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效文 李勇
(1.湖南文理學院體育系 湖南常德 415000;2.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我國許多職業足球俱樂部還沒有成為真正獨立法人資格地位的經濟實體,所謂職業俱樂部仍然是“運動隊+企業贊助”模式,規范組建的公司化職業俱樂部較少,多數僅僅擁有“公司化”外殼。體育行政機構和地方政府對俱樂部具體事務行政干預過多,譬如在職業足球俱樂部中地方政府有人事任免權和行政管理權。職業足球俱樂部從一開始就與政府行為糾纏不清,“足球市長”、“足球省長”是政府介入職業足球領域的明證。
職業足球俱樂部既然是一個企業,追求效益就成為俱樂部的首要目標。但我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大多數存在高投入和低產出的現象,真正贏利的俱樂部沒有幾家。據上海體育學院何志林等人1997年調查了10家足球甲級俱樂部的經營狀況,盈余的只有2家,約100萬元左右,虧損的有8家,最多虧損額達1500萬元。俱樂部的效益問題并沒有隨著職業化發展得到改善。
職業足球聯賽的“主客場制”是實行俱樂部聯賽的基本賽制,因其對等和公平,可以形成球迷隊伍,造就球市。然而我國甲A、甲B、中超這樣闊綽的進行南征北戰,是十分罕見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雖然也是全國混戰,但他們畢竟國土僅及我國一個省,坐上汽車就可以往返,而我國必須坐飛機滿天飛。保守一點估計,每人每次往返客場一次以2000元計算,一年甲A、甲B扔在天上的錢就是幾千多萬。非常有錢的美國NBA尚可分東西部先進行預賽,我們何必一定要這樣浪費。現在的職業聯賽往往經常提前三、四輪就已經決出冠軍,以后的比賽成為“保級大戰”,這完全不符合競技體育發展規律,這種既無經濟效益又無社會效益的做法實在該改。
1.3.1 關于“假球”、“黑哨”
對“假球”的定性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在很多情況下是很難說清楚的,比如因拖欠工資影響了訓練;為了備戰更重要的比賽而雪藏主力;俱樂部或隊員之間并無金錢交易的心有靈犀;隊員中抓不到證據的“技術失誤”。這些如果一概判為“假球”確有“濫殺無辜”,但如果“一概放過”,很難保證這些不是“假球”的擋箭牌。所以,“打假”成為一種非常困難的工作,在很多情況下不了了之。有批評家認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出現“假球”和“黑哨”是必然的,理由是:足球改革的真正目的是解決資金問題,“職業化”是假的;足球協會行使著政府的職能,協會是假的;俱樂部沒有自主經營的權力,獨立法人的俱樂部是假的;企業在各種逼迫誘惑之下投資目的只是企業的宣傳,投資足球產業也是假的。在這許多“虛假”構成的中國足球的大結構之下,出現假球是必然的。
1.3.2 “關聯俱樂部”問題
“關聯俱樂部”的形成是貨幣“資本”挺入足球市場的結果,1998年“青島會議”后貨幣資本(俱樂部)、權力資本(足協)、媒體集團三者妥協和聯盟,分享足球市場利益。這在很多方面左右中國足球市場的走向,它的消極影響是不利于足球市場長期健康的發展,甚至可能導致市場的畸形發展。如鬧得紛紛揚揚的“大連實德系”、“深圳健立寶系”。“資本”的違規操作表明足球市場的規則是有隙可乘的,“資本”或可暫時從中獲益,但其它俱樂部也逐步對市場和比賽公平性失去信心,大多無視市場與比賽規則,采取非正常的手段獲得利益,對整個足球市場而言,則會造成了市場秩序混亂,不利于職業足球發展。
在依靠地方政府扶植的俱樂部中,大多由地方政府領導掛帥,成立專門機構來管理俱樂部(如原武漢雅琪足球俱樂部),直接參與俱樂部的內部事務,出現一些俱樂部不找“市場”去找“市長”的現象,俱樂部缺乏適應社會、依托社會的自我發展機制。在俱樂部的經費來源中,依靠企業持續投入為主的占52%,依靠政府投入的占19%,有29%的俱樂部逐步通過自身的經營開發獲得主要經費,換句話說,經過幾年的發展,仍然有70%以上的俱樂部不能以市場開發與經營為主來維持其生存。
建立職業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使俱樂部真正成為有獨立產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對原來職業足球俱樂部中屬于國有資產的部分可以通過向社會出售、租賃、拍賣、托管等形式,讓國有資產最終從俱樂部中剝離出來,形成俱樂部投資社會化的格局,請足球省長、市長退出。股份制公司化的職業足球俱樂部按“三權分立”思想由所有者、董事會和經營管理人員三者組成一定的制衡關系,從而形成有效的俱樂部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俱樂部資產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俱樂部,而是將俱樂部的法人資產交給具有經營管理才能的專家來管理,使之全面掌握俱樂部的競賽、訓練、經營、公關等事務。建立股份制公司有如下好處:有助于解決我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存在的產權不清、政俱不分、市場主體地位不明、不求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及運行不規范等機制缺陷;有助于增強資產增殖觀念,實現俱樂部的運行機制的轉換;有助于俱樂部通過資產重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規模效益,提高俱樂部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為俱樂部成為上市公司創造條件。
各俱樂部可以制定行業法規,對球員失控的薪金和轉會進行相互制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運行市場。聯賽裁判將改現在的行政執法為聘用執法,裁判員利益將與職業聯賽利益掛鉤,如果職業聯盟對某些裁判的公正性提出疑問,那么這些裁判將真正失業,聯盟還可以請外籍裁判執法,那么“黑哨”、“紅包”將為職業聯盟所不容。各職業俱樂部會更加重視球隊、球員與球迷(觀眾)之間的魚與水關系,構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發展的足球氛圍。對聯賽出現的任何爭執,職業聯盟多會從行業內部利益的角度去處理,而不是現在的上下級行政處分,可以避免或減輕矛盾的激化和抵觸。
足球職業化其實就是深入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屬性是法規經濟、合同(契約)經濟,法律法規是市場經濟機制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中國職業足球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行為:如中國足協與IMG簽定的贊助合同、球員轉會合同、俱樂部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等都屬于經濟行為。既然是經濟行為,就要受到市場經濟規律和法律法規制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有關部門應該抓緊制訂出足球法律法規及其相應的操作程序和明確獨立的執法機構,對職業足球聯賽中出現的各種不良行為有明確的界定和處罰標準,規定什么事由什么人在什么時間用什么方式,在不受行政管理部門的干擾獨立地調查情況并作出依法裁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廣大球員、教練、裁判、投資者、經營者必須提高法律意識,必須尊重合同,尊重法律,加強行業自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規范足球市場秩序,使我們的職業足球市場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格局。
市場績效是市場行為所形成的產品價格、產量、生產成本、利潤、產品質量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的最終成果,實際上反映了體育市場的運行效率。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對職業足球俱樂部進行的市場績效管理可分為6個環節,它由績效計劃、績效實施、績效評估、績效反饋、績效改進和績效結果應用,用它來系統地、封閉地、不斷循環地對俱樂部的人、財、物等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措施,為俱樂部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從而提高效益,推動職業足球俱樂部發展。
我國職業足球存在著足球俱樂部產權不清、俱樂部和聯賽效益、職業聯賽的秩序、俱樂部融資、經營能力欠缺、職業聯賽管理體制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職業足球俱樂部公司化,推行法人治理結構,成立職業聯盟,規范聯賽秩序,依法治球,改革職業足球管理體制等對策,以期為我國職業足球更好地發展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1]彭小華.十年疑似——1994-2003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全紀錄[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4:24-256.
[2]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評說[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85-88.
[3]張洪振.我國職業體育俱樂部人力資源績效評估弊端分析——淺議對我國職業體育俱樂部實行績效管理的構想[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20(5):52-56.