健康——健身活動的科學基礎[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3.
[6]蘆平生,楊蘭生.民族傳統體育研究[M].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205.
[7]黃宗能,王艷瓊.廣西毽球運動的發展與推廣[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2(2).
[8]郭賢成,曹保莉.利用宣傳媒介加快毽球運動發展[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