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曉 黃磊 熊朝榮
(1.南昌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 江西南昌 330031;2.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漢 430000;3.南昌市昌北第二小學 江西南昌 330031)
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異化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即指從主體中分裂出來和喪失掉的東西在擺脫主體的控制并獲得獨立性后逐漸壯大,反過來控制、支配、壓迫或扭曲主體”[1]。
將異化概念引申到競技體育中,可將競技體育異化初步定義為:由其內部結構決定的,在與社會聯系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非理性的價值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1]。也可通俗的理解為從事競技體育的主體在參與競技運動的過程中,被與競技體育運動相敵對、相束縛(如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的因素所控制,阻礙自身發展的社會現象。
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經明確指出過政治與體育的關系:“政治和體育分開是不可能的”。這就斷定了政治與體育只會相互依附,而不會毫無關聯。在現如今倡導和平的年代,競技體育憑借其能提高國民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從而淡化戰爭、維護和平的功能,恰好迎合了這個時代的需要,成為一個彰顯各國綜合實力的國際平臺,也正因如此競技體育成績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各國的榮譽形象和外交,很多國家將競技體育當成一種政治手段,借此表達國家的觀點和立場。北京奧運會前期的斯皮爾伯格事件中,其公開宣布辭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的藝術顧問,指出理由為我國與蘇丹達爾富爾的關系影響所致。這并不是個偶然孤立的問題,“其表現出來的實質仍然是國外各種敵對反華勢力政治化奧運會的具體表現”[2]。
因此,為了擴大本國的影響,提高聲譽和在國際上的地位,各國對競技體育給與很高的重視,在中國也更是出現了不惜余力奪金牌的現象。此類現象違背了競技體育最初的游戲本質,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背離了剛恢復時的初衷。奧委會委員在《奧林匹克憲章》中的誓言:“我絕不會接受任何政治的或商業的影響和摻雜任何種族的和宗教的考慮……”僅能成為一種美好而無法實現的愿望了。
2.2.1 商業化對競技體育的沖擊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古奧運會消亡的真正原因。有說是羅馬皇帝反異教活動的干預造成的,有說是斯巴達人與雅典人曠日持久的內耗引起的國力衰敗,但這些形式上的說法無法掩蓋本質原因,正是古奧運會后期的過渡商業化導致了這樣的結局。“從一支象征和平勝利的綠色橄欖枝花冠到大隊的銀幣的‘龍魚之變’,古奧運會的滅亡已無法挽回。”[3]為此,重新恢復的奧林匹克曾一度拒絕與商業聯合,而這種做法也只能讓國際奧委會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長期赤字運行,直至1980年薩馬蘭奇將商業化重新帶回競技體育,商業化又明目張膽,大規模的進入了競技體育,以其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又一次腐蝕著競技體育。為獲得巨額利益,操縱著采取種種惡劣的手段,影響競技運動公平,操控競技體育比賽結果,使競技體育異化不斷助長與滋生。正如在中國氣勢磅礴的足球風暴中,假球賭球此消彼長,高層管理官員不斷被帶出,權利與利益的比拼,使得中國足球日益走向衰敗。
2.2.2 職業化的沖擊
社會分工的加劇出現了職業化,而體育也在廢除奧運會的業余規定后向職業運動員敞開了大門。當體育成為一種職業,成為一種維持生存的單一手段,體育的健身,促進自身發展的意義便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名利的追逐,拜金主義思潮高漲。運動員會因出不了成績而一無所有,也會因得到金牌而金錢名譽雙豐收,這也促使運動員比以往更注重成功,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興奮劑濫用屢禁不止,就是明顯的表現。在中國,體育職業化深刻影響著運動員,帶給他們巨大的社會壓力,也在為國家爭得榮譽的努力過程中,減少了自身提供的退役后的生活保障。在舉國體制的羽翼下,運動員的各方面都由國家控制,錯失了在校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以至于退役后,他們會缺少一定的生存技能,有人指出運動員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奉獻青春,在市場經濟體制內自尋出路”。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一份抽樣調查顯示,2006年7月之前京鄂等地的運動員平均津貼為每月777元,但由于缺乏進入新職業前心理調適和技能準備,大部分的運動員領取經濟補償后仍難以實現再就業。致使出現舉重冠軍去賣衣服打雜工,世界技巧錦標賽三人項目的冠軍甚至連戶口都不知道放哪的現象屢見不鮮。另外,職業化的局限性使得競技體育成了職業運動員的領域,外界的大眾不能也不敢企及。
競技體育尤其是競賽型交往,往往以比較優劣為主要內容。“以兩種形式表現其最終效應,一是給與獲勝者獎勵,二是給與失敗者懲罰。競技體育交往的參加者在某一范圍內,以競力、競技、競智的方式相互比較,爭取獲得勝利。而獲勝者將有一系列的后續獎勵效應,即以物質獎勵為代表的利益形式和榮譽獎勵為代表的名譽形式。”由此看來,競技體育無法擺脫功利的色彩,競技體育的功利是參與競技體育交往者的一種目的,也更成為一種需要,從而過度的追求名與利,促使競賽主體不擇手段的去拿獎牌。古奧運會賽中的獲勝者可稱為當時人民敬仰的英雄,現代競技體育中的獲勝者也是整個國家的驕傲,萬人矚目簇擁的地位,腰纏萬貫的獎勵財富,使得競賽參與主體在競技體育道路上偏離的越來越遠,接踵而來的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拜金主義盛行,獎牌之上的種種異化,主體欲望只會在功利面前愈加膨脹,當我們再高呼以人為本的宗旨時,人文精神只會在功利化中消失殆盡。
競技體育的主體一直是“人”,人在異化中迷失,被利益與名譽吸引,被壓力與極端訓練所迫,主體漸漸非人化,與人文精神和競技體育促進人的發展的精神想叛離。所以要加強主體包括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及觀眾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摒棄體育中虛假的價值觀和非理性的價值意識,喚醒他們的良知與正確的主體意識,自覺抵制興奮劑等違規藥物濫用,為獲取更多利益而盛行的不正之風,讓競技體育回歸本質。
政府提出正確導向,引導競技體育商業化,避免商業化和職業化不斷擴大與膨脹,成為獲取極少數高端人士獲取利益,變成操縱體育的便利工具。競技體育的發展和商業化還是相互依存的,不應全面扼殺,而是通過正確的引導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經濟穩步發展,投入到體育中的經費力度自然會加大。一直以來政府的體育經費大都會提供給競技體育,造成長久以來的競技體育優先發展的態勢。“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要協調發展”,這指出了明確導向,將經費合理分配,促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也抑制了單純強力發展競技體育到來的競技體育異化加重。
[1]龐建民,林德平,吳澄青.對競技體育中異化現象的分析與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7(1):47-49.
[2]章博.論政治背景奧運會的非法性——國際人權法視野下的斯皮爾伯格事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3):231-234.
[3]王美玲.對體育發展中的“異化現象”的分析與思考[J].河套大學學報,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